李音

若無文學擔當, 作品就沒有生命力量
“蘇軾的古文氣勢雄放,但語言卻平易近人,蘇軾……”夢回大學的那堂古代文學課,教授的聲音仍縈繞在耳旁。
“致君堯舜”的蘇軾用蘇詩和蘇詞表現對人生的思考、以身許國的壯志以及頑強樂觀的信念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使得宋文、宋詩和宋詞都在他的手中達到了高峰。所以當后人說到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時,會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蘇軾身上。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卻從不消極,而是善于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律。蘇軾對苦難和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迫害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越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做到了蔑視丑惡,消解痛苦。這種執著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蘊含著堅定、沉著、樂觀、曠達的精神,蘇軾在逆境中照樣能保持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創作力,并給予所讀之人巨大的生命力量。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后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
而在后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人們爭相從蘇軾的文學作品中汲取營養。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在南北兩方面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軾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詞派詩人有重要的啟迪。蘇軾的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派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響一直波及清代陳維崧等人。無論是面對歷史,面對受眾還是面對文學,蘇軾都是一個真正的有所擔當的文學大亨。
而眼下面對歷史、面對時代,文學和作家應該有一種怎樣的自覺擔當?
契訶夫在《寫給瑪·符·基塞列娃》中認為,“文學家是自己的時代的兒子”“文學家不是糖果販子,不是化妝專家,不是給人消愁解悶的;他是一個負著責任的人,受自己的責任感和良心的約束。”契訶夫這里強調的就是文學和文學家要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忠實地反映歷史、時代、社會和人生。
長篇小說《創業史》作為柳青的代表作,是一部探索中國農民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的長篇小說。柳青以強烈的歷史意識和真誠的階級意識,通過描寫梁家父子兩代人不同的創業道路及其結局,概括了中國農民的生活歷程,反映了他們要求改變苦難命運的強烈愿望,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體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農民才能開始真正的《創業史》。從作品中透露出來的平民本位意識和對生活現實的真誠感,是柳青最大的難能可貴之處。所以,對于《創業史》而言,已經不能用農村題材或是革命題材去簡單地加以厘定了。
誠如高爾基所說,文學即人學。長篇小說不論寫什么題材,都不能不關注筆下的人物,尤其是人物的命運。梁三老漢是《創業史》中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國老一代農民的典型。作為背負著幾千年私有觀念的小生產者,他傾向于個人發家致富,暴露出本身的自私、落后、狹隘、保守的小生產者意識。從這個形象的塑造中,我們才能真正體驗到一個真正地中國農民性格的本質內容。梁三老漢精神世界的復雜性,是老一代中國農民的藝術寫照。唯其如此,柳青的創作選擇正體現了一種自覺的歷史擔當、時代的良心和作家的責任感。
若無歷史擔當,文學在歷史中將毫無價值
文學的價值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反映現實的功能,文學這方面的功能借助語言這個工具以喚起接受者的美感而實現。所以在卷軼浩繁的中國文學史當中,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得以具體而生動地展現在每一代中華子孫的眼前。原始先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上古神話,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類的命運,努力向人們展示“自然與人類命運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意向”;司馬遷以高超的駕馭材料的能力,寫下《史記》,再現了多彩的歷史畫面,魯迅高度評價司馬遷的《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因為《史記》把歷史品格和文學品格高度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李白充滿了發興無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充分體現了盛唐士人的時代性格和精神風貌。盛唐詩歌的氣來、情來、神來,在李白的樂府歌行和絕句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革則直接影響文學的創作。從春秋戰國之際社會經濟政治的大變革帶來文化上的百家爭鳴,與之相適應,文學也出現了繁榮局面,漢代大一統的政治背景以及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對漢賦的出現和漢代散文的特點有直接的影響。漢末的黃巾起義以及軍閥混戰,影響了建安時期一代人的思想觀念,造就了建安文學新局面,南北朝的對峙造成南北文風的不同,隋唐的統一以及唐代廣泛的對外文化交流又推動了唐代文學的繁榮。宋代理學的興起,士人入仕機會的增多,以及印刷術的發展,對宋代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元代士人地位低下,他們走向市井,直接推動了元雜劇的發展。明代中葉以后,商業經濟繁榮,市民壯大,反應和適應這種新的社會狀況,文學史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清朝初年民族矛盾突出,在文學創作上也有反映,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更引起文學上的重大變化。凡此種種,都是社會變革對于文學反映上的影響。
當下,文學政策和政治環境給作家提供了反映生活的廣闊空間和充分自由。在當今實用主義、功利主義和金錢至上頗有市場的情況下,作家的責任感、使命感面臨著重大挑戰。
現實主義是當下文學創作的主流,近幾年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突出特點是暖心故事較多,表現守望互助、人間溫情、人性之美,或可稱之為“溫暖現實主義”的創作傾向。如肖復興《紅臉兒》中街坊鄰里的互幫互助,范小青《桂香街》中社區基層工作的溫情,曹文軒《蜻蜓眼》中戰爭的慘烈、社會的動蕩也越發襯托出相互幫扶的動人,何建明《爆炸現場》展現“8·12”天津濱海新區大爆炸中,115名公安消防人員無畏的使命擔當與超越生死的人間大義。現實主義精神與中國夢的時代主題相結合,如董宏猷的《一百個孩子的中國夢》,許晨記述載人深潛事業風雨傳奇的《第四極——中國“蛟龍”號挑戰深海》等。endprint
2016年是建黨95周年,塑造優秀共產黨員的英雄形象成為許多作家的創作主題。今天我們之所以還需要英雄書寫,還愛讀英雄題材作品,是因為它們所表現出來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可以凈化心靈,英雄題材永遠提示我們銘記歷史,勿忘初心。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當下文學實踐的重心,這尤其體現在文學對社會焦點的關注和回應上。如賈平凹《極花》反映被拐婦女令人心酸感喟的異樣人生,彭曉玲《空巢——鄉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啟示錄》探尋全國8個省13個縣(市)70余位空巢老人的生存問題,陳啟文《大河上下——黃河的命運》揭示黃河如何與民族命運休戚與共,艾平《一個記者的九年長征》講述新華社記者湯計九年奔走、糾正錯案的故事,韓生學的《中國人口安全調查——“全面二孩”周年回眸》考察全面二孩政策給中國人口再生產帶來的實際影響,等等。以文學的方式回應關系國計民生的焦點,呼吁社會關注人間冷暖,體現的正是現實主義的可貴品質。
在歷史發展長河中,道路從來都不會平坦筆直,而必定充滿各種各樣矛盾和問題,這是一個艱苦前行的過程。重要的是用歷史的眼光關注和審視它,整體而不是局部地、主流而不是支流地去把握它,這樣才能從本質的層面認識事物,把握時代,進而激發和傾注我們的熱情和才華。
作家有責任揭示出歷史中最有價值的部分。近年來,人們對紅色歷史有虛無化和戲說、歪曲的傾向。這就尤其需要作家拿起筆來,嚴肅對待歷史,嚴謹書寫革命往事。貫穿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是文學創作的土壤根基。格非的《望春風》以典雅的漢語詠嘆鄉村傳統文化,描繪中國社會精神前行的軌跡,以及其間傳統的人情之美與普通人的高貴品質。陳啟文的《馬家窯調查》細致踏勘馬家窯文化前世今生,對民族歷史文化的發現開掘、保護傳承具有獨到的思考。此外還有陳霽的《白馬部落》,描寫一個正在隱入歷史深處的藏族群體,反映社會進步與民族文化傳承之間的復雜關系。這些作品在書寫歷史的同時,都體現出對文化血脈的自覺關注。
文學的歷史擔當,要求作家深入社會、深入生活、深入人物的心靈,寫出歷史的真實畫卷,寫出時代的本相,寫出人物的心靈史。恩格斯強調,作家要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同時注意細節的真實性。后人了解前代的歷史,不僅通過歷史著作,文學作品是又一個重要通道。列寧稱贊托爾斯泰的作品“是俄國革命的一面鏡子”。毛澤東強調,要了解封建社會,就要讀一讀《紅樓夢》。雨果認為,真正的詩人,還必然是歷史家與哲學家,同時還是一個畫家。
文學的擔當還體現在對文學共享路徑的探索上。如中國作協今年的“文學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講堂等活動,就旨在扶持基層文學閱讀和文學創作,推動全民閱讀。在線下形式的讀書會、讀者俱樂部之外,文學共享還積極在新媒體時代開疆辟地。在以各種微信公眾號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上,狹隘的文學概念正在被突破,文學創作與閱讀表現出向大眾生活靠攏、與其他大眾文化形式頻繁互動的態勢,開放的文學必然會更有力地推動優秀文學作品的傳播、共享,發揮文學作品的社會效益。
文化擔當,比創造出產值重要
過去兩年間,由《花千骨》《瑯琊榜》《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掀起的IP劇熱仍在持續著,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至少還有十幾部明星陣容的網絡文學改編劇攻占大小熒屏。
截止2016年底,網絡文學用戶數達到了3.33億,國內網絡文學產值達到90億元。2016年,40家重點網絡文學網站駐站作者數超過1760萬,作品總量達1454.8萬,作品數達到175萬種。程曉龍還表示,2017年網絡文學市場仍處于黃金發展機遇期和市場擴張期,與此同時,也迎來了戰略調整期。
梳理網絡文學的發展史,2003年左右是一個分水嶺,隨著收費模式的興起,網絡文學逐漸演化成一個產業。2014年起,隨著互聯網資本進入這一領域,網絡文學的產業化迅速駛入快車道。
越是在網絡文學洶涌澎湃的時刻,越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認識。網絡文學正處在這個時代文化的前沿,網絡文學要想健康發展,必須反映時代主流的、基本的價值觀,體現中國精神。
以網文中的穿越歷史題材創作為例,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給創作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但這同時又告訴我們不能用無端的想象去描寫歷史,更不能使歷史虛無化,要告訴人們真實的歷史,告訴人們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東西。
網絡文學如何實現文化擔當、社會擔當?李敬澤說,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嚴肅認真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珍惜自己的社會形象,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不為一時之利而動搖,不當市場的奴隸,敢于向浮夸說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說不,向見利忘義的陋行說不。“網絡文學行業想長遠發展,從根本上取決于我們的網絡作家的文化擔當,沒有這個前提,你創造了多少產值都毫無價值。”
網絡作家要切實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在扎根現實的基礎上體味社會冷暖。讀者的審美趣味也要提高,要逐漸從不著邊際的玄幻中走出來,真正提升歷史和現實感,這樣才能‘倒逼網絡作家重續文學的熏陶、審視、載道傳統,強化精品意識,真正創作出經典化的優秀網絡文學作品。
互聯網對我們這個時代的沖擊是前所未有的,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思維方式,當然也在改變著文學的創作、傳播方式。過去文學作品發表主要通過報刊和出版社,現在則是通過網絡,大大降低了發表的門檻。這種轉變帶來文學作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增長,不少有著“文學夢”的人都想“過把癮”。目前,網絡文學正處于一種被“解放”之后的狂歡,與之相伴的是一種更加大眾化的趨勢,而大眾口味的擴張泛濫不可避免對精英化造成沖擊,甚至造成一定程度的消解。現在一些網絡寫手,為了追求市場效應,不惜放棄高尚的目標和追求,一味迎合低俗甚至粗鄙的口味,導致網絡文學中追求感官刺激之風泛濫,這對我們的社會意識影響當然不好,加強管理無疑是必要的。但同時也要看到,低俗化的傾向在一定時期內也許是難免的,但讀者不會長期沉溺和滿足于這種狀態,隨著時間的推移,低俗讀物終究會招致厭倦和反感,高雅的精神享受會重新成為大多數人的需求。
精神創造與物質生產不同,并不是“新”的必然戰勝“舊”的,人類精神創造成果的價值和魅力是永恒的,詩經、楚辭、唐詩、宋詞等文學作品并不因時代變遷而失去光彩。
中華民族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這是我們精神的根基,也是滋養文學創作的不竭源泉。加強思想理論的修養。有許多作家并不缺乏生活體驗,但往往只停留于原生態的展示,不能透過現象洞察生活的深層本質,更別說印證社會發展的規律了。這其中,思辨能力不足是一大原因。一個杰出的作家必定同時又是思想家。這已經為中外文學史所證明。著力提高審美眼光。一部作品的審美層次,最終決定著它的藝術價值。人類的社會生活固然紛繁復雜,既有平和恬靜、幸福歡樂,也有矛盾沖突、苦難死亡,但就整體而言,這其實是一部人類艱難前行的壯麗史詩。一個作者,應當具備詩人的眼光、敏感和情懷,去感受,去發現,去捕捉,把蘊含于生活場景和人性百態中的審美價值揭示出來,從而使讀者獲得一種細膩醇厚,而非粗糙浮淺的藝術享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