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亮
真正的巨人不在乎自己的身體所擁有的高度,而在乎自己內心所達到的高度。
——題記
唐朝,魏征死后,唐太宗曾經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句話說的就是人要發現自己的短處并及時改正,所以人不能只從別人身上尋找缺點,還要回頭看看自己,觀察鏡中自己的不足。同樣一棵樹,有的人看到的是樹的茂盛,而有的人看到的是樹上的毛毛蟲。為什么同一件事物產生的結果不同?原因在于有的人會用贊賞、賞識的眼光去看待別人,有的人則會去挑剔、指責別人。
曾經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婦人要搬家,是因為與鄰居相處得不好。搬家的時候在一個十字路口停了下來。旁邊的司機問:“你開車這么急,想要去哪里啊?”婦人答道:“我要搬新家了。”“這兒不是住得好好的嗎,為什么還要搬?”司機不解。婦人抱怨:“因為與鄰居相處得不好。”司機又問:“你經常搬家嗎?”“對呀,已經是第七次了。”最后,司機語重心長地說道:“你搬了七次家了,你只想別人身上的缺點,難道沒有想想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足嗎?”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感觸就是:人們都只在抱怨周圍的事物,并沒有從自己的身上尋找問題。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美與丑的定義其實都在我們的心里,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就會有不一樣的結論。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兩個口袋,前面一個,后面一個。前面一個口袋往往裝著別人的不足,后面一個口袋則裝著自己的缺點。所以自己總是清楚地看到別人的不足,卻很少回頭看看自己的缺點。
一棵仙人掌能在沙漠中無憂無慮地生長,有的人認為它難看,因為它既沒有玫瑰的奔放熱烈,也沒有郁金香的高貴優雅。可有的人贊美它的精神,那種頑強不屈的精神。兩種不同的角度,既批判了缺點,也總結出了優點。
我們要學會欣賞,學會贊賞。眼睛可以尋找別人的缺點,在鏡子中也要發現自己的短處,并敢于批評自己。欣賞和贊賞是希望,批評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動力!觸摸鏡中的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欣賞別人的長處!
(指導教師 江 慧)
【評點】
我們總是在挑剔別人的缺點,卻忘記了自己也是不完美的。小作者從批評與自我批評談起,引經據典,論證了我們要“發現自己的不足”這個論點。文章論證嚴密,論據充分,邏輯清晰,所提出的論據能夠有力地支撐本文的中心論點。更難能可貴的是,小作者并沒有一味地擺事實,講道理,在論證的過程中,兼顧了文學性,文章語言優美,讀來讓人回味悠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