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滿收
[提要] 本文給文化下了定義,分析論證跨文化的廣泛性,并且對跨文化管理決策進行分類。
關鍵詞:文化;跨文化;廣泛性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人們往往認為跨文化溝通與管理指的是跨語言、跨國籍、跨民族的溝通與管理。實際上,跨文化溝通與管理是廣泛存在的,而且跨民族、跨國籍的溝通與管理未必是跨文化的。這里,首先要確定文化指的是什么。
一、文化的定義
筆者認為,文化具有主體性,離開主體談文化沒有意義。文化是主體(國家、地區、組織、群體、個人)的客觀存在。主體的客觀存在又可以等同于主體擁有的資源。所以,文化是主體擁有的資源。所以,跨文化的本質,應該是主體擁有的相關資源不一樣。物資、資金、閱歷、能力、時間、空間、信息等都是資源。而主體所擁有的相關資源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資源的結構和性質上。
二、跨文化的廣泛性
因為文化是主體的客觀存在或擁有的資源,而主體的客觀存在或擁有的資源包括主體的經歷、能力、物資、時間、空間、信息等,而世界上沒有兩個人擁有完全一樣的客觀存在或資源,所以任何兩個人之間的溝通都有可能是跨文化的,任何兩個人都可以找到跨文化的點。例如,甲和乙的溝通,可能因為性別的不同而具有跨文化性,也可能因為專業的不同而具有跨文化性,還有可能因為職位的不同而具有跨文化性,還有可能因為年齡的不同而具有跨文化性,還有可能因為讀過的書不同而具有跨文化性。所以跨文化是廣泛存在的。
(一)跨文化是溝通的本質屬性。溝通,指的是信息發出者與信息接收者之間的信息傳遞與反饋過程。溝通的跨文化性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溝通主體文化在溝通前后發生變化。任何兩個人之間的溝通,甚至自我溝通,都會導致溝通主體溝通前后擁有的信息量或者態度、境界發生變化,也就是說主體的文化發生了變化,由溝通前的文化1變成了溝通后的文化2或者可以說溝通前的主體1變成了溝通后的主體2,這是跨文化性在溝通上的第一個體現;任何兩個溝通主體之間,必然可以找到文化上的差異,這是跨文化性在溝通上的第二個體現;任何兩個溝通主體之間的溝通內容,都有可能落在二人的文化差異上,這是跨文化性在溝通上的第三個體現。從跨文化性在溝通上的以上三個體現,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跨文化是溝通的本質屬性。
(二)跨文化是管理的本質屬性。管理的跨文化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管理者決策前后的文化發生變化。管理者由決策前的文化1變成了決策后的文化2或者可以說決策前的管理者1變成了決策后的管理者2,這是跨文化性在管理上的第一個體現;管理者決策前后的組織文化發生變化。管理者由決策前的組織文化1變成了決策后的組織文化2或者可以說決策前的組織1變成了決策后的組織2,這是跨文化性在管理上的第二個體現;管理者的決策可能有若干個可選方案,從若干可選方案中選出擬實施方案的方法可能有若干個,管理者在這若干個方法中選出擬選用方法的過程是跨文化的。這是跨文化性在管理上的第三個體現;管理者的決策可能有若干個可選方案,從中確定擬實施方案的過程是跨文化的。這是跨文化性在管理上的第四個體現;管理者在不同對象面前的身份不一樣,在下屬面前,是上級,在上級面前,是下屬,在平級面前,是同事,因此承擔有不同的職責和任務,在行為方式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說,管理者本人會在不同的環境里轉換來轉換去,而在不同的環境里,有著不同的身份,而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文化,這是跨文化性在管理上的第五個體現;管理者的決策內容可能是關于不同文化的,這是跨文化性在管理上的第六個體現。從跨文化性在管理上的以上六個體現,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跨文化是管理的本質屬性。
(三)跨文化是生活的本質屬性。生活是五彩繽紛的。每個人一生當中,勢必要與別人打交道,而這個“別人”包括各種各樣的人,因此也代表著各種各樣的文化。俗語中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里的一座山,就是一種文化;人是一種文化,鬼又是一種文化。這是跨文化性在生活上的第一個體現;生活中的每個人,既是溝通主體,又是管理主體,都在不停的改變。改變前的文化1變成了改變后的文化2,或者改變前的主體1變成了改變后的主體2,這是跨文化性在生活上的第二個體現;每個人在不同的環境里有不同的身份,在孩子面前,是父母,在父母面前,是孩子,在朋友面前,是朋友,在親戚面前,是親戚,在單位,是員工或上級或下級或同事,因此承擔有不同的職責和任務,在行為方式上也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說,每個人會在不同的環境里轉換來轉換去,而在不同的環境里,有著不同的身份,而不同的環境有著不同的文化,這是跨文化性在生活中的第三個體現。從跨文化性在生活中的以上三個體現,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跨文化是生活的本質屬性。
(四)跨文化是學習、教學的本質屬性。學習,本質上是學生與教師或知識技能掌握者之間的溝通。學習,是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一方從掌握有值得學習的知識或技能的一方那里獲取信息,進而內化外顯的過程。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本質上是被學習者的文化影響學習者的文化的過程,因此具有明顯的跨文化性。
反過來,教學本質上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教學,是教師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學生,并且使得學生掌握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教師的教學過程,本質上是教師的文化影響學生的文化的過程。古語“教學相長”說明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文化與學生的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過程。所以,跨文化是學習、教學的本質屬性。
三、跨文化管理決策分類
根據跨文化管理決策的層次,可以分為內源性自我跨文化決策、外源性自我跨文化決策、人際性跨文化決策、組織跨文化決策;根據決策的過程,可以分為內容性跨文化決策、手段性跨文化決策。
(一)內源性自我跨文化決策,指的是決策者因為自身的需要而進行的跨文化決策。例如,決策者因為個人發展的要求、面臨環境的改變等產生的需求等,需要決定是不是去學習深造,或者是不是要改變,從而改變自己的文化。決策者需要對決策實施后的結果進行一定的預測,并且對其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研究。如果決定改變,決策前是一種文化,決策實施后是另一種文化,兩種文化不能同時存在,并且具有不可逆轉性,只能補救。決策后的文化有可能是預料中的,也可能是預料外的。不同的情境下,這種決策的結果具有不同的不確定性。具體的決策也可能是不改變。但是無論改變與否,因為決策涉及前后兩種文化,這種決策都是跨文化的。
(二)外源性自我跨文化決策,指的是決策者因為面臨不同的文化環境而具有不同的身份,而社會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要求,決策者需要就個人的言行舉止做出是否需要調整,如何調整等決策。當然,決策者能否、是否及時轉換身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但是不管決策者能否、是否及時調整身份,這一類決策都是跨文化的。
(三)人際性跨文化決策,指的是因為溝通對象或管理對象的文化背景與決策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而進行的相關決策。例如,當甲與乙溝通的時候,甲的文化背景要求少跟對方進行目光交流,而乙的文化背景要求多跟對方進行目光交流,甲或乙需要就是否進行目光交流做決策,這一類決策就是人際性跨文化決策。俗語中的“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入鄉隨俗”說的都是這種決策的一種結果:調整適應對方的文化。當然,也可以選擇按照自己的文化要求去行事,但是會有不同的結果。
(四)組織跨文化決策,指的是決策者就組織的相關問題做出的跨文化決策。例如,關于組織內部的變革、組織與其他組織或人員的交涉等遇到的跨文化問題的決策。
(五)內容性跨文化決策,指的是決策內容是若干種文化的發展、選擇等問題。
(六)手段性跨文化決策,指的是決策方法的跨文化。決策者決策的方法可能有若干種,在這若干種方法中選出一種的過程是一個跨文化的過程。
主要參考文獻:
[1]Business Communication Student Manual including Activities[M].Australia Victoria University,2012.7.
[2]Business Management Student Manual[M].Australia Victoria University,2010.12.
[3]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