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瀟

讓中國的焊接事業攀登世界巔峰,為加快建設國際一流、技藝精湛的焊接高技能人才隊伍貢獻力量,是周樹春一直恪守的信念。
8月的北京,在國家集訓中心里,氣溫已逼近40℃。
此時,一個留著小平頭、身材瘦削的40來歲男子半蹲著身子專心教授著學生寧顯海焊接技術,他們正在向今年10月將在阿聯酋舉辦的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中的焊接項目比賽沖刺。“很多次與世界技能大賽擦肩而過,這次終于能代表中國走向世界舞臺,有信心嗎?”“有周老師在,就有信心!”寧顯海靦腆地笑著,眼神里充滿自信。
這位讓他滿懷崇拜的周老師,就是國家級技能大師、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周樹春。
從學徒到專家,焊花飛濺寫青春
1992年,初中畢業的周樹春,接替父親進入十九冶工作,從此與焊槍“結緣”。雖然最初對焊接一竅不通,但周樹春暗暗下定決心:要當就當最棒的電焊工。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周樹春白天忙工作,晚上學理論。平時將焊接遇到的問題一一記錄下來,有空就向師傅請教。每當夜深人靜工友都已入睡后,他還拿著工具在計算、測量,鉆研圖紙,練習操作。不到一年時間,周樹春就能獨立進行結構安裝、焊接制作和普通管道焊接了。
多年來,周樹春自學了《管道焊接技術》 《焊接熱過程與熔池形態》等幾十本專業書籍,讀書筆記多達數十萬余字。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專業技術和理論水平的不斷提高,周樹春不但成了公司的技術精英,在專業學術領域也收獲了諸多成果。他參與研究的《巴新瑞木X60鎳鈷礦漿管道焊接工藝研究》等論文在《工程焊接》刊物上發表,參與研制的《高爐爐頂鋼圈安裝、焊接施工工法》被評定為企業級工法,申報的《焊鉗》 《一種割槍用穩定器》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
此外,他還先后獲得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全國冶金建設高級技能專家、中華技能大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榮譽和各類獎項50余次。2016年,周樹春被評為四川省優秀共產黨員。談及這份榮譽,這位老黨員很謙遜地說:“我只是做好了份內的事。”
2015年,他的學生曾正超獲得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焊接金牌,打破了我國在該項目上零的突破。“作為中國人,我真的感到驕傲,金牌不僅是個人的榮譽,同時也向世界證明了中國技能工人在焊接領域的技術水準。獲獎太艱難了,我們真的付出了很多。”周樹春說,焊接是有毒有害工種,工作時會產生煙塵、粉塵、電弧光,對人體的傷害特別大。“我最佩服師傅刻苦鉆研的精神,也羨慕他有靈活的頭腦。”曾正超發出這樣的感嘆。
周樹春甚至還成為了攀枝花市唯一受邀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勝利日”閱兵觀禮的代表。
重實踐強理論 做好“傳幫帶”
“工作環境惡劣、技術要求逗硬,要想兩者兼得,必須下苦功夫、花大力氣鉆研。”周樹春這樣看待自己的工作。埋頭苦干、細心求索讓周樹春走上一個個領獎臺,但周樹春沒有就此止步,他想把自己掌握的技術毫無保留地教授給弟子們。
2013年,攀枝花市總工會確定成立“周樹春勞模創新工作室”,在這個工作室里,周樹春找到了自己的價值——“傳道、授業、解惑”。工作室先后培養高級技師132名,技師92名,培育出全國技能能手6名。面對這樣的成績,周樹春淡淡地說,這是他應該做的。
“出技術、出成果、出技能、出人才”是“周樹春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工作目標。這個工作室掌握了12種國際國內前沿焊接技術,先后提煉總結出13種焊接操作方法;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刊物發表學術論文8篇,獲得了“焊鉗”等兩項實用新型專利授權;編寫了《中冶科工集團焊接高級技師培訓教材》上、下冊,參編的《金屬加工與實訓——焊工實訓教材》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一支焊接工程“鐵軍”的誕生
有了工作室做智庫,還需要雙手施展技藝。
2013年,“西部鐵軍——周樹春焊接工程隊”成立。“我們這支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是經過‘苛刻條件篩選出來的,都是中國焊接領域的精兵強將。”周樹春信心滿滿。
在周樹春的工作室里,有一面中國十九冶成都鋼構分公司送給工作室的錦旗。他說:“這來自十九冶成都鋼構分公司承擔的成都市重點工程——二環路改造之東二環鋼箱梁制作任務。由于工期緊、要求高,鋼構公司向‘西部鐵軍求助,工程隊突擊隊員們在規定時間內完工交付,為整個工程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基礎。”
周樹春把這種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的焊接任務稱作“急難險重”任務。這樣的任務對于周樹春焊接工程隊的隊員們已是“家常便飯”。無論是在“西南地區最大的煤氣柜”制作安裝的國內焊接舞臺上,還是在位于大洋洲的巴新瑞木X60鎳鈷礦漿管道焊接等國外焊接舞臺上,都能看到“周樹春勞模創新工作室”和焊接突擊隊成員們活躍的身影。這些工程都是國內外焊接領域的“硬骨頭”,但是隊員們都說“硬骨頭啃起來特別香。”
過硬的技藝為周樹春增添了攻堅克難的勇氣。在昆鋼高爐工程焊接施工中,面對作業面狹窄、焊口隱蔽、管道內空氣流動性大等眾多難題,周樹春主動請纓,大膽采用在管道中充氬氣置換、隱蔽部位用鏡子反射焊口的巧妙辦法,一舉攻克難關。
尤其是巴布亞新幾內亞蜿蜒66.9公里的“銀色巨龍”——瑞木鎳鈷礦漿管道,更是以周樹春為代表的中國焊工創造的一大奇跡。
當時,在管道的鋪設工程中遇到了地形復雜、高溫多雨,且第一次焊接全球最大口徑長輸礦漿管道X60管線鋼等難題。作為焊接負責人,周樹春結合現場地質、氣候條件,通過數百次的實驗,成功創造了焊接新工藝,將礦漿管道每道焊口的焊接時間由3小時縮至40分鐘,保證了整個工程的順利推進。
周樹春研發的X60管線鋼焊接工藝不僅填補了國內該類工程焊接技術的空白,且用此工藝焊接的6000多道焊口,經X射線探傷檢測,合格率達98.7%;經12.3MPA水壓檢測,合格率達100%。
一件好的焊接作品,不僅要外觀漂亮,內部質量也要過關。“焊接比繡花還難。繡花針走錯了還可重繡,焊接一旦出錯材料就報廢了。”周樹春坦言。
所以,“一點都不能差,差一點都不行。”這句話成為周樹春在他的焊接世界里踐行的工作準則。而讓中國的焊接事業攀登世界巔峰,為加快建設國際一流、技藝精湛的焊接高技能人才隊伍貢獻力量,則是周樹春一直執著恪守的信念。 (作者單位:攀枝花日報社)
(責編:張微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