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楊家明+朱柯
【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國與日本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的研究人員和研究的方式與目的進行調研,就兩國歷史進程對科學研究態度的影響,并與普遍中國科研人員進行研究的方式與目的進行對比分析,得出中國目前對科研的態度處于實用性研究階段,這種研究態度會使社會高速發展,但是也存在諸多弊端。而日本對科研的態度要求研究的方向必須全面,并保證技術在目前認知內再無可進才會停止。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科研狀態均過于極端,但是二者的有機結合,能夠優勢互補,保證社會在可持續的狀態下發展高速。
【關鍵詞】科研態度 中日差異 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
一、引言
科學研究是社會發展的基石,科學研究的方向及科研人員的態度會直接決定社會發展的雛形。眾所周知,中日兩國隔海相望,然而日本卻是世界各國公認的一個僅次于美國的科研強國,中國的科研能力在世界的影響力卻遠遠不及日本。科研差距的形成可能有歷史原因,也有可能有經濟原因,但是都是由科研的態度所決定的。因此,分析日本科研人員的態度,科學研究的氛圍對提高中國科研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二、中日兩個科研態度差異
(一)日本科研態度
日本作為一個工業及科技強國,正確的科研態度是不可缺少的。日本對于科研要求全面發展,不受實用主義的束縛,秉持著研究必須深入、徹底,直到達到現有認知的瓶頸才會中斷研究。日本的科研人員對于科學的探索并不是出于一種目前社會的需求,而是真正的進行科學的探索。這種科學探索不力求一定對目前的社會發展存在實際意義,而是對科學未知領域的定義。
以日本在建筑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專業(以下稱建環專業)的科學研究為例,對日本九州大學渡邊實驗室建環專業科研人員的科研內容進行調查分析,發現日本的科研人員對于科研的態度是極其細致的。日本建環專業科研的方向是對還未竣工的建筑在環境與供熱及制冷能耗上進行未來的預測與模擬,這項工作如果做到非常細微,是一項極其龐大的工程,這需要研究人員對建筑體至少未來5年內所有可能發生的運行情況進行模擬分析。其中包括建筑物內的通風狀況預測,供熱/制冷負荷以及空調機組能源消耗預測,屋內人員數量模擬以及機組的變頻分析,故障等特殊情況的預測。如果僅是一次性模擬,這并不是一項艱巨的工作,然而日本科研人員對此項模擬研究的要求是達到一種無限接近真實的、動態的仿真模擬。模擬的數據與建筑使用后真實數據誤差在5%,甚至3%以內,并且是對未來5年的動態預測,也就是說需要處理的歷史數據非常龐大。然而日本科研人員的科研態度就在于,這項動態仿真模擬中存在大量的不確定性,這些預測并不是建筑物在使用時不會出現的情況,而是出現極少的,或者是目前對人類活動無影響的預測。但是對于日本的科研人員而言,只要會出現在建筑使用后的任何一種可能出現的情況,就必須對其進行研究且保證研究的徹底性與精確性。
(二)中國科研態度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處于越級式的高速發展狀態之中。這種高速的發展就要求中國的科研人員需要盡快對實用性技術進行研究,這種科研態度能夠很好的幫助社會快速發展,但是也容易在發展的過程中留下“后遺癥”。由于實用性科研偏重于快速應用于實際,所以對科研中目前影響較小的因素多以忽略的方式處理,這就會導致等到發現問題的時候,往往是木已成舟,難以改變現狀。
以中國的建環專業科研為例,在中國科研人員的研究方向時刻跟隨著社會的需求不斷進行變動。在能源應用方面,中國的科研人員不是始終堅持在某一能源應用方向上堅持徹底的研究,而是社會流行什么能源就去研究什么能源。科研人員保持這種科研態度雖然能夠時時刻刻滿足社會的需求,但是卻不能做好一種科研項目的技術儲備。如果應用中的項目出現了某些不可逆問題,在技術推廣時期沒有及時發現并解決,等到徹底應用于社會時候再去深入研究,解決的方法就會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三、歷史及經濟影響
(一)歷史影響
由于中國古代教育制度的影響,中國的研究人員在科研活動中往往帶有一定的功利性,這種功利性主要體現在,實用性技術能夠快速應用于社會,響應社會需求,從而能夠快速的給研究人員帶來一定的社會地位及名譽。然而日本自古是一個善于學習的國家,并且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對所學的技術進行改進,目的是為了強化自我。所以日本的科研理念僅僅只有極少的功利色彩,日本的科研人員更加注重對科研本身的深入探究,去完善技術本身,而不是去響應社會的需求。
(二)經濟影響
與日本相比,二十世紀末期的中國對科研的經濟投入遠遠不及日本。由于社會迫切需要發展,然而有限的經濟實力迫使中國的科研人員必須把科研的重心轉向實用性技術研究,并且僅僅保證能夠滿足能夠應用于社會,而不是做到技術的超前與全面。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期,中國對科研的投入日漸充盈,中國科研人員對科研的態度才能轉變到實用性科研到技術儲備的科研。在1994-1995年的數據統計中,中國和日本專利申請數量分別為1.2萬件和33.9萬件,論文發表數量分別為0.9萬篇和4.7萬篇。然而在2009年,中國和日本專利申請數量分別為22.9萬件和29.5萬件,論文發表數量分別為5.7萬篇和5.3萬篇。數據表明兩個國家科研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也表明經濟發展對科學研究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四、結論
通過分析中日兩國科研人員的科研態度,以及導致這種科研態度差異的原因,發現日本的科研態度有助于技術的積累,為社會發展打下堅固的基礎,保證社會發展過程不出現弊端;而中國的科研態度能夠保證社會進入高速發展狀態,如果兩者能夠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對社會需求的技術,進行深入徹底的探究,保證實用性技術成熟化,能夠在有效提高社會發展速度的同時,預防技術不成熟出現的不良影響。因此,中國科研人員的科研態度轉變不僅需要加強科研人員對科學探究這項任務的認知,去探究科學和發展技術,也需要在科研活動中加大對其的投資力度,實現我國科學研究活動健康可持續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