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
摘要:本文主要對中英兩種語言中關于飲食傳統習慣的進行分析,研究比較中西方飲食習慣中所存在的不同,從而進一步從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其中所體現的其中西方文化差異性。這對于了解中西方飲食習語文化習慣和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都有著較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飲食習慣;中西比較;跨文化
飲食習慣是一個民族基礎活動的體現之一,從不同民族和地區的飲食習慣對比中我們可以總結出民族飲食文化背后的深層價值所在。這里,我們將對比中西方飲食習慣,從而探究中西飲食文化背后的文化差異所在。
一、中西飲食種類比較
眾所周知,影響飲食種類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說一個民族所處在的地理位置、社會環境、氣候條件等等都會成為影響民族國家飲食結構的重要因素。中國的飲食主要以米、豆麥類為主,輔之香油、姜蔥、大豆等食材。而西方人最愛的食物就是牛奶、黃油、雞蛋、小麥和蔗糖漿等等。而這樣的不同就在彼此的飲食習語中體現出來,比如中國飲食習語中有“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當家方知油米貴”、“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等等,在英語飲食習語中的“Better half an egg than empty shell”、“bread and butter”、“as different as chalk from cheese”等等。除此之外,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酒”和“茶”在習語的出現頻率也是很大的,比如說:“酒肉朋友”、“酒后吐真言”、“冷水泡茶——無味”、“茶碗打酒——不在乎(壺)”、“好茶不怕細品”等等。而在英語飲食習語中,“牛奶”可謂是出現頻率較高的飲料了,比如說:“milk for babies”(適合兒童的讀物;簡易的東西)、“theres no use crying over spllt milk”(木已成舟)、“God gives the milk,not the pail”(上帝賜牛奶,桶要自己買)等等。
二、中西飲食工具比較
飲食種類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飲食工具的選擇上,從中國飲食習語中反映出的是中國的飲食結構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而在西方國家多以肉類、奶制品為主,這就決定了中國人的進食方式與西方的不同,這樣的情況在飲食習語文化中也是有所反映的。例如在中國飲食習語中有這樣的句子:“單筷難夾菜,獨翅難飛天”、“一只筷子吃藕——穿眼”。這就說明了中國人習慣于使用筷子來作為自己進食的工具方式。對于筷子的使用,一方面是因為中國人的飲食種類的所影響,因為以米、麥面等主食的食物是更適合使用簡單的竹木制筷子進行夾、拌、撥、弄。另一方面,對筷子的使用還體現了中國人注重整體、提倡合作、重視人際關系的處世方式和思想觀念,因為只有只能通過兩只筷子的彼此合作才能將食物夾起。
而在西方,西方人的飲食工具多以刀、叉、匙為主,這同樣與西方人的飲食種類和文化背景有關。一方面,西方人的飲食多以肉類、蛋奶制品為主,這就需要像刀、叉、匙這樣的工具幫助切分食物。另外,西方人熱愛冒險、崇尚平等、追求個人自由的性格特點,也在他們的飲食工具上體現出來,刀、叉、匙各自都有著自己的功能,用刀切割肉食、再用叉進食、用匙喝湯,可以說西方的進食工具分工是非常細致準確的,各自有著自己的功能職責,互不干擾,這也是西方獨立自由、強調個人與部分的一個重要體現。
三、中西飲食態度比較
在飲食態度上,中西飲食習語中所體現的雙方對飲食態度也是有所差別的。中國自古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諺語,說明了飲食對于中國的意義非凡。從中可以看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自己所做的一切的生產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吃好飯,就像中國人常說的“養家糊口”一樣。同樣,在英語中也有類似于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表達“Bread is the staff of life”,只是西方人對于飲食的態度是不同于中國人的,例如有習語“Live not to eat,but eat to live”、“Quick at meal.Quick at work”,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西方人對于吃的態度是吃飯是為了更好地工作,實現人生價值。
四、中西飲食習語中的文化差異總結
影響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中西方地理環境的差異。中國處在亞歐大陸的東邊,屬于亞熱帶和溫帶氣候區,一年四季氣候分明,適合農業種植業的發展,形成了以水稻、麥豆為主食的飲食結構;而西方多處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常年多溫潤多雨,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但是適宜鮮嫩多汁牧草的生長,有利于發展畜牧業,因而形成了以肉類、蛋奶制品的飲食結構。
在經濟上,中西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也是影響中西飲食習語文化的不同的因素之一。中國在歷史上曾長期處于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制度之下,在長期封建制度之下采用“重農抑商”的經濟措施,這樣就促成了小農經濟的頑固保守,人民百姓安心于土地種植,形成了“民以食為天”的飲食思想。而在西方尤其是以英國為代表,隨著14世紀進行的“圈地運動”,英國的封建農耕經濟逐漸瓦解,由于經濟結構的變動,導致西方人成為不再僅僅依靠土地吃飯的新型勞動者,由于生存手段的多樣化,也推動西方人飲食觀念的改變,即飲食只是為了更好地工作生活,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
在思維方式的對比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比較偏重于整體意識的,注重綜合、經驗、直覺;而西方人更加偏向于對立思維,強調分工、精確、分析。從中西方飲食習語中對于各自飲食工具的表達上和其所傳達的意義我們可以看出彼此之間在思維方式上的不同所在,就像筷子和刀叉的各自偏向一樣,實則背后傳遞是雙方在價值觀、思維模式上的差異。
(作者單位:河北大學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