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長昊
摘要:西方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學科的一部分,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學科建設、學術刊物等方面有所發展,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成績。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不斷深化,對于西方政治思想研究主題呈現多元化,研究領域也開始拓展。文章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成果,并探討當前西方政治思想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關鍵詞:改革開放;西方;政治思想史
進入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為學術研究、政治學研究帶來了更多發展機遇。西方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學與歷史學交叉學科,經歷了恢復重建、初步繁榮等多個階段后取得了不錯成果。通過對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對于政治學科建設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且在構建和諧社會等方面發揮著較強的實踐意義。
一、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成果
(一)日益完善的學科體系
1953年,西方政治學說史正式成立于人民大學法律系,直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才恢復屬于自己的學科地位,經歷了恢復重建、初步繁榮、價值定位到深入探索四個階段。
(二)指導理念與時俱進
新中國成立之前,我國針對該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救亡圖存下的泛泛介紹;二是以資產階級共和國下的價值觀研究。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新中國指導思想,并滲透至學科研究。但受到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知識積累較為薄弱,并沒有為學科研究提供更多支持…。而改革開放后期,一切從實際出發,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教條主義錯誤,為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更多客觀層面上的支持,使得政治思想研究與政治發展之間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可見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立足于現實政治,并回歸現實政治,并獲得了健康的發展機遇。
(三)通識體系構建
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從事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隊伍較為薄弱,缺少強大的智力基礎,科研基礎不夠扎實。受到蘇聯研究的影響,我國將該學科研究納入到國家與法律理論研究當中,決定了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學科的研究都是法學學者負責,導致學科研究深受法律學說的影響,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體系。如徐大同先生歷時七年推出了五卷本《西方政治思想史》,該書體系較為完善,結構完整,涉及了西方所有重要的政治思潮、流派,在該研究成果支持下形成了通識體系,為學科后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專題研究深入
國內學者在研究中,主要是跟隨社會經濟形態變化而作為依據,逐次論述各思想流派基本觀點。隨著政治學發展開始朝著中觀、微觀層面拓展。改革開放以來,國內思想史研究出現了自由、保守、多元文化等多元主義,尤其是自由主義發展尤為顯著,從客觀層面上梳理以往研究成果后,在基本價值觀基礎之上予以深刻的學理批判。
二、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問題與對策
(一)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后,雖然學科研究取得了不錯成果,研究領域和范圍有所拓展,但在此過程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如學科基礎不夠扎實、學術研究缺乏創新。具體來說,一方面,科學基礎不扎實表現在隊伍方面,從事理論研究的人數較少,學者之間無法形成穩定分工,特別是受到高校規模擴展的影響表現更為明顯。對于學科點建設上,國內中外政治思想高學歷主要集中在各大院校中,且偏向于東部地區。隨著學科點數量不斷增加,分布失衡現象愈發明顯,與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相滯后,學者沒有較好的平臺予以交流和溝通,使得學科研究過于局限。
另一方面,缺乏創新主要表現在教材、專著等成果數量較多,但學術含量不盡人意。重復研究嚴重,重量輕質現象普遍存在。如就教材來看,成果集中在思想家背景介紹方面,研究層次不夠深入,缺少總體結構設計。
(二)改進對策
改革開放30年,國內社會科學獲得了更多發展機遇,但政治學研究不僅與政治發展有關,與經濟學、法學等都存在密切關系,為此要想推動學科研究持續深化,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根據科學規范要求,不斷提升學者理論與道德素質,研究者要廣泛運用外文材料,加強對原著翻譯,深入到西方政治學當中,從中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同時,學者還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尊重他人研究成果,避免不當行為,致力于營造健康的學術環境。二是推動基礎研究創新,學術研究的終極目標是服務于實踐,當前國內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尚處于引介階段,對西方研究模式依賴度過高,尚未形成獨立風格。因此在改革開放環境下,我國政治文化要在傳統文化基礎之上,加大研究深度,推動西方政治思想史學科更好地發展。
三、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不斷深化,對于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將持續發展,當前,我國西方思想史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獨立的學科體系,很多空白亟待完善和補充。因此在未來學科研究中,要注重對學科基礎的研究,進一步穩固學科基礎。同時,學者還要注重對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科研究能夠朝著更廣的范圍滲透,保持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不斷深化學科研究深度,進而推動中國西方思想史研究進一步發展。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