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莉
摘要:如今的科技化程度越來越高,為傳統的信息交流模式注入了新鮮活力。前人創造的漢字,既優美又有藝術性,尤其是雕版印刷字體所呈現的正式感。但是雕版印刷字體的人文風貌沒有得到很好地延續,因此對宋代古籍書進行圖錄的查閱、比勘和歸納,并結合各個學科既有的研究成果及相關文獻進行多樣性的解讀,探討智能書寫時代呈現漢字之美的方式。
關鍵詞:智能書寫時代;宋代雕版印刷字體;人文風貌;復刻
漢字是最優美的書寫符號,不同于其它國家,它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消亡,并和人類共同發展了數千年,至今仍在使用的文字。前人創造的漢字具有形式美,尤其是雕版印刷所展現出來的字的正式感。翻閱古籍時,會感受到古籍字體的魅力,能夠讓人們在字里行間流連忘返,這是在觀看現代字體時所不能感受到的。但是雕版印刷字體并沒有得到好的延續,因此重新利用現代的電腦技術,使得雕版印刷字體在智能書寫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播顯得尤為重要。
字體設計依循人文的生活軌跡,印刷從雕版發展到平板,閱讀工具從紙本到熒幕,文字的載體從傳統媒介轉向新媒介的過程中,字體設計也因科技的革新和閱讀方式的變化隨之進行了改革。設計創新就要求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同時,實現文化藝術的連續發展。
字體設計一方面在進行數字化的發展的同時,另一方面也受到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思想的影響,不斷出現具有形式感的字體。這些現象是文字發展過程中的“復古”現象。這是現代字體設計的一大趨向,但是這種“復古”不是原始特點的簡單重復,而是在保留雕版印刷的特征的基礎上,解決部分字體字形較差、字面大小不一、排列不整齊等的問題。
字體的復刻是將舊媒介字體應用到新媒介中的一種方法,是為了重現一整套完整的古代字體而進行的字體設計工作,也是實現古籍字體區別于現代科技產品而融入書法性的方法之一。字體的復刻,不僅僅是對字體按照現代審美的需求進行調整以適應新的媒介需求,更是為了忠實地再現其原字體的風貌。正如英國字體排印家Stanley Morison說的那樣:“新的活字字體的設計必須要讓其新鮮感不為人所察覺為好。如果新的活字字體具備那種在克制下產生的完全的寂靜,人們卻沒有感受到其是經過周密思考下產生的作品的話,那種活字字體就可以被稱為是優秀的活字字體了?!睆涂痰癖居∷⑹亲プ∽煮w骨骼的特征,從而形成適合新媒體需求的有品質的字體。日本的字體“秀英體”的復刻是具有連續性的,秀英體是日本漢子字體的重要源頭之一,并且它會隨著傳播媒介的變化進行不斷地復刻。宋刻本、明清刻本這類字體的字面大小并不像現代印刷字體一樣模塊化、規范化,很多字體并不是像活字印刷那樣接近現代印刷,單字與單字之間的筆畫有粘連。由于雕版在使用過程中的損耗以及油墨的擴張,會使得印刷的字體清晰度越來越低,若是在沒有推敲筆畫的前提下,直接忠于字體原樣錄入電腦字庫,會使得文字在版面上不夠連貫。因此字體的筆畫形態在數字化的時候需要處理好,將原本模糊的邊緣概括化,以形成高品質字體。這樣將字體的筆畫進行整合,去除無謂的“形”而保留本質的“神”,需要參照刻本的其它字的筆畫對該筆畫進行還原,達到再現工匠雕刻的筆畫的韻味的效果。
雕版印刷字體的獨特美感特征區別于現代印刷字體,需要在復刻的過程中需要對比現代與傳統的字體特征,區分不同媒介的影響。綜合分析后,確定一個適合古籍字體在新媒體發展的一個方向,重塑雕版印刷字體
字體首先被人們感知的就是它的外部形狀與結構,漢字的外形是單獨的方塊,它的內部結構是由單筆組成部首,再由部首和部首結合為組合體,這是漢字的特征。選擇1217年《大學章句集注》作為母本,因為其字體比較能代表雕版字體的特色,幾何化、規范化的特點突出。本文對母本中的點、橫、豎、撇、捺、鉤、提、折的特征歸納后提取如下:
點畫在漢字中的應用多而散,分布在字體的各個位置,起到了調和點睛的作用。點畫的運筆方式很多,是最具形態的筆畫,位置不一樣造型就有差異,但在與長橫的連接處柔和轉角。就造型來說,基本分為三角點和豎點兩種,這兩種點都是直線化的,和現在簡體宋體字使用的帶尖圓形點差別很大。
橫畫是漢字所有筆畫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筆畫,其變化不多,但是在字體設計中較為重要,對字體的重心和結構有較大的影響。宋刻字的橫畫造型的筆畫線條可以明顯感覺到刀刻的力度感,起筆和收筆處融合刀刻的幾何鈍角,中間稍細,略有弧度,尤其是右端三角形的襯線造型是標志性造型。右側的圓弧角柔化了頂端的尖角,并體現收筆的特征。
豎畫在漢字中起支柱的作用,和橫畫一樣,變化雖不多,但是它的造型決定著字體的穩定感。豎畫較直,棱角分明,有垂直、堅定有力、勁健挺拔的特點。
如果說橫畫和豎畫決定了字體的骨架,那么撇畫和捺畫就是給字體添加動感,它的設計體現了字體的風格和特點。橫畫和豎畫都是直線條的筆畫,而撇畫和捺畫是有弧度的,曲線與直線搭配,使字體既穩定又生動。撇劃頭粗尾尖,下拉的弧度接近圓形,線條顯得非常有彈性。捺筆尾端稍頓上翹,有“蠶頭雁尾”之態,筆尾有書寫體的飄逸流暢的感覺。
鉤畫有一個轉折的點,類似一個連接樞紐。其柔中帶剛,鉤彎而不軟,鉤身不可過彎也不可過直,且外角尖銳,外方內圓。
宋代雕版印刷字體的提畫一般為斜而直的造型,和豎畫組合時轉角處有弧度,使得方正有力的字體與柔和轉角相配合,增加字體隱喻、感性的感覺。
其字體的折畫造型中最具特點的是橫折,其轉折造型頗具特色。由于在雕版印刷術中,方折更有利于刻版,因此宋刻字的橫折保留了方折形態,在轉折處有突出的三角裝飾造型,轉折后略向內收攏,并隨著字形的規范,造型更程式化。
古籍刻本記載著大量能工巧匠們的智慧的創造,包含了不同的技藝,字體達到了功能性與審美性的平衡,它可以成為新設計、新創造的借鑒,是個龐大的資源庫,通過數字化的方式既可以實現“古為今用”,在繼承中不斷的尋求發展,讓漢字之美能夠在智能書寫時代得到更好的傳承。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