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甜甜 何嵩濤
摘要:新農村住宅小區是農村隨著社會和經濟進步,居住形式在空間形態上重構的結果,是推動建設用地等諸多元素在城鄉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對于優化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加速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意義重大。然而,由于缺乏與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居住小區公園綠地規劃相對應的系統理論指導,現實中出現了不合理的規劃現象。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新農村住宅小區;公園綠地規劃;對比分析
一、研究背景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新農村住宅小區的建設成績卓越,然而農村發展滯后的矛盾日漸突出,鄉村原有的鄉土景觀日漸式微,昔日鮮活、古樸的傳統村落一個個在殘破、凋敝中茍延殘喘。求新求洋、生搬硬套的建設模式,致使“千村一面”。
公共服務設施薄弱、公園綠地缺乏、忽視生活習慣等,導致農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需求得不到滿足。追根溯源,在于缺乏符合實際情況的新農村住宅小區公園綠地規劃的相關規范和理論指導。
二、農村新型社區環境營造重要性分析
公園綠地是為居民提供娛樂、健身、休閑的主要場所,隨著新農村建設進程的推進,農村村民對人居環境的要求增大,營造科學合理的公園綠地,利于推廣積極向上的生活習慣,促進居民間的互動和交流,增強社區居民的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三、農村公園與城市公園對比分析
(一)地理位置
農村公園位于村莊,環境較為自然、優美,置身于廣袤的農田、樹林等較大的基地,即使企業較多,人工化程度仍低于多數城市:城市公園位于城市環境中,自然環境受到較大的破壞,周圍充斥著鋼筋混凝土。
(二)公園建設目的
農村公園建設于本身自然環境就很優美的農村,它的建設是為村民提供一個公共活動場所,滿足其健身、娛樂、休憩、集會等需求:城市公園建設于高度人工化的環境,除了滿足城市居民親近自然、健身、休憩、娛樂等功能,也具有改善城市環境、提供臨時避難場所的功能。
(三)公園配套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配置
即使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相對于多數城市而言,經濟水平仍然較低,所以在配套的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方面,農村公園較為簡陋,城市公園較為齊全。
(四)規劃風格
發展至今,城市公園的規劃體系已經較為成熟,相對于農村來講,城市公園有自己的規劃風格,而農村的公園多數是在模仿城市公園,缺乏自己的特色。城市公園呈現多元化發展,設計元素、風格靈活多樣,農村的公園則比較單一,比較缺乏趣味性。
(五)使用者對公園的使用
村民與城市居民在審美情趣、行為心理和對公園綠地的需求等不同,以致在對公園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同。從入園時間方面來講,城市居民一般是晚上和假期周末等比較空閑的時候使用公園;農村居民農忙時節游園少,農閑時節對公園使用較多。從游園方式角度來講,農村居民偏于聊天等動態活動,城市居民更偏好休憩、觀賞等靜態活動。
四、新農村公園綠地使用人群及行為特點
規劃應當以人為本,從農村人居環境的角度,“以人為本”主要體現在以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居住小區居民為中心、根據使用人群的行為規律進行各項用地的選址布局以及合理規劃,從村民的心理和審美要求出發,營造符合他們要求的人居環境,按照人體工程學和環境行為學進行空間尺度設計。
(一)新農村公園綠地的使用人群
新農村公園綠地的使用人群主體是該小區和小區附近村民。
我國農村人口有如下幾個特點:
1.老年人與留守兒童居多
就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已達15.4%,比全國13.26%的平均水平還高出2.14個百分點,高于城市老齡化程度。很多中西部地區農村青壯年進入城市,大量兒童被“留守”在農村。
2.青壯年評價受教育程度偏低
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聚集了很多勞動密集型產業,如紡織、皮革、醫療器械等制造業。這些產業對技術和設備的要求程度低,主要依賴青壯年。
綜上所述,在較為發達的農村新型社區公園綠地的功能設置、基礎設施極其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配置上,要著重考慮青壯年的使用,而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居住區公園綠地的規劃中,要把老人和兒童的使用要求相對放在第一位。
(二)新農村住宅小區公園綠地使用人群的行為特點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燕京大學吳文藻先生就提出要從社區著眼來觀察社會,了解社會。他認為“社區是指人民的實際生活,至少要包括三個要素:(1)人民(2)人民所處的地域;(3)人民生活的方式和文化。”
社區最顯著的特點是地域性,單位可大可小,小之如鄰里、村落、市鎮,大之如都會、國家、世界,統可以稱為社區。村落這個有機體內部存在著各種形式的社會關聯,當這些社會關聯和結構方式具有某種公共性,并以特定空間形式相對固定時,就構成了社會學意義上的村落公共空間。農村新型社區公園綠地是典型的社區公共空間,對公共空間的研究可對公園綠地規劃帶來一些啟發。
1.村民在公共空間的活動類型
人的行為具有廣泛相似性與趨同性。楊·蓋爾在其著作《交往的空間》一書中就人在公共空間中的活動分為必要性、自發性與社會性三種類型:
必要性活動很少受外界因素影響,幾乎是必須要做的;自發性活動是外部因素適宜,人主動進行的活動;社會性活動是在公共空間中有賴于他人參加的各種活動。
村民在公共空間中的活動,主要包括聊天、日常活動、商業活動、節日娛樂活動以及參與社區基本行政事務等。
不同年齡段人群,活動特點不同:
農村老人行為具有聚集性和固定性。相對于城市兒童,農村兒童活動方式和場所更加開放,這也增加了潛在的危險。原住青壯年對外界環境和居民頗為熟悉,公共活動較多,而小區中的外來務工人員公共活動很少。此時,合理規劃顯得尤為重要endprint
2.農村居民公共活動的活動特點
經調查,農村居民公共活動具有規律性、多樣性和交往性三個特點。
規律性體現在人們很多活動時間和場所固定;多樣性是指村民的活動方式多樣,每隔五天有集市,節日更有具有當地特色的娛樂活動;交往性是指作為社會性動物,受文化和經濟等綜合因素影響,相對城市人們喝茶等單獨活動,農村社區的居民更愿意進行群體活動。
綜上所述,在進行農村新型社區公園綠地這一典型公共空間的選址和規劃時,應充分考慮不同人群的特征、生活習慣等多重因素,均衡考慮。規劃一處公園綠地,只有它的使用頻率高了,才能證明這個規劃是被人所接受和喜愛的,這才是一個成功的規劃。
五、新農村住宅小區公園綠地的功能
(一)社會功能方面
1.提供鄉民公共交往的空間
村鎮從不缺交往空間,屋前田頭,都是人們會話、交談的場所。然而這種交往隨機、無定式而且通常短暫、單一。傳統的宗廟祠堂也只在特殊日子聚集鄉民。用現代眼光看,鄉民公共交往空間是匱乏的。
居住環境很大程度上反應了人的主要價值取向和主流的生活訴求。一個有機整合的環境,甚至影響人們的人生價值和生活命運。海德格爾說過“詩意地棲居”。首先,是物質空間,地方特征是一個地方一種情感的獨特標識;其次,人們使用物質空間的方式,能顯示一個地方所具有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特征。據此,農村小區應注重居民情感交流的生活空間環境的建設。
2.休閑生活推廣的載體
城市居民借助健身活動場地享受著豐富的夜生活,而鄉民的活動缺乏娛樂性。原因在于思想意識和生活習慣的遺傳和硬件的匱乏。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居住小區中的公園綠地功能之一便是推廣休閑生活。
3.對農村社區居民活動的順應和引導
當外界條件不理想時,一些健身行為會被阻止。一旦社區中提供了配套的基礎設施、服務設施和活動場地,這些行為活動發生的概率增大,甚至激發其他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
(二)經濟功能方面
村鎮地區經濟普遍落后,其公園在選址和設計上應做到投資節約、維護容易,并且結合村鎮地區的農業生產,使公園也能兼顧經濟效益。
農村小區公園的植物可結合材林、藥用林、經濟林、果樹林栽植,天然池塘亦可以利用自然水體進行養殖生產,果、蔭、林、漁綜合發展,令經濟生產和公園的視覺美感、使用功能相均衡,既能充滿濃郁的地方特色、田園特色,同時兼顧了生產收入,具有經濟功能。
(三)環境功能方面
生活污水的排放、鄉鎮企業的進入,很多村鎮的環境不再如從前充滿田園牧歌的意境。作為承載游憩娛樂生活的場地,其本身良好的自然條件應當擔負起美化環境、凈化環境的功能。并且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教育意義。
基于社會功能、經濟功能和環境功能等三方面的考慮,農村社區的選址布局和景觀規劃應合理設計,滿足居民需求。
六、結語
不同的生態環境形成不同的景觀映象。合理的城鄉景觀布局應當是城市更像城市,農村更像農村,兩者互相促進。解決不合理規劃問題,一是充分考慮地域文化,使景觀具有當地特色;二是根據當地經濟狀況,量力而為;三是考慮當地氣候特征,選擇適宜的綠化植物;四是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立足當下,兼顧長遠利益。
總之,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新農村住宅小區中的公園綠地規劃是一項涵蓋內容豐富、涉及學科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只有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善于總結才能避免重復犯錯,也是另一層面上的推進新農村建設。
(作者單位:黔南民族職業技術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