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摘要:全面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十八大報告提出的重要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這是一項復雜、長期、系統的龐大工程。需要社會、家庭、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完成。本文首先分析了家風的起源和本質,認為“修身”“齊家”“治國”是傳統家風的價值取向。家風的價值取向。其次,本文著重闡述了家風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家風為核心價值觀奠定道德人格基礎,同時核心價值觀對家風又起到擴展和提升的作用。本文最后通過重點闡述了“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對家風的影響,證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家風的弘揚與培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全面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十八大報告提出的重要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這是一項復雜、長期、系統的龐大工程,需要社會、家庭、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完成。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指出:“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不可替代”。從家庭的內涵上來講,家庭是指婚姻關系、血緣關系或收養關系基礎上產生的,親屬之間所構成的社會生活單位;從家庭的作用上來講,家庭也是一個人幸福生活的基礎和來源,是維系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的橋梁和紐帶。所以,古往今來,家風對家庭成員的影響從來起著重要的作用。在現代社會,雖然家的形式與古代社會不盡相同,但是家庭依然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對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起著重要的作用。所謂“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稷安”。在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樹立良好的家風是重要的載體和主要措施。
一、家風的起源和本質
(一)家風的起源
“家”,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之后出現的產物。其中“家風”當中的“家”是指“家庭或家族”。“家風”在中華文明中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家風”起源于幾千年前的《周易》。其中《周易》的《家人》一章,從卦及卦象中看出中華民族最早家庭中有代表性的家風與家規。在我國歷史上,早在西晉時期,就出現過對“家風”的描述。西晉時期的文學家潘岳,也稱潘安,曾經寫過一首記錄自己家風的詩,詩中贊頌了長輩的優秀品德,并闡述了優良家風對自己一生的培養作用。他的詩獲得了當時很高的贊譽,于是又涌現出了很多贊頌家風的。此后,家風一詞逐漸流行。什么是家風?《中國古代生活辭典》中認為:“家風,也可以稱之為‘門風。它是指一個家族、家庭的傳統風習,是在家族長輩或主要威員影響下自然形成的、潛移默化的傳統習慣和生活作風”。
(二)家風的基本內容
在中國人看來“修身”“齊家”“治國”是傳統家風的價值取向。
修身:家風的精神內核。修身,是指修養身心。在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中,非常注重君子的修身,用自身的修養影響家庭成員這也是家風中的重要內容。古人云:“將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正己身就是以身作則,當好表率。
齊家:家風的嚴格管理。在君子完成了修身之后,就要完成對整個家族的改造和管理,齊家更要求家庭成員互相的友善、和諧。正所謂“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
治國:家風的繼續延伸。治國,是治理國家政務。《禮記·大學》中記載:“治國在齊其家”。在君子齊家之后,其家規家訓l必然要融合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念,家風中也會包含正能量的治國理念。
二、家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聯系
(一)家風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道德人格基礎
無數社會家庭家風匯集成了社會風氣,這些正能量的家風友善誠信、清正廉潔、勤勞樸實、積極進取、明理知禮正是中華優秀文明的代表。良好的家風可以讓每一個人從小就接受正面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良好的教育,從而培養一個人的良好品德。好的家風還能夠增強家庭成員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家風起到擴展和提升的作用
家庭是組成社會的最小細胞,家風的匯聚最終成為整個社會的風氣。黨中央逐步完善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明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概念,這對與樹立良好家風有了明確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歷次講話中都提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擴展和提升家風的作用,良好的家風能夠涵養時代的精華,是中華文明的代表,也能反映整個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三、社會主義價值觀對家風的弘揚與培育
(一)用“愛國”樹立理想信念
“愛國”,不僅僅是熱愛自己的祖國,還要對自己的家園、民族和文化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只有祖國繁榮昌盛、才能保證自己的小家和諧穩定,才能保證每個人生活幸福安康。
(二)用“敬業”創造人化價值
敬業,一個人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及學習負責的態度。真正讓人能夠做到敬業的是對自己工作的責任心和對工作的一種發自肺腑的愛。古往今來,很多敬業的人都獲得了巨大成就,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對工作的熱愛和對身上責任的使命感,這些動力匯集成為了推動人積極向上的源泉。
(三)用“誠信”堅定道德要求
“誠信”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要求人們真誠地對待親人、朋友,推己及人,最后是對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中華民族自古來就是一個崇尚誠信的民族,古語有“言必信,行必果”,一諾千金、一言九鼎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證明。“誠信”是在社會日常交往中所要遵守的倫理道德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知行合一。
(四)用“友善”滋養人人關系
“友善”是描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指的是人和人之間的和睦相處之道。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體系里,儒家核心思想是“仁者愛人”,就是要求人們要仁愛之也對待他人。“友善”比誠信、愛國、敬業更側重于修身,只有良好的內在素養外化為行為上的規范,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友善”。“友善”也是人在幼年時期最能通過外在形式變現出來的行為。這對與樹立良好家風來說,將“友善”化成一種習慣,是極為重要的。
(作者單位:中共哈爾濱市香坊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