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毅力
摘要: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來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質,使他們健康地成長,成為具有法治意識和法制觀念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者和合格公民。中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的內化與外化,并實現知行統一:完善和加強中學生違法犯罪的非刑罰處罰措施等。
關鍵詞:法治意識;路徑與策略
1997年,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入憲法。通過加強對中學生的法制教育,來提高他們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質,使他們健康地成長,成為具有法治意識和法制觀念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者和合格公民。鑒于此目的,我們這里著重探討對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路徑方法策略問題。
一、完善家庭教育,優化中學生健康成長的家庭氛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最基本的生活單位,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響。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父母的言傳身教只占到比重最小的。說明在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過程中父母的影響是非常低微的,這也是家庭教育需要進一步加強的地方。
(一)優化家庭教育理念,體現家庭民主法治氛圍
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和培養是和家庭教育是分不開的。父母在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做人”的標準,因此,父母要自覺地在言談舉止和行為方面為孩子樹立榜樣。
(二)營造良好家庭氣氛的熏陶
家庭氣氛是指家庭成員在對內、對外交往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傳統習慣、處世經驗和生活作風等。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識地教給孩子處理突發事件的方法,鍛煉他們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
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營造遵紀守法的和諧社會環境
(一)加強法制建設,創立和諧社會環境
第一,加強法制建設,凈化社會風氣。第二,加大打擊力度。規范社會文化環境。第三,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第四,司法機關應嚴格執法、司法公正,樹立中學生對法律的信賴感。通過開展檢學共建、法學共建、警學共建活動,充分發揮中學法制副校長和校外法制輔導員的作用,結合中學生正反典型案例,深入學校進行有的放矢、面對面的法制宣傳,幫助中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樹立法制觀念。
(二)大力發展社區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傳導功能
第一,大力發展社區教育。第二,創造良好的社會傳導功能。讓他們更多地接觸和了解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社會生活,提高他們對是非美丑的辨別能力,有效地增強他們抵御和防范不良風氣和行為的能力。
三、關于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幾點思考
對中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問題,筆者經歷十幾年的中學教學,認為還有幾點需要提出與大家共同商榷,共同探討。
(一)中學生權利意識的增強與義務意識的缺失需引起重視
1.義務意識的缺失
但是,中學生對應當承擔相應責任的守法意識、義務意識、責任意識還很弱、很淡薄。
2.堅持權利與義務統一的原則
要對學生進行權利義務統一原則的教育,在我國,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二者不可分離,權利與義務是相輔相成的,不可偏廢。
“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這是我們要讓學生理解和銘記在心的。
(二)注重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內化與外化,并實現知行統一
1.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內化
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內化可分為學習、反饋和影響三個環節。
首先,學習是指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規范的活動。學習法律是對個體法制教育內化的基本途徑,即包括學習法律的規章和制度,又包括學習法律的精神。
其次,反饋是指個體的法治意識并不完全直接來源于書本,更主要的是來源于日常行為的反饋過程。依法辦事,如依法簽訂合同,雙方履行了相應的義務,就強化了相應的法治意識。相反,如果違法犯罪,受到法律制裁,同樣從反面加強了法治意識,了解到法律的權威。
再次,影響是指社會影響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法治意識內化。社會影響以暗示、模仿、感染、時尚、流行、社會輿論、社會規范、命令、說服等多種方式實現個體的內化。
2.實現知行統一
現實生活中,有的中學生的法律知識還是有一定的積累,具有一定的法治意識和法制觀念,但有時意氣用事,還是做出了違法亂紀的事情,有的甚至想方設法鉆法律的空子,這就涉及到這么一個事情,知法、懂法,還要守法,知法不能犯法,要體現出一定的法律修養,做到知行統一。
例如,我區市橋派出所警察抓住了一個14歲的少年小偷,他幾個月以來一直在大北路一帶活動,前后偷盜錢財達萬元。面對警察訊問,他一臉不在乎,說自己不滿18周歲,法律不能拿他怎樣,當18歲以后,就不再偷了。
這案例實際上并非孤案。而是帶有一定的普遍性。很顯然,傳統的將法律知識淡薄作為中學生違法犯罪主要原因之一的觀念遇到了強有力的挑戰。從知法、懂法到守法,形成正確的法律信仰,讓中學生做一個懂法者并自覺遵守和維護法律,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我們教育者任重而道遠。
總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中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重大意義,采取有力措施,動員學校、家庭、社會等方面的力量,通過加強對中學生的法制教育,培養他們的法治意識和法律素養,努力把中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合格人才,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單位: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鑲象駿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