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子青 汪沅
摘要:“發展才是硬道理”是指導國內城鄉工作乃至全國經濟建設的指針。同樣,為迷茫的中國人指明了方向。發展是解決國內矛盾,保質政治環境穩定的關鍵。發展是構建和諧城鄉關系的著力點。同時,鄉鎮企業的崛起為城鄉和諧發展提供了財力,物力與人力的基礎。
關鍵詞:發展;城鄉關系;鄉鎮企業
一、發展才是硬道理觀點的提出與價值
1992年1月29日,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南下到廣東順德的科龍電器的前身珠江冰箱廠視察,發現珠江冰箱廠僅用7年的時間就使產品產量增加了16倍,全國排名第一,出口近700萬美元之后。他非常高興地表示,我們國家一定要發展,不發展就會受人欺負,發展才是硬道理。從此以后,“發展才是硬道理”傳遍了整個中國,震動了整個世界。同樣,為迷茫中的國人指明了方向,給了國人以力量,勇氣。從此,中國城鄉改革再也不在姓“資”還是姓“社”這個問題上徘徊不前。在1978年農村首先開始的改革,從此可以放開步伐,解放思想。有關統計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1989年到1991年,中國GDP每年的增幅只有5%左右。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南巡講話時曾說:“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關于一九九二年國民經濟計劃執行結果的公報顯示,全年國內生產總值23938億元,比上年增長12.8%。
二、發展是解決城鄉問題的根本著力點
1988年5月25日,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談到我們的思想更解放一些,城鄉改革的步子要更快一些時,指出“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是要靠自己的發展。”這為我們解決城鄉問題指明了根本著力點,那便是——發展。
(一)“發展才是硬道理”是指導國內城鄉工作的前進方向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明確指出,中國城鄉的發展不僅僅關系到中國城鄉居民的出路問題,而且關系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死存亡,是個重大的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1978年9月16日,他在聽取吉林省委常委匯報工作時說:“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講,正確的政治領導的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如果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生產力發展的速度比資本主義國家慢,還談什么優越性?”中國人口半數以上為農村人口,我們通過改革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實現城鄉快速發展。惠及人民,惠及城鄉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使中國巋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靠發展消除“三大差別城鄉、工農、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解決國內各種矛盾和問題,保持穩定的政治局面,要靠發展。維護國家周邊和平穩定的政治環境,要靠發展。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要靠發展。總結起來,“發展才是硬道理”,發展才是著力點。
(二)城鄉協調發展的關鍵在于發展
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曾指出:“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我國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理條件導致我國是一個區域發展不平衡,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城市與農村發展不協調的國家。所以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提出通過改革發展生產力,縮小城鄉差距。1985年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移到了城市,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進行,城鄉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貧富差距擴大,城鄉二元結構突出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和矛盾逐步尖銳。所以,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又在1992年提出了要用改革和發展來解決前進中遇到的問題,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并指出,象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大國,經濟發展速度是要快一點,要穩定協調,但也不可能總是那么平穩,穩定協調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因為只有發展,才能談得上城鄉的穩定協調。發展是協調穩定的前提。穩定協調是發展的根本要求。
三、鄉鑲企業是建立新型城鄉關系的紐帶
(一)鄉鎮企業促進城鄉互動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已經指明,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鄉鎮企業的繁榮發展為城鎮化的推進提供了充足的動力。同時,城鎮化水平的提高,為鄉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空間與條件。
(二)鄉鎮企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鄉人才的雙向流動
在傳統印象中,農村是“落后”的代名詞,因為農村的欠發達,因為農村信息的閉塞,因為農村的基礎設施落后等因素使得農村不具有吸引力,導致人才流失。那么,鄉鎮企業的興起以及鄉鎮企業所起到的輻射作用,彌補了農村的短板。鄉鎮企業涵蓋了如:農場,漁場,林場這樣的第一產業;鋼鐵,)臺煉行業這樣的第二產業;同時也涵蓋了如度假山莊這樣的服務業的第三產業。如今的鄉鎮企業十分注意企業的發展質量在完善用人制度的同時注重對科技的投資力度,在橫向上與各大院校,科研院所展開科技或項目合作,或人才培養項目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力與戰略地位。在縱向上,進行自我的改革與自我的革新,改變鄉鎮企業在人們心中“粗獷”,“落后”的形象。魯冠球開創蕭山萬向節廠是鄉鎮企業,潘寧憑借手錘,手銼等簡陋工具制造了第一臺雙開門冰箱,從此珠江冰箱廠成立他的品牌便是家喻戶曉的“榮聲”,它也是鄉鎮企業;李經緯締造的三水酒廠,可能大家不大熟悉,但是他的一個品牌肯定紅透大江南北那就是“健力寶”,三水酒廠也是鄉鎮企業。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如今的鄉鎮企業正以嶄新的姿態與面貌向世人證明他們的歷史使命還沒有結束,他們正以自身的力量造福農村,農民,農業,促進城鄉人才的雙向流動,讓農村變得富有吸引力。
(三)鄉鎮企業促進城鄉優勢資源的雙向流動
鄉鎮企業由社隊企業萌芽,到20世紀90年代平蓬勃發展,在國民經濟中占有一席之地。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以其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歷史洞察力指出:“鄉鎮企業反過來對農業又有很大幫助,促進了農業的發展。”“農村改革帶來許多變化,農作物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鄉鎮企業異軍突起。農副產品的增加,農村市場的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又強有力地帶動了工業的發展。”“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就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這是一個非常生動、非常有說服力的發展過程。”“鄉鎮企業很重要,要發展、要提高。”鄉鎮企業的繁榮,為城鎮的興起提供了財力與物力。同時鄉鎮企業的發展以集中發展,連片發展最為有利,以節省能源、工業用地、供水、電力、通信基礎設施的投資,以利于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及產、供、銷協調。
(作者單位:吉林農業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