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澤宇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發展成果顯著,究其原因,不僅是因為中國有正確的理論支撐,也是因為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謀求與各國的友好關系。為了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應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營造穩定良好的發展環境。本文從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要性入手,探究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經濟全球化
現如今,雖然經濟全球化出現不同以往的階段性特征,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但是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中國要想在這一機遇中占據主動地位,必須明確發展目標,堅持正確的對外道路方向。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堅定不移的戰略選擇。堅持這一道路既能實現文化傳承,又能推動中國穩定發展。
一、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一)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現階段,經濟全球化導致國家之間的距離逐漸拉近,各國經貿往來越來越頻繁,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的發展關系成為國際社會的主旋律。從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中能夠看出,各國彼此之間都是互相聯系的整體,面對全球性問題誰也無法獨善其身。無論哪一個國家發生經濟變動或者政治動蕩,都能對周邊國家產生影響,進而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進程。因此,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能夠在經濟全球化發展中貢獻積極力量,促進國際體系的穩定。
(二)中國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不僅能夠為國內建設營造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而且還能促使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同中國緊緊站在一起,相互建立友好的合作關系,在維護和平方面做出積極貢獻,進而樹立中國良好的國際形象,提升綜合國力,促進中國全面進步。同時,選擇和平發展道路,不僅是制度發展的需要,而且還是保障制度有序運行的基本要求,這對中國制度完善、制度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必然要求
自古以來,中國就積極發展對外交往通商,而不是追求世界霸權。雖然中國傳統治理理念對內強調絕對服從和權力之上,但是對外則表現為平等、對話、和平的“天下主義”理念。雖然中國經歷了無數侵略戰爭,但是中國人民沒有學到弱肉強食,而是一直尊崇和平發展。可以說,對和平的向往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正是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自覺。
二、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有效路徑
(一)實現利益的交匯融合
世界越來越像“地球村”,各國利益緊密相連,中國要想在和平發展道路中順利前行,就應與各國增加互動往來,巧妙實現利益結合,以此開闊中國利益發展空間,為和平發展道路提供堅強保障。中國在處理國際事務的過程中,要在政治領域、經濟領域、貿易領域等多方面謀求與各國的利益共同點,實現雙方多層利益共同發展。
(二)構建合作的共贏關系
首先,中國要處理好與發達國家的關系。要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做到政治方面彼此尊重、經濟方面積極合作、文化方面互相交流、安全方面共同維護,為世界和平發展貢獻積極力量。其次,中國要處理好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中國要更多為發展中國家發聲,通過加強區域內合作和對外援助,構建良好的合作關系。最后,中國要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系。中國要把周邊外交作為重要基礎,通過“一帶一路”框架與周邊國家實現發展戰略對接,擴大合作共贏范圍,同時借助談判方式解決敏感問題促進和平發展。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
中國共產黨力量的最深厚根源在于人民,廣大人民是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后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是為了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偉大事業也需要人民共同建設,成果將由人民共同享有。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如果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那么和平發展道路的建設就會失去支持,并且還會阻礙中國中國夢的實現步伐。因此,中國政府應不斷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全方面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同時,為人民提供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增強人民對中國國家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四)扛起多邊外交的大國擔當
多邊外交是各方平等對話,解決分歧矛盾的重要方式。中國在融入國際社會的過程中,不僅要積極主動參與國際事務,也要在多邊外交中扮演負責任發展中大國的角色。通過合理設立多邊外交平臺,發揮大國協調機制的作用,在滿足本國發展需求的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推動完善國際合作,治理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經濟危機、環境惡化等全球性問題,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貢獻積極力量。
三、結論
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有自身的歷史必然性,這不僅是經濟全球化的需要,也是中國持續發展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需要。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任重道遠,需要找到有效的路徑,要通過實現利益的交匯融合、構建合作的共贏關系、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及扛起多邊外交的大國擔當,來推動中國更好發展,進而促進人類和平事業。
(作者單位:南京政治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