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君
棗莊市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思考
文/李 君
近年來,山東省棗莊市國有糧企將改革發展主動融入到全市經濟轉型過程中,圍繞總體轉型戰略,以糧食購銷及精深加工為抓手,以深化行業創新為動力,以企業扭虧增盈和安全儲糧為重點,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為社會經濟發展和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顯著成效。
糧食購銷市場化之后,棗莊市逐步建立了統一開放的糧食市場體系,基本形成了糧食購銷市場化、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
糧食企業結構得到優化。國有糧食企業經過改革改制,實現了體制和機制創新,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截至2016年底,全市國有糧食企業總數34個,其中購銷企業19個,比改制前分別減少71個、45個,減幅為78.9%和42%。改制后新成立公司35個,滕州、臺兒莊等一批國有獨資縣域糧食購銷企業,繼續發揮主渠道作用,糧食購銷市場化框架基本形成。在拓展國有糧食企業發展的同時,注重吸納民營企業參與糧食流通活動。非國有糧食企業發展到68家,糧食經紀人達到690個。民營糧食企業及個體經營者迅速發展,成為糧食流通不可忽視的力量。

糧食企業經營機制得到有效運轉。改革改制后的糧食行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了法人治理結構,積極轉變經營模式,經營活力明顯增強。滕州新東谷面粉有限公司實行股份制運作后,生產規模不斷壯大,各項業務快速發展,市場份額逐步提高,產品暢銷國內市場。棗莊內豐公司改制后,集面粉加工、糧食儲存、油脂罐裝、食品生產于一體,走出了多元化發展的路子,企業被評為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內豐牌小麥粉榮獲山東名牌產品,生產經營取得實效。
糧食企業盈利能力大大增強。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后,市直屬糧食企業和市轄區保留了地方國有或國有控股糧食購銷企業,形成了以區(市)糧油購銷公司+中心庫+基層購銷公司(網點)的多層次購銷網絡,承擔著全市糧食儲備、政府調控和市場化收購任務。2012年以來,全市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年平均累計購銷糧食量達到300萬噸,企業全面實現盈利。同時加強品牌建設,提高市場占有率。
根據山東省糧食購銷企業改革發展要求,全市從2006年開始對糧食系統多年來存在的“老糧、老賬”問題進行處置,對全市4778名糧食企業的“老人”問題,根據不同情況作了相應職工身份置換,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基本完成,特別是區(市) 糧食企業改革發展勢頭
較好,逐步走出困境,向良性發展軌道邁出了可喜一步。但市屬糧食企業改革一直沒有突破,改革和發展還缺少必要政策支持,推進深化改革難度較大。一是現有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機制不活,企業運行缺乏活力。隨著形勢不斷發展變化,單靠減人達到企業改革增效的目的不現實,國有糧食企業仍然還在沿用計劃經濟時期的體制運行。二是國有企業職工身份未能置換,企業發展缺乏動力。目前全市國有企業職工人員多、包袱重,職工隊伍老化,用人機制不靈活,1個在崗職工要養5個職工,這種身份與當今市場經濟不相容等等,抑制了職工對崗位的危機感和對工作的責任感和積極性。三是企業整體規模小,缺少市場競爭力。全市只有1家國有面粉加工企業,年生產能力僅為7.5萬噸,設備和工藝落后,產品單一且利潤率低,生產能力低,開機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企業經營效益低,資產減值增快,債務增加。四是閑置資源不能發揮應有作用。全市國有糧食企業國占用土地2028.01畝,其中無償劃撥1786.01畝,有償出讓200畝,協議租賃42畝。全市閑置土地總面積137.34畝。由于國有糧食企業自身積累不足,且國有及國有控股糧食企業位置多處于城鄉結合部,土地多為計劃劃撥性質,企業資產變現難度較大。五是企業改革發展動力不足。管理主要沿用陳舊觀念,缺乏現代企業創新機制。職工缺乏積極性和創造性,工作效率低,經濟效益差,職工收入不高,潛能發揮不出來,在企業發展改革過程中,不是大膽想辦法解決各種問題,而是一直等靠政策,吃老本,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思想揮之不去,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令人擔憂。
加快糧食行業改革改制是促進行業煥發生機活力的有效途徑,也是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成敗事關糧食安全、企業發展和社會穩定。改革沒有現成的模式,必須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深入推進。從棗莊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的方向看,主要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要繼續深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糧食企業改革的關鍵是要完成企業組織結構創新,全面提高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和市場抗風險能力。要按照“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創新機制,規范運作,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真正形成以資產為紐帶、在發展戰略、資產管理、財務核算、制度管控、人力配置相互統分結合的公司制發展模式。二是要拓寬企業發展的產業范圍,切實改變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買原糧、賣原糧”的發展模式,培育區域性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糧食企業。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只要政策允許,看準的項目大膽涉足,放手經營,努力培植糧食行業發展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要推動有條件的國有糧食企業向收購、倉儲、物流、加工、銷售等一體化發展,延伸和完善產業鏈條,增強企業競爭力,實現經營多元化發展。三是要積極引入戰略合作伙伴,做好借力發展企業文章。把糧食行業現存的優良資產作為開放型合資合作的載體,利用招商會、洽談會、貿易會等方式多渠道進行包裝推介,招商引資,積極對接,爭取引入央屬國有企業或具備實力和符合條件的民營企業進行合作,實現目標和效益雙贏。通過對企業參股、控股、增資擴股等經營形式,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引進人才,解決改制成本過高的瓶頸制約。四是要認真破解和解決糧食行業“老人”問題。對于2006年糧改分流人員和市直企業未上崗人員,政府要加大對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的扶持力度,由各級財政兜底,解決企業職工分流安置或對職工給予一次性補償,并對企業拖欠職工的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險金等緩繳或掛賬,待政府處置相應資產時再補交,國有糧食企業在改革中的資金缺口政府應給予財政支持,以加快企業改革步伐,確保社會穩定。五是營造鼓勵改革改制的良好氛圍。有關部門和企業要落實責任,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主管部門要指導企業制訂好改革的具體方案,共同解決企業改革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要抓好改革改制企業職工的思想教育,引導廣大職工參與改革、支持改革,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維護企業和社會穩定。在改革中要建立支持和鼓勵企業改革的容錯機制,尊重基層首創精神,營造干事創業、開拓進取、銳意改革的寬松環境,確保國有糧食行業改革順利推進。
國有糧食企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載體。支持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是實現糧食流通業轉型跨越發展的重要基礎。當前,糧食行業正處于改革發展穩定的關鍵時期,既要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又要深度謀劃加快發展,還要直面矛盾確保穩定,需要用超常智慧、艱辛付出、百倍努力,才能實現糧食行業新的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糧食儲備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