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梅 高一博
深化改革是落實糧食安全戰略的必然要求
文/王 梅 高一博

今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作為標志性硬仗,在過去的一年里開局良好:供大于求的玉米種植面積已調減了3000萬畝,市場緊缺的大豆種植面積增長了900萬畝以上;玉米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初步建立,產業活力增強,倒掛的國內外玉米價格實現逆轉,玉米及其替代品進口呈現拐點,“轉方式、調結構”成效斐然。不過,隨著糧食收購的性質、主體及其定價機制等發生的根本性變化,玉米及其相關產業的市場形勢將更加復雜多變,結構性矛盾有可能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升而集中體現。近悉,6月份以來國際小麥價格在“美麥”的領漲下,出現了接近30%的上揚。面對國內外出現的新形勢、新情況,唯有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動應變,全面理解并落實好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戰略,才能守住管好“天下糧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解決好13億人吃飯的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我國的糧食問題不僅是重大經濟問題,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問題、國家安全問題。因此,全面深刻地理解新形勢下的糧食安全戰略,就要從戰略的角度把握好以下幾點:首先,應把握戰略著眼點,要嚴格按照高
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糧食生產方式的轉變,大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要守住“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戰略底線。其次,應落實戰略著力點: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這是建立我國糧食安全長效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強化科技支撐,我國糧食供求關系的調整才有更大的余地,才能促進農業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生態、綠色、安全可持續、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應當明晰糧食庫存絕不是越高越安全,什么都要講求“度”,過度就會適得其反。在有限的土地和水資源條件下,糧食被過度無效的大量生產不僅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損耗、給食品安全埋下隱患,而且還極易導致“賣糧難”,使農民生產積極性受挫,不利于國家安全。再次,要搞好戰略平衡點: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從我國國情出發,利用比較成本,主動科學地把握進口,讓國際資源為我所用。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從未來科技進步的發展、世界糧食生產的潛力和貿易環境的互補性以及糧食供應時點的安全性(南半球糧食收獲與我們不同步,等于縮短了可獲得糧食的時間)來看,利用國際市場調節余缺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不過,從戰略安全角度考慮,我國應當也正在著手實施多元化的“農業外交”和進出口戰略,鼓勵國內企業“走出去”,有效拓展我國糧食在海外種植與儲存的空間。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一帶一路”的倡議提出,應視為中國對外開放的一次全面升級,它必將催生新的有關農業方面的貿易合作和發展機遇。沿線60多個國家有豐富的農業資源,有專家認為,或將產生約7500億元的農業海外投資市場。
糧食是一種重要而特殊的商品。糧食產業的發展是不折不扣的生產經營活動,糧食安全的保障也應遵循經濟規律、自然規律,要依賴市場法則。現階段玉米供大于求,庫存高企。因此,新形勢下,我們應當遵循并尊重自然、經濟之原則,轉變生產方式,克服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讓價格回歸市場,真正反映供求關系,使價格機制能夠有效引導糧食資源配置。根據所處地區的地理經緯度、糧情土壤、水資源狀況及無霜期長短等自然條件,揚長避短發展糧食生產。譬如,吉林省地處“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上,四平市和公主嶺市已分別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授予“中國優質玉米之都”和“中國玉米之鄉”的稱號,玉米單產和商品量均居于全國之首。因此,應下大氣力建設以玉米為基、農牧結合、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全產業鏈精準現代農業體系,在糧食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中,以生態優先的理念,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以市場需求為“指揮棒”按照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律謀篇布局加快專用型玉米生產基地建設、促進玉米產業提質增效,使玉米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促使政府“保糧”愿望與農民的“增收”訴求一致起來,以適應結構性市場化改革。
國內外經驗表明,市場不是萬能的,即使在市場機制相對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也會出現市場失靈的問題。因此,有效的宏觀調控是市場經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國糧食流通改革發展座談會上,國家糧食局局長張務鋒指出:“面對新的形勢,減少指令式干預手段,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加強與財政、信貸、貿易投資等政策聯動,打好組合拳,打破慣性思維,持續改進完善糧食宏觀調控,不斷提高調控的精準性和時效性,加快構建新常態下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當前正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際,在新形勢下玉米宏觀調控已不再偏重于在什么價位、收多少糧,而要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區域政策、投資以及消費政策等對玉米產業的供應和消費進行結構和區間的間接調控。與此同時,應主動適應市場化發展的新變化,加快構建新常態下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其一,健全完善糧情監測預警體系。生產是市場化條件下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的基石。要健全涵蓋省、市、縣、鄉鎮四級監測預警體系,利用衛星遙感、大數據、云計算等高科技手段,加強信息收集,全面準確掌握生產情況,及時發現問題,擇機預警微調。其二,建立庫存安全指標和預警體系。國家糧食安全庫存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庫存過高和過低都會危及國家糧食安全。因此,制定合理的庫存量化指標如玉米安全庫存量、存銷比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儲備比例等是玉米宏觀調控的關鍵一環。其三,完善儲備玉米吞吐調節機制。面對目前的高庫存,必須強化管理和調控。實現國儲與臨儲、中央與地方在數量、布局、結構等方面有機銜接,完善出庫管理,暢通去庫存渠道和環節,有效調節供求,合理引導預期。還要與財政、發改等多部門積極配合,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和價格等手段的調控作用,積極發揮糧食流通對生產的引導和反饋作用,更好地實現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的優化,保持市場穩定。其四,要建立糧食運輸協調機制。要適應收儲制度改革之需,建立與鐵路、交通、物流等相關部門長期穩定的統籌協調機制,提高糧食調運能力。其五,強化糧食市場監管機制。推進玉米收儲制度市場化改革后,眾多不同性質的多元市場主體入市,必須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創新市場監管方式,加強對糧食生產、消費、流通等監測,加強市場監管,補齊安全管理方面的“短板”,維護正常的糧食流通秩序,以滿足新形勢下的糧食市場監管需要。運用多種手段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加強市場監測和跨區域調運,堅決防止出現局部供應緊張和價格大幅上漲。堅決打擊壓級壓價、囤積居奇、欺行霸市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把改進和不斷完善宏觀有效調控作為實現糧食有效供給和促進糧價穩定的重要保障。
(作者單位:吉林省糧食經濟研究所、吉林省軍糧供應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