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劉皓然
在澳大利亞西部有一個叫羅伯恩的小鎮,它因泛濫的“戀童”惡行獲得可恥的名聲——該地竟然有高達90%的學齡兒童遭到過不同程度的侵犯。
據英國《獨立報》18日報道,因礦產豐富,位于西澳大利亞州礦的羅伯恩鎮曾在19世紀的“淘金潮”中名噪一時,但之后逐漸走向沒落。上世紀60年代,該鎮幾乎已淪為一座“鬼鎮”,目前羅伯恩鎮常住人口約1400人。西澳大利亞州警方此前通過一項為期9個月、代號為“蝙蝠”的行動調查發現,羅伯恩小鎮及周邊區域“戀童”現象泛濫。警方已對36名嫌犯進行起訴,他們涉及的罪名超過300項,受害人多達184人。目前,相關調查行動仍在持續進行當中。
西澳警局局長奧克拉翰將這種“戀童”成風的現象稱為“毒瘤”,認為這幾乎是一場“無法挽回的災難”。《澳大利亞人報》稱,落網嫌犯可能只是當地行為不端者中的一小部分——警方最初鎖定的嫌犯總人數高達124人,是被起訴群體的3倍。該報甚至稱,就算把當
地所有成年戀童癖者全部送進監獄,也未必能根除這種不良風氣。西澳兒童保護廳廳長麥吉爾克解釋道,兒童性侵犯行為在當地堪稱“代代相傳”,很多人都是從被施暴者逐漸變成施暴者。即便在兒童群體之間,也存在相互性侵的惡劣行徑。
那么,究竟是哪些原因促成了“戀童鎮”的惡性循環?專家分析稱,羅伯恩鎮盛產社會蛀蟲,高達80%的居民都靠福利和救濟金度日,思想墮落、不思進取。得到福利金后,他們的常規消費就是買酒、買春和買毒品,還有人熱衷吸毒或賭博。由于缺乏管教和監督,當地的孩子很早就開始“學壞”,比如夜不歸宿、溜門撬鎖,一些孩子會為獲取金錢或毒品而主動從事性交易。專家認為,澳大利亞當局應該切斷這種資金供應,將相關福利項目以非現金的形式發放,也許能遏制住這種不良之風。《獨立報》稱,羅伯恩鎮的亂象此前之所以沒能得到廣泛關注,與其偏遠的位置也存在一定關聯,“如果這種事發生在珀斯市,可能早就會引起轟動”。▲
環球時報201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