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王潔 本報記者 劉揚 馬俊

第三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簡稱軍民融合展)18日在北京開幕。作為當前國內武器裝備軍民融合領域最具權威性、綜合性、示范性的一項國家級活動,《環球時報》記者在展會現場看到,多種信息化技術正串聯起各式海陸空新裝備。
北斗三號連接“天與地”
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堪稱最成功的軍民兩用技術之一。近日有關中國北斗三號導航系統將開始全球組網的傳聞引發多方關注。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18日在展會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北斗三號導航系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已經研制完成,預計11月將進行全球組網發射,計劃在2020年左右建成。他透露,北斗三號的總體定位精度將在北斗二號的基礎上提高數倍,北斗二號目前的定位精度在10米左右,北斗三號建成后,在中國重點地區可以達到2.5米-5米量級,在全球可以達到10米左右或更高一些的精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在2018年底前后將發射18顆北斗衛星,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
冉承其表示,同樣是提供全球服務,北斗系統不但具備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等其他國家衛星導航系統具備的能力,還有兩張特殊的“名片”:一是高精度位置服務,二是繼續保留北斗原有的短信與有源位置服務,并將向全球推廣。冉承其介紹說,為進一步提高北斗系統的定位精度,從2014年開始,中國啟動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的建設,在中國全境之內可提供米級、亞米級、分米級,最高可以到厘米甚至毫米級的服務。依靠這樣的高精度定位能力,可以為地面應用提供很多特殊服務。例如當前熱門的共享單車領域,就可以用高精度定位能力提供的“電子圍欄”技術進行管理,一旦自行車沒有停在劃定好的區域內,就會影響使用者的付費以及相關信用,能大大減低共享單車的社會管理成本。
國人在海外經常會為中國產的導航軟件在國外無法使用而犯愁。未來北斗三號完成全球組網后,這些導航軟件在國外是否有望正常使用呢?冉承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是一定的,我們對北斗高精度應用未來走出國門非常有信心,目前相關的技術與應用模式已經在向周邊國家復制,并向“一帶一路”國家推進,其中既需要北斗系統相關技術的不斷發展,也需要政府和企業的聯動。當然,高精度服務走出國門還要遵守所在國法律法規的要求。
各種無人系統協同配合
以智能化和信息化技術為基礎的無人系統,在本屆軍民融合展上也大出風頭。無論是天上的飛機、水上的巡邏艇,還是水下的潛航器,它們都可以自主執行特定任務,甚至未來還有望協同完成使命。
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西安飛行自動控制研究所(簡稱航空工業自控所)展臺,《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他們在研的多個項目視頻展示。其中包括飛翼無人機大機動飛行、陸基/?;鶡o人機彈射起飛及撞網回收、殲-10縮比無人機大機動飛行、尾坐式垂直起降無人機、固定翼無人機雙機協同編隊試飛驗證等。該所還在研制一種物流無人機,自主飛行距離超過2000公里,可以運載1噸貨物,實現從省會城市到地級市間的支線運輸。
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推出的“探索”系列水下自主潛航器則是“久經考驗”的海中能手。形狀有幾分像魚的“探索4500”最大下潛深度超過4500米,能根據預先規劃的行進路線,利用搭載的各種科考儀器進行水下勘測,還可以自主規避水下障礙物。外形迥異的“探索1000”擅長的則是長時間、遠距離水下巡航,最大航程超過1000公里。據介紹,這兩種潛航器都曾多次參與南海、東海等海域的水下科研活動。
除了天上飛的、海底潛的,這次展會還展示了各種無人水面艦艇。據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云飛介紹,該公司展出的艦載無人艇可以適應復雜海況,能根據需求快速更換任務模塊,執行從巡邏、取證到警戒、消防等各種任務。他還介紹說,這類無人艇的未來發展方向,就包括與其他無人系統進行協同。例如用無人機飛得高、通信距離遠的特點,提供更廣的偵察范圍和指揮活動區域;而水下的潛航器則可以提供更詳盡的海底信息,這些無人系統的協同,能實現對相關水域的全方面監控。
太赫茲帶來的未來暢想
除了現有信息化技術成果的展示,本次軍民融合展也展出了不少前沿探索的信息化“黑科技”。電子科技大學國家級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少謙介紹的太赫茲通信實驗系統/60GHz毫米波通信實驗系統就是典型代表。據李少謙介紹,太赫茲(T赫茲)是頻率的一個單位,太赫茲通信技術是最前沿的技術,這個頻率的通信技術在全球還是空白。美日認為,相關技術對于未來的通信具有戰略級的影響。不少科學家看重太赫茲通信技術在軍用方面的價值,也就是太空星際通信。在通信領域,頻率越高就意味著可以同時傳輸的內容越多,目前太空通信使用的微波技術容量低,另一種激光通信技術雖然傳輸內容多,但對準難度很大。而兼具兩者優勢的太赫茲通信是公認的未來星際通信的重要方向。
隨著超高清節目以及虛擬現實等需求的出現,未來通信容量將達到10G、100G甚至更大,而太赫茲通信具有的超大傳輸能力特性,就能派上大用場,未來它很可能成為WiFi通信的接班者。太赫茲通信目前是全球都在攻關的前沿技術,美日等發達國家雖然走在前面,但還沒有達到商業化水平,中國在經過10年的努力后,如今已有趕超的機會。
據李少謙介紹,除了通信領域外,太赫茲技術在檢測領域也大有作為,它具備很好的分辨能力,同時也不會像X光那樣對人體造成傷害,在反恐、安全檢查、工業探傷等多種領域都能發揮作用。據稱,借助太赫茲技術的超強分辨能力,未來掃描儀可以直接識別每張紙上的墨跡,從而一次性掃描整本書,而不用每一頁單獨掃描,堪稱“神奇”。▲
環球時報2017-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