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浩峰
校園足球可以普及足球運動,是全民健身的一部分,也可以為職業足球輸送后備人才。但是,校園足球目的并非提升職業足球水平,開展校園足球與國足水平提高之間,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無論勝負如何,8月最后一天的晚上,中烏大戰平均收視突破3%的數據再加上通過網絡收看的觀眾數量可以說明,中國觀眾,并沒有放棄中國足球,中國球迷,給點陽光就燦爛。
8月31日,中國國足在2018年世界杯預選賽亞洲區十二強賽倒數第二輪的比賽中,以1:0戰勝烏茲比克斯坦,繼續保有獲得附加賽資格沖擊世界杯的希望。接下來,國足還要翻過好幾座大山,世界杯夢盡管尚早,但,夢想還是要有的。
中國足球該如何崛起?這個問題,不僅是職業運動的考題,也是體育教育界所思考的問題。2017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德國時,在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陪同下觀看中德青少年足球友誼賽,并同雙方小球員親切交流。來自陜西省志丹縣少年足球隊的金巧巧向習主席贈送了自己球隊的隊旗,還好奇地問習主席最看好中國的哪支球隊。習主席回答:“我看好你們,我看好你們這一代……最好在你們里邊出現球星,出現國際球星,這是我的愿望。寄希望于你們。”
如今,中國足球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2014年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對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項目以及冰雪運動給予特別關注,并將中長期足球發展規劃和足球場地設施建設規劃列入“重點任務”,由國家發改委、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等共同負責。
校園足球可以普及足球運動,是全民健身的一部分,也可以為職業足球輸送后備人才。但是,校園足球目的并非提升職業足球水平,開展校園足球與國足水平提高之間,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讓更多孩子踢起來
中烏大戰這樣的高收視率,在日本是習以為常的景象。在日本,不僅世界杯預選賽、J聯賽,即使一場高中生足球賽的決賽,也能收視率爆表。
為何日本的校園足球這么熱?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今后會成為會踢球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其他各方面的人才。當然,也有一部分人會成為有文化、有修養的優秀職業足球運動員。”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登峰此言,道出了校園足球的真意。
然而,《新民周刊》記者在采訪調查的過程中,仍然發現——有一些足球業內人士,寄希望于校園足球改變中國競技足球水平,希望校園足球能為職業隊提供更多“好苗子”,繼而提升國家隊水平。誠然,校園足球若開展得好,職業球隊選擇的范圍就會更寬,但代表一國足球水平的國家隊水平,是否真的和足球人口呈正比例關系?卻是一個問題。
國足主教練、“銀狐”里皮日前接受意大利《共和報》采訪時說,“中國有14億人口,你們想象一下這中間能有多少可用的青少年,發展足球需要球場、機構、青訓營、教練員。從明年開始,沒有青訓梯隊的俱樂部便不能注冊聯賽,我覺得這對于嘗試2030年舉辦世界杯來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看來,里皮先生非常羨慕乒乓球運動在中國的群眾基礎。然而,亦有網友跟帖稱,“現在的中國孩子,大多數在家里寫作業,沒空踢球啊。”
在接受《新民周刊》記者采訪時,上海體育學院副教授陶然成說:“開展足球運動,需要校方、學生、家長攜手。可以說,如果校園足球能順利開展,那么,其他校園體育運動,也必然能夠順利開展。這也是將校園足球作為學校體育改革突破口的原因。”
就校園足球規模來說,王登峰曾說:“我們現在擁有足球特色學校5000多所,希望到2020年達到2萬所,2025年達到5萬所,如果我們擁有5萬所足球特色學校,那么就會有5000萬人參與足球,比歐洲某些國家的總人口數量還要多,我們將成為世界上足球人口最多的國家。”王登峰拿德國足球舉例。“德國隊獲得了世界杯冠軍,他們的總人口有600萬。十年后,我們的足球人口將會是他們的十倍。”
當然,這只是一種設想,是否能成為現實,還有待國人努力。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蔡振華表示,達到這樣的數量,需要學生、家長以及各種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如果真的能夠像愿景中展望的那樣,真的是很醉了。那個時候足球不再是一條小船,而是具有社會功能價值的航空母艦。”蔡振華曾如是說。
早前,針對阿里巴巴投資足球學校等新聞,日本《產經新聞》曾評論認為,“中國民間隱藏著7000個梅西”。亦有英國媒體認為,此輪中國足球改革,通過校園足球瞄準擴大足球人口,很可能激發出中國的人才潛能。
職業球員培養有其他模式
如果有更多人踢足球,的確是有可能給中國足球的運動成績帶來一定的提升,但這需要漫長的時間,想要在短期內提高運動成績,在陶然成看來,可以采用挑選梯隊人才,然后加大訓練強度的辦法。“根寶模式,早前的健力寶隊去巴西集訓,都是見到效果的。”陶然成告訴《新民周刊》記者,“包括如今獲得世界杯主辦權的卡塔爾,在其精英基地,亦在采取此類辦法。”
如今里皮旗下的國足隊員中,38歲的鄭智,其成長之路,離不開少體校。和他同時代比他大幾歲的已經退役的健力寶一代,大多脫胎于少體校模式。在中國足球職業化初期,業界普遍認為少體校模式阻礙了青少年球員的成長。于是乎,各類足球學校如雨后春筍一般開了出來。但隨著甲A聯賽,包括中超初期“假賭黑”甚囂塵上,直接導致了足球學校的凋敝。北京獲得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后,為了2008年奧運會,中國足協又加強了1985年齡段球員的遴選、調教工作。回首向來蕭瑟處,這一年齡段好歹出過被“老爵爺”弗格森挑入曼聯的董方卓。盡管此人后來由于情商、球商的關系,最終泯然眾人矣,但畢竟是至今為止奧運會上中國男足史上唯一進球者。如今的里皮國家隊中挑大梁者——馮瀟霆、蒿俊閔、郜林等輩,亦是出身于2008年國奧隊者。
如此看來,如果一定要以提高國足成績為目的,大可采取精英集訓、拉練比賽等辦法,特別是增強與高水平對手交流,一定會有所收獲。
一個頗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出身教育機構者與出身職業足球者,在足球運動開展理念上的觀念碰撞。
9月1日開學第一天,恒大足校校長劉江南宣布辭職。在其與家長和學員的告別信中,除了描述擔任校長這5年半來的一些成績之外,還大概透露了一些他辭職的原因。曾經作為廣州市體育局局長的他是一名傳統的職業教師出身,傳統的教學理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他說,就是因為自己的理念可能已經不被外界所接受,所以選擇離職。
《新民周刊》記者也從一些青少年校園足球教練處了解到,他們確實有困惑。比如,在一些主管領導看來,職業隊退下來的所謂高水平球員,在訓練場上的價值就比體育教師大。
“高水平球員就一定是高水平教練嗎?我看不見得。”一位體育老師對記者說,“比如意大利AC米蘭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教練薩基,在做足球教練之前,是個鞋店推銷員。”
校園足球,從普及足球運動出發,讓青少年在參與足球運動中找到樂趣,找到團隊合作的力量,這與提高國家隊水平,完全不是一回事。無論中國的人里是否有N個梅西,校園足球的目標并不是提高國足成績。
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表示,教育部將繼續擴大足球人口基數。要繼續遴選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試點縣(區),簽署備忘錄,堅持標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規范校園足球教學訓練競賽體系和保障體系建設。
足球運動應回歸本來面目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中,對于2025年的發展目標,不僅提到了“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還提出“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平方米,群眾體育健身和消費意識顯著增強,人均體育消費支出明顯提高,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5億,體育公共服務基本覆蓋全民。”
校園足球的開展,無疑會提升體育運動消費的層級——從原本看球、買足彩、買球星紀念品、隊服等等,到買球鞋、球衣、足球,以及租用球場等等。
校園足球的目的應該是讓足球、體育回歸到其本質中去。
歐洲南美足球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足球運動長期根植于社區。譬如英格蘭,足足有24個級別!其中,從第五級別開始為半職業或業余聯賽。值得注意的是,此24個級別的聯賽一級扣一級,理論上任何隊都有可能升入英超。
英國國內球隊中,不乏擁有百年歷史,卻又“淪落”低級別聯賽的球隊。譬如布里斯托流浪隊,這支成立于1883年的球隊,前兩年一直在乙級、丙級聯賽浮沉,但球隊并不會因為成績不佳而散伙不玩了。
反觀中國聯賽,中超“城頭變幻大王旗”,一旦降級,老板說散伙,球隊或解散,或轉賣。如今的中國聯賽,中超、中甲更像是日本1992年之前的產業聯賽球隊,主要為贊助商或者運營商廣告效應服務。這也難怪。畢竟依靠球迷的消費,從前只有京滬穗等城市的消費能力,可以讓球隊有點兒賺頭。如果動經營球隊賺錢的念頭,無異于天方夜譚。
田學軍副部長日前曾表示,在開展校園足球的過程中,要把足球場地建設作為基礎保障。要加大場地設施建設力度,納入城鎮化發展和公共體育設施建設規劃,納入學校標準化建設。交流借鑒國際經驗。進一步與德國、法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巴西、阿根廷等國深化青少年足球交流合作,繼續聘請高水平外籍足球教師到國內任教。
如果學校球場真的能夠建設好,并能真正投入到足球比賽中而不是擺設,如果學校真的能夠聘請高水平外籍教練,那么,如此投入下的中國校園足球,將有可能開展城市內甚至跨城市的主客場聯賽。
據記者了解,目前日本的高中主客場聯賽,開展得如火如荼。今年初,日本第95屆高中足球錦標賽決賽——青森山田高中與前橋育英高中,到場觀眾達到41959人!這比大多數中超聯賽的入場人數還要高,當然也高于日本的J聯賽平均上座率。
與中國的中學生足球賽觀眾寥寥乏人問津相比,由日本足協與日本高中學校體育聯盟主辦的該項賽事,共有多達43家電視臺機構參與,每場比賽都向日本全國轉播。盡管青森山田高中曾經出過柴崎岳這樣的職業球星,但大多數“足球小將”并不以進入職業隊為目的,而是推動青少年體質穩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