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云
每個寶寶呱呱落地24小時以內,就要接種兩針疫苗——乙肝疫苗和卡介苗。6歲以前,還需要接種至少20針疫苗。不少家長會心疼孩子,也有不少家長會疑惑,真的需要打這么多疫苗嗎?疫苗對孩子的健康到底有多重要?
兒童的免疫預防接種,關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關系千家萬戶。4月25日是計劃免疫宣傳日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也是全國兒童預防接種宣傳日,我們特地邀請了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所的兩位專家為大家解讀《國家免疫規劃兒童免疫程序及說明(2016年版)》,以及兒童接種疫苗注意事項等問題。
預防疾病的有力武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不斷與疾病和自然災害的斗爭史。而疫苗的發現則是人類預防疾病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曾經造成人類巨大傷亡的疾病,幾乎都是傳染性疾病,俗稱“瘟疫”——這些疾病發病迅速而兇險、難以治療、傳播迅速飛快、致死致殘率極高。直到疫苗出現,人類才終于擁有了對抗傳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而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威脅人類幾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現后便被徹底消滅了,迎來了人類用疫苗迎戰病毒的第一個勝利,也更加堅信疫苗對控制和消滅傳染性疾病的作用。除了天花,疫苗在消除脊髓灰質炎、遏制乙肝、控制麻疹等方面也發揮了著重大的作用。而肺炎疫苗的出現,也有效減少了肺炎的發生或發生肺炎后的臨床癥狀。
那么,疫苗到底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所的符劍主任醫師介紹說,疫苗是將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等)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人工減毒、滅活或利用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預防傳染病的自動免疫制劑。疫苗保留了病原微生物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的特性,接種疫苗就相當于讓機體接觸到這種不具致病力的病原微生物,在不傷害機體的情況下,疫苗刺激免疫系統產生一定的免疫保護物質——抗體,使機體產生針對疾病的免疫力。一旦相關的病毒、細菌侵入機體,免疫系統便會依據其原有記憶,制造更多的抗體來阻止病原微生物的傷害,保護機體。因此,接種疫苗可以預防疾病。
我國免疫規劃疫苗發展歷程
我國于1950年起開始為兒童免費接種牛痘疫苗、卡介苗、百白破混合疫苗,20世紀60年代普及接種麻疹疫苗,20世紀70年代普及口服脊髓灰質炎疫苗。1978年推廣實施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卡介苗、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糖丸)、百白破聯合疫苗及麻疹疫苗四種疫苗的基礎免疫。在1986年、2007年、2016年相繼頒布新的兒童基礎免疫程序及擴大國家免疫規劃。
我國的免疫規劃疫苗分為兩類。第一類疫苗是指政府出資免費向公民提供,公民應當依照政府的規定受種的疫苗,包括國家免疫規劃確定的疫苗,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在執行國家免疫規劃時增加的疫苗,以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衛生主管部門組織的應急接種或者群體性預防接種所使用的疫苗。第二類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費并且自愿受種的其他疫苗。
目前第一類疫苗以兒童常規免疫疫苗為主,包括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滅活疫苗與減毒活疫苗、無細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疹疫苗、麻風疫苗、麻腮風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腦疫苗、A+C群流腦疫苗和乙腦疫苗等,此外還包括對重點人群接種的出血熱疫苗和應急接種的炭疽疫苗、鉤體疫苗。
常見的第二類疫苗有水痘減毒活疫苗、乙腦滅活疫苗、口服輪狀病毒疫苗、A+C流腦結合疫苗、甲肝滅活疫苗、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狂犬病疫苗、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等。第二類疫苗中有可替代第一類疫苗的選擇,比如,乙肝疫苗屬于第一類疫苗,但進口的乙肝疫苗就是第二類疫苗。自費的乙腦滅活疫苗、A+C流腦結合疫苗等也可以替代第一類疫苗。特別要強調的是,并不是第二類疫苗就不需要接種。實際上,第二類疫苗是對第一類疫苗的重要補充,有些第二類疫苗針對的傳染病對人們威脅很大,比如流感、水痘、肺炎等疾病,患病后不僅對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也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公眾可以結合家庭經濟狀況和個人身體素質,為兒童、老人和自己選擇第二類疫苗。
解讀《國家免疫規劃兒童免疫程序及說明(2016年版)》
●脊髓灰質炎疫苗怎么接種
自20世紀70年代起,我國一直使用的是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OPV),即糖丸,俗稱小兒麻痹糖丸。從2016年5月1日起,脊灰疫苗免疫策略進行了調整。
據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所副所長李倩介紹,根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了《國家免疫規劃兒童免疫程序及說明(2016年版)》,對脊髓灰質炎疫苗接種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免疫程序與接種方法現在是共接種4劑次,其中2月齡接種1劑滅活脊灰疫苗(IPV),肌肉注射;3月齡、4月齡、4周歲各接種1劑二價脊灰減毒活疫苗(bOPV),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液體滴劑,口服。
●乙肝疫苗怎么接種
新版《程序及說明》對乙肝疫苗接種的對象及劑量也作了明確規定:乙肝疫苗共接種3劑次,其中第1劑在新生兒出生后24小時內接種,第2劑在1月齡時接種,第3劑在6月齡時接種。
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母親所生新生兒,可按醫囑在出生后接種第1劑乙肝疫苗的同時,在不同(肢體)部位肌肉注射100國際單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BlG)。
●新程序提出了疫苗補種原則
新版《程序及說明》里,提出了疫苗通用的補種原則。對未曾接種某種國家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兒童,根據兒童當時的年齡,按照該疫苗的免疫程序、疫苗種類、接種間隔和劑次進行補種。未完成國家免疫規劃規定劑次的兒童,只需補種未完成的劑次,無需重新開始全程接種。
新版《程序及說明》還指出,應優先保證兒童及時完成國家免疫規劃疫苗的全程接種,當遇到無法使用同一廠家疫苗完成全程接種情況時,可使用不同廠家的同品種疫苗完成后續接種(含補種)。需要注意的是,疫苗使用說明書中有特別說明的情況除外。
●關于兒童接種疫苗接種家長要知道這些endprint
問 家長應該帶孩子到哪里接種疫苗?
答 家長應帶孩子到居住地城市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鄉鎮衛生院的預防接種門診進行疫苗接種。同時,預防接種實行屬地化管理,流動兒童可以和本地兒童享受同等的預防接種服務,如果兒童持有外省的預防接種證,可以持此證去居住地附近的預防接種門診接種疫苗。
問 孩子接種疫苗,家長要注意些什么?
答 在接種前應向接種人員如實提供受種者的健康狀況,以便工作人員判斷是否可以接種。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接種前,家長可給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種部位皮膚清潔,但要注意避免受涼感冒,換上寬松柔軟的內衣。
★每次預防接種前不要忘記均應攜帶兒童預防接種證。
★接種前到指定接種點進行接種,向醫生說清孩子的健康狀況。如孩子身體不適或患有急慢性疾病、嚴重營養不良,有發熱、腹瀉、過敏史以及有免疫功能缺陷、近期使用過丙種球蛋白或免疫抑制劑等情況,都應如實告知醫生。由接種人員提出建議,決定是否禁忌接種或暫緩接種。經醫生檢查認為沒有接種“禁忌癥”方可接種,并由接種人員在接種證上記錄、簽字或蓋章,避免發生錯種、漏種和重種。生病的孩子抵抗力正處于低潮,如果進行預防接種就可能會加重已有的病情。
★接種疫苗后,應在接種門診觀察30分鐘,無反應后再離開。如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向接種人員報告。
★接種后,家長要注意觀察,讓孩子多喝開水、多休息。有時孩子會出現輕微發熱,1-2天可自行緩解。有些疫苗接種后還會出現輕度硬結,可采用熱敷的方法加快消散,注意要用溫度適宜的干凈毛巾局敷,并要防止燙傷。如發現高熱不退、全身皮疹或其他異常反應需及時到醫院治療診治,并將反應情況告知預防接種單位。
問 為什么每次接種疫苗都需要帶上預防接種證?
答 我國實行預防接種證查驗制度。兒童預防接種證是每位兒童疫苗接種有效記錄證明,需妥善保管。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實行有計劃的預防接種制度,國家對兒童實行預防接種證制度,即在兒童出生后的一個月內,其監護人應當到兒童居住地承擔預防接種工作的接種單位為其辦理預防接種證。兒童入托、入學時,托幼機構、學校應當查驗預防接種證,發現未依照國家免疫規劃受種的兒童,應當向所在地的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兒童居住地承擔預防接種工作的接種單位報告,并配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或者接種單位督促其監護人在兒童入托、入學后及時到接種單位補種。”兒童家長或監護人要及時辦理和妥善保管好孩子的預防接種證,留意接種證上的預約時間并按時接種。由于生病、外出等原因不能按時帶孩子進行預防接種時,要在下一個預防接種日,帶孩子主動補種。如兒童未完成規定的免疫接種,因故遷移、外出、寄居外地,可憑接種證到遷移后的寄居地預防接種門診繼續完成規定的疫苗接種。
預防接種證在兒童入托、入園、入學時是必須出示的證件之一,必須妥善保存,不要隨意給兒童玩耍造成污損、缺頁或遺失。兒童預防接種證如遺失,家長要及時和戶口所在地的預防接種門診聯系補辦。
問 接種疫苗會產生不良反應嗎?
答 疫苗對于人體畢竟是異物,在誘導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對特定疾病的保護力的同時,由于疫苗的生物學特性和人體的個體差異(健康狀況、過敏性體質、免疫功能不全、精神因素等),極少數受種者在獲得免疫保護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除正常有益的免疫反應以外的其他不利于機體的反應。在這些反應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稱為疫苗接種的不良反應,就相當于藥品的副作用。不良反應是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范預防接種后,發生的與預防接種目的無關或意外的有害反應,包括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
一般反應指在預防接種后發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對機體只會造成一過性生理功能障礙的反應,主要有發熱和局部紅腫,同時可能伴有全身不適、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綜合癥狀。因此,一般反應僅需在臨缶床醫生指導下,進行退熱、局部冷敷等對癥處理。
異常反應是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范預防接種過程中或者實施規范預防接種后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根據國務院《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第四十六條規定:因預防接種異常反應造成受種者死亡、嚴重殘疾或者器官組織損傷的,應當給予一次性補償。
有少數接種者會發生不良反應,其中絕大多數可自愈或僅需一般處理,如局部紅腫、疼痛、硬結等局部癥狀,或有發熱、乏力等癥狀,不會引起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僅有很少部分人可能出現異常反應,但發生率極低。預防接種異常反應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實施規范接種過程中或接種后造成受種者機體組織器官、功能損害、嚴重殘疾或死亡,相關各方均無過錯的藥品不良反應。異常反應的發生率極低,病情相對較重,多需要臨床處置。
近幾年,我國每年預防接種大約10億劑次,但是經過調查診斷與接種疫苗有關且較為嚴重的異常反應很少,發生率很低。所以“每次打預防針都糾結擔心”是大可不必的。
值得注意的需要說明的是,偶合癥是不屬于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偶合癥是指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接種后巧合發病。即無論接種與否,偶合癥必定會發生,因此偶合癥的發生與接種疫苗本身無關。疫苗接種率越高、品種越多,發生偶合的概率就越大。
我國衛生服務需求調查結果顯示,0-4歲兒童兩周患病率為17.4%,因此兒童接種疫苗后,即使接種是安全的,在未來兩周內,每100名接種疫苗的兒童中仍會有約17名兒童患其他疾病,盡管所患疾病與疫苗接種無關,但由于時間上正好與接種有密切關聯,非常容易被誤解為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問 成年人能否接種疫苗?
答 成人也可以開展需要接種疫苗接種,來獲得針對疾病的免疫保護,具體可以到轄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咨詢。
成人可以接種的常見疫苗包括:
★流感疫苗。流感最容易侵擾的人群是5-9歲的兒童和老人。很多家庭會給孩子按時注射疫苗進行保護,但容易忽視老年人的健康保護。其實在感染流感后最危險的人群是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心肺疾病、腎病或免疫抑制的老年人,一旦感染就較為嚴重,死亡率比較高,所以建議老年人接種流感疫苗。相對而言,青壯年感染流感的風險小一點,但是如果接觸到病毒的概率高,比如出租車司機或者醫務工作者,接種疫苗還是很有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種一次,最佳的時間是十月或十一月份。對雞蛋或流感疫苗過敏,或者正在生病的人最好不要接種。
★肺炎疫苗。肺炎球菌是全球范圍內肺部感染最常見的致病菌,占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第一位,也是導致我國兒童和老年人發病和死亡的重要病原體。65歲及以上,或者患有慢性疾病、免疫能力不強的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接種肺炎疫苗。如果第一次接種是在60歲之前,年齡在65歲以上者、免疫能力低下、患有腎病、或者做過器官或骨髓移植者最好補打一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