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
其實,這里的“改變”,不是心理咨詢改變了他什么,而是他通過咨詢改變了自己什么。
那心理咨詢師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呢?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專業幫助”。用骨科醫生來做比較吧。對于一個骨折患者,醫生一般的處理流程是先處理傷口,再拍片,分析傷情,然后矯正定型、上藥,待機體自然恢復,當然也會針對性地給予飲食、休息上的叮囑。心理咨詢師也會處理來訪者的情緒(處理傷口),根據談話、心理測試、觀察等方法(檢查判斷),分析來訪者可能存在的心理問題(分析傷情),然后提供專業的幫助(矯正定型),讓來訪者通過咨詢自己改變不當的行為或認知(等待機體康復),最好達到問題的解決(痊愈)。
心理學博士、清華大學的李松蔚老師將心理咨詢的作用歸納為“立足現實的改變”,確實是很準確的。他的核心觀念如下:“無論一個人曾經遭遇過什么,在當下這個時間點,他永遠可以擁有對自己行為或認知的自主權。當然,要排除一些極端情況。”來訪者對自己行為或認知的自主權就是說,人有能力去選擇自己要怎么做或者怎么想,不要怎么做或者怎么想。
當然,不同人的自主能力有強弱之分。由弱變強的過程,是心理咨詢師可以起到作用的地方,但是根本的力量,還是源于來訪者自身,正如骨折后的痊愈,藥物和檢查等只是起輔助作用,代替不了患者自身機體的恢復。
有一些流派和方法特別喜歡討論潛意識和童年記憶,喜歡去分析來訪者的成長經歷,去尋找某些心理癥狀的幼時原因,經常借助于這種方法,也會使來訪者產生為自己的行為尋找開脫的趨向,用李松蔚老師的話就是“這事兒不賴我”,“我天生就這性格”,“都是我父母禍害的”……但是,區別于這些不斷把心理問題聯結到”早期經歷”的觀念,也有焦點療法這類聚焦于當下的解決策略,效果不錯,也越來越受到咨詢師們的歡迎。
實際上,大多數人都被賦予了一種了不起的能力——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當下的行為。無論一個人過去經歷了什么,無論它帶來了怎樣的影響,這個人現在都可以按他自己的意志行動。
通過心理咨詢,一個人不僅可以更了解自己,也可以重新塑造自己。絕望大多源于自己的選擇。生活中的改善就在于你要相信你仍然可以不一樣,而決定權完全在你自己。
而對于心理咨詢師來說,最好只是把早期經歷作為背景資料來使用,最終的指向都必須是要落在來訪者“現實的改變”。正如骨科醫生需要了解患者是怎么骨折的,但最終的目標是幫助患者盡快恢復正常。
和骨科醫生相比我更加樂觀,因為我始終相信,大多數人的心靈,比骨頭更富有生命力。
編輯/趙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