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丁++鄭愛榕++馬春宇
摘 要:納米材料由于其較小的粒徑,較大的表面積和表面結合能力,較常規材料有更強的吸附能力。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和人類生活的應用,納米材料已越來越多地進入到天然水體中。文章選擇海水中磷酸根為實驗對象,探討納米氧化鋅和二氧化硅的吸附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希望能夠對納米物質的地球化學循環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結果表明,粒徑為30nm的氧化鋅在pH=7.85的條件下,對海水中初始濃度為0.06mg/L的磷酸根的吸附容量為0.52mg/g,而納米二氧化硅在該條件下不能吸附磷酸根。納米氧化鋅對海水中磷酸根的吸附符合一級反應速率方程,吸附速率常數為0.017min-1。酸性條件有利于納米氧化鋅對磷酸根的吸附,其平衡吸附容量在一定范圍內隨磷酸根的初始濃度增大而增大,初始濃度高于0.121mg/L后,吸附容量不再變化;平衡吸附率隨初始濃度增大而減小。粒徑為30nm的氧化鋅對海水中磷酸根的平衡吸附容量是90nm的氧化鋅的1.3倍,平衡吸附率為其1.4倍,表明小粒徑的納米顆粒吸附離子能力強于大粒徑納米顆粒。
關鍵詞:納米氧化鋅;納米二氧化硅;海水;磷酸根;吸附
中圖分類號:X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7)27-0174-03
1 概述
表面效應是納米材料的重要特性之一,因其粒徑較小,故表面原子數、表面積、表面能以及表面結合能都較大,因而具有比常規材料更強的吸附能力[1]。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和人類生活的應用,納米材料越來越多地進入到天然水體中。本文擬選擇海水中富營養化的關鍵元素——磷做為吸附實驗的對象,選擇浮游植物可以直接利用的PO43-為被吸附的離子,探討納米氧化鋅和二氧化硅的吸附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希望能夠對納米物質的地球化學循環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2 實驗材料與方法
2.1 實驗材料
實驗所用納米二氧化硅和氧化鋅購自杭州萬景新材料有限公司。根據近岸海水納米物質的含量[2]設定實驗濃度為40mg/L。
實驗所用海水取自福建連江(鹽度=28.3,pH=7.85)。為排除懸浮顆粒物和浮游生物的影響,所用海水均經0.45μm混合纖維濾膜過濾。過濾后海水中活性磷酸鹽含量為0.063mg/L。
2.2 實驗方法
2.2.1 納米氧化鋅和二氧化硅對海水中磷酸根的吸附
在室溫下,分別取數份2.0mg的納米氧化鋅或二氧化硅粉末(30nm粒徑)于100mL錐形瓶中。加入50mL過濾海水,置于振蕩器在135r/min下振蕩。振蕩時間分別為5min、15min、30min、45min和60min。對氧化鋅體系,振蕩結束后,全量轉移至50mL離心管,在3500r/min下離心2min;對二氧化硅體系,振蕩結束后用0.20?滋m混合纖維濾膜過濾。用磷鉬藍分光光度法測定上清液或濾液中的活性磷酸鹽濃度。
2.2.2 納米氧化鋅吸附海水磷酸根的影響因素
(1)pH
用0.1mol/LHCl和0.1mol/LNaOH調節過濾海水,使其pH值分別為6.80、7.20、7.60、8.00和8.40,其余步驟同2.2.1。
(2)磷酸根的初始濃度
配制磷酸根濃度依次為0.061mg/L、0.090mg/L、0.121mg/L和0.151mg/L的系列溶液,調節pH為4.54,其余步驟同2.2.1。
(3)納米材料粒徑
選用粒徑為30nm和90nm的兩種納米氧化鋅,其余步驟同2.2.1。
2.2.3 數據處理
用吸附率和平衡吸附容量表示納米物質對海水中離子的吸附能力[3]。其中:吸附率(?棕)指t時刻納米物質的吸附率(%),其計算如下式:
式中,c0-初始時刻被吸附離子的濃度(mg/L);ct-t時刻上清液或濾液中被吸附離子的濃度(mg/L)。
平衡吸附容量(U)指單位質量的納米物質在溶液中達到吸附飽和時所吸附離子的質量(mg/g),其計算如下式:
式中,cs-吸附飽和時上清液或濾液中被吸附離子的濃度(mg/L);V-吸附液體積,本實驗為0.050L;M-納米物質的用量(mg)。
3 結果和討論
3.1 納米二氧化硅和氧化鋅對海水中磷酸根的吸附作用
納米二氧化硅和氧化鋅對海水中磷酸根的吸附實驗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納米二氧化硅在海水中不能吸附磷酸根,而納米氧化鋅可以,其吸附平衡時間為45min,平衡吸附容量為0.52mg/g。
納米物質的吸附過程為簡單的一級反應[3],其一級反應速率方程為:
其中,c為離子在溶液中的瞬間濃度(mg/L),k為速率常數(min-1)。處理可得:
lgc=-kt/2.303+lgc0
以t為橫坐標,lgc為縱坐標作圖,可以得到納米氧化鋅在海水中對磷酸根的吸附關系曲線為:lgc=-0.0076t-1.209(R2=0.
9666)。由直線斜率可計算得到一級速率常數k。粒徑為30nm的納米氧化鋅對磷酸根的吸附速率常數為0.017min-1。
納米氧化物對離子的吸附作用主要分為三類:化學吸附、離子交換和物理吸附。其在電解質溶液中的吸附多為物理吸附[4]。由于納米氧化物表面的羥基會因溶液pH的改變而發生質子化或去質子化,使材料表面帶正或負電荷,通過靜電引力將帶相反電荷的離子吸附在其表面[5]。
本實驗的結果表明,納米氧化鋅對海水中的陰離子——磷酸根具有吸附作用,而納米二氧化硅則不能,這可能是因為納米二氧化硅在等電點的pH=2[6],即在pH<2的溶液中呈現正電,在pH>2的溶液中呈現負電,故在上述實驗條件下對陰離子無吸附作用,說明在正常海水pH范圍內,納米二氧化硅對磷酸根不會吸附。endprint
3.2 pH對納米氧化鋅吸附海水磷酸根的影響
溶液酸度是納米氧化物吸附離子能力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董慶潔在鋯、鐵水合氧化物對磷酸根的吸附實驗中發現,在pH為3~8的范圍內,鋯、鐵水合氧化物對磷酸根的去除率隨酸度的增強而增大[7]。
本實驗中,當pH為6.80、7.20、7.60、8.00和8.40時,納米氧化鋅對海水磷酸根的平衡吸附容量分別為0.60mg/g、0.53mg/g、0.52mg/g、0.49mg/g和0.45mg/g,平均值為0.52mg/g。其中,pH=6.80時(實驗的pH最低限)對磷酸根離子的吸附容量達到最大,表明偏酸性的環境有利于納米氧化鋅對磷酸根離子的吸附。
3.3 初始濃度對納米氧化鋅吸附磷酸根的影響
當溶液酸度和納米材料用量一定時,納米材料表面的活性吸附位點的總量是有限的[5],一般情況下,隨著被吸附離子初始濃度的增加,納米材料對離子的吸附效率會下降,而吸附容量會增加,直到納米材料表面的活性吸附位點被離子完全占據,若再增加離子的初始濃度,吸附容量也會趨于穩定。梁喜珍等的研究表明,當Zn2+初始濃度小于40μg/mL時,一定質量的納米Al2O3對其的吸附容量隨初始濃度的增大而增加,而初始濃度超過40μg/mL后,吸附容量則保持不變[8]。
納米氧化鋅對初始濃度不同的磷酸根的吸附實驗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磷酸根初始濃度從0.061mg/L增加至0.151mg/L時,納米氧化鋅的平衡吸附率由58.9%降低至34.5%,平衡吸附容量則由0.90mg/g增加至1.3mg/g,即磷酸根初始濃度增至2.5倍,平衡吸附率減少了41.4%,但平衡吸附容量增至1.4倍。磷酸根初始濃度在0.121mg/L時,吸附容量最大,此后隨著初始濃度的升高,吸附容量不再變化,說明納米氧化鋅對磷酸根吸附的表面飽和臨界濃度高于0.121mg/L,低于或等于0.151mg/L。
3.4 納米材料粒徑對吸附磷酸根的影響
不同粒徑納米氧化鋅對海水中磷酸根的吸附實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粒徑分別為30nm和90nm的氧化鋅在海水中對磷酸根的平衡吸附率分別為33.3%和23.8%,平衡吸附容量分別0.52mg/g和0.40mg/g,即30nm的氧化鋅的平衡吸附率和吸附容量分別為90nm氧化鋅的1.4倍和1.3倍。說明納米氧化鋅在海水中雖然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團聚作用[9],但小粒徑的納米材料在海水中仍然具有相對較大的表面積,吸附位點數量較多,因而相對大粒徑的納米材料具有更強的吸附離子的能力。
4 結束語
粒徑為30nm的氧化鋅在pH=7.85的條件下,對海水中初始濃度為0.06mg/L的磷酸根的吸附容量為0.52mg/g,而納米二氧化硅在該條件下的海水中不能吸附磷酸根。納米氧化鋅對海水中磷酸根的吸附符合一級反應速率方程,吸附速率常數為0.017min-1。
納米氧化鋅對磷酸根達到最大吸附容量的pH值在6.80或以下,說明酸性條件有利于納米氧化鋅對磷酸根的吸附。
磷酸根初始濃度為0.061mg/L~0.121mg/L時,納米氧化鋅的平衡吸附容量隨初始濃度增大而增大,初始濃度高于0.121mg/L后,吸附容量不再變化。吸附率則隨初始濃度的增大而減小。
粒徑為30nm的氧化鋅對海水中磷酸根的平衡吸附率是90nm氧化鋅的1.4倍,平衡吸附容量為其1.3倍;表明小粒徑的納米顆粒吸附離子能力強于大粒徑納米顆粒。
參考文獻:
[1]王輝,張秀娟,張曉宏,等.納米硅膠顆粒的制備及其對金屬離子的識別[J].物理化學學報,2004,20(3):313.
[2]Ju-Nam Y, Lead J R. Manufactured nanoparticles: an overview of their chemistry, interactions and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J]. Sci Total Environ, 2008,400:396-414.
[3]潘進芬,林榮根.海洋微藻吸附重金屬的機理研究[J].海洋科學,2000,24(2):31-34.
[4]Hu J, Chen G H, Irene M C. Removal and recovery of Cr(VI)from wastewater bymaghemite nanoparticles[J].Water Research, 2005,39:4528-4536.
[5]胡軍,周躍明,梁喜珍,等.納米金屬氧化物吸附金屬離子的研究現狀[J].廣東化工,2010,37(5):21-22.
[6]胡萍,趙令湖,等.Eu3+水合離子在納米二氧化硅表面的吸附與結構[J].礦物學報,2009,9(35):263-267.
[7]董慶潔,周學永,等.鋯、鐵水合氧化物對磷酸根的吸附[J].離子交換和吸附,2006,8(22):363-367.
[8]梁喜珍,周躍明,孟利娜.納米Al2O3對Zn2+的吸附性能研究[J].化工時刊,2006,20(3):44-45.
[9]Chen D, Zheng A R, Ma C Y. The aggregation and sedimentation of nano-ZnO and nano-SiO2 in seawater[J]. Advances in Engineering Research,2016,104: 710-7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