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輝 李 莉
烏魯木齊市中醫醫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在急性重癥胰腺炎治療中臨床療效觀察
魏玉輝 李 莉
烏魯木齊市中醫醫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目的探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在急性重癥胰腺炎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收治的72例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法將其分為觀察組(36例)與對照組(36例),觀察組患者給予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照組患者給予腸外營養支持。比較兩組患治療前后APAHCE-Ⅱ評分變化以及首次通便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等。結果治療前兩組患者APAHCE-Ⅱ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一周和兩周后 APAHCE-Ⅱ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首次通便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明顯較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采取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有效緩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急性重癥胰腺炎;療效
急性重癥胰腺炎是因胰液對胰腺及其周圍組織自身消化導致的一種消化內科疾病,其常見的臨床癥狀為腹痛、惡心、高熱嚴重者甚至出現呼吸不暢、休克等。本病死亡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本文主要通過將早期腸內營養治療與早期腸外治療進行對比,探討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在急性重癥胰腺炎治療中的臨床療效,具體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9月~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72例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法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36例患者。觀察組36例患者,男22例,女14例,年齡為23~55歲,平均年齡為(37.5±3.2)歲,對照組 36例患者,男24例,女12例,年齡為21~54歲,平均年齡為(35.8±3.6)歲。兩組患者均符合急性重癥胰腺炎臨床診斷標準。所以患者均排除嚴重的肝、腎、心、腦等重要器官損傷患者,并對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配合治療。
兩組患者住院后均給予常規對癥治療,包括禁食、禁水、吸氧、早期糾正電解質失衡、補充血容量、持續胃腸減壓、服用抗生素以及維持酸堿平衡等。對照組30例患者給予腸外營養支持,采用單純靜脈滴注營養物質,使營養物質進入血液,進而達到減少治療過程中對胰腺的刺激的效果。觀察組患者采取早期腸內營養支持,以鼻空腸營養管留置器給予營養。具體操作步驟:協助患者取仰臥位,通過X線的透視,采用胃腸插管在第一天對患者輸注500ml溫葡萄糖生理鹽水。第二天持續性輸入腸內營養劑百普素,每天服用250~750ml,腸道適應之后改成間斷輸注,并根據患者的情況情況對營養劑的濃度和劑量進行逐漸增加。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一周、治療后兩周 APAHCE-Ⅱ評分變化和首次通便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等。APAHCE-Ⅱ評分分數越高,急性重癥胰腺炎的死亡率也就越高。
兩組患者治療前 APAHCE-Ⅱ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一周及、治療后二周觀察組患者 APAHCE-Ⅱ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評分內容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APAHCE-Ⅱ評分比較
觀察組36例患者,首次通便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4.3±1.3)d、(4.1±1.3)d、(30.5±2.1)d;對照組36例患者,首次通便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6.8±2.6)d、(5.5±2.3)d、(41.8±3.5)d;兩組比較,觀察組臨床治療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急性重癥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其死亡率非常高。因進食會促進胰腺分泌胰液從而加重病情,所以治療過程中要求禁食。但又因急性重癥胰腺炎的患者常處于高代謝的狀態,對高營養物質的需求非常大,因此早期營養支持對患者的治療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是以鼻空腸營養管留置為主要臨床方法。將營養物質管經過胃及十二指腸,直接送入空腸的方法,促進食物消化,不僅能為患者的治療提供較高的營養支持,而且能最大程度的減少胰腺分泌胰液以及對胰腺的刺激,讓胰腺得到充分休息[1]。腸外營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維持胃腸功能正常,防止因營養不足而導致病情加重。但腸外營養支持也有一重大缺點,即由于腸外營養需要患者長期臥床,胃腸蠕動較差,很容易造成腸黏膜發生黏連或者萎縮,腸道中的菌群隨胃腸功能的減退而失衡,從而誘發感染和全身炎癥。
本研究結果表明,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支持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一周及兩周后 APAHCE-Ⅱ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首次通便時間,腹痛緩解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綜上,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可以有效控制急性重癥胰腺炎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患者的恢復,減少住院時間,具有廣泛臨床推廣價值。
[1]劉衛軍.生長抑素聯合早期腸內營養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 32例臨床觀察[J].中華實用診斷與治療雜志,2011,(04):388-389.
R473.5
A
1672-5018(2017)05-0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