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研
故事發生在國外一個社交網站,男主角叫喬希·阿夫塞克,女主角叫米歇爾·阿倫達什,兩人配對成功后,喬希當即給米歇爾發了一條信息。兩個月后,喬希終于收到回復,米歇爾說:“抱歉我的手機沒電了!”兩人短暫聊了聊,感覺尚可,卻再度失聯,又兩個月過后,悲催的喬希想了一招,主動給米歇爾發了一條信息測試她的反應,他的信息是“抱歉我剛剛在洗澡”,好像十分鐘前他們都還在熱聊。
看到“洗澡”兩個字我就笑了,看來普天之下的網絡社交聊天中,“洗澡”都是一個通用的梗,也是一道常用的測試。人生在世,總要洗澡,因之也就總會遇到“是繼續聊天呢還是先洗澡”的抉擇,“洗澡”也因此成為一個完美的中斷聊天的理由,一個順理成章的借口。但他究竟是真的洗澡還是套路?這個梗中,情感專家們稍加琢磨,也探出一片天地來,“洗澡”成為檢驗真心的一個參考。
這個檢驗的運用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真的在乎你,他不會老在洗澡,就跟總“在忙”一樣,而且,即便洗澡,也不會太久,不會順手把兩個月的衣服襪子、床單、窗簾全都洗掉,不但很快就從浴室出來,他還會報備一聲,“親愛的,我洗完澡了”,意思是我是真的在洗澡,但現在可以繼續聊天了。若是不在乎你的人,去了浴室會跟進入外太空一樣從此杳無音信,如果他不是要將洗澡進行到天荒地老,就好像,嗯,死在了浴室。
老有人呼吁,不要在社交軟件上談戀愛,不要!不要!不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但貌似在現如今科技天羅地網的時代,利用社交軟件搭訕、戀愛,已經是不可避免的趨勢,因之也逐漸發展出一整套的網絡聊天學問代替從前面對面交往的禮儀研究。諸如呵呵與呵呵呵、嗯與嗯嗯的運用的比較,信息回復速度、回復文字的長短、標點符號以及各種表情包的使用之間精微的差別,而“洗澡”呢,不過是又一個現代人從網絡聊天中探查對方心理的例子。
很自然地,便有了一種與“洗澡”相關的戀愛姿勢的打開方式,那就是洗澡的時候把手機放在旁邊,一聽到有消息進來,立即沖出去回復,堅持秒回,洗澡進行時也不中斷,這幾乎可以斷定是真愛了,然后,又誕生一種新的失戀心得:再也不會在洗澡時擦擦手回復你信息了。
回到故事的開頭,喬希的信息“抱歉我剛剛在洗澡”得到米歇爾的回應,兩人愉快地聊了一會兒,又再度失聯……如此反復,三年過去,吃瓜群眾看不下去了,社交網站也急了,決定神助攻一下,策劃了一趟旅行,把兩個人雙雙送往夏威夷,人為制造線下約會。效果怎樣不得而知,至少,洗澡這個梗怕是無用武之地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