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山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閱讀對象是否感興趣,直接決定著學生的閱讀動機與學習,直接關系到學生閱讀活動的開展,關系到閱讀教學的成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以興趣為先導,要加強教學環節的設計,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與強烈的閱讀動機。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是他們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因此,要潛心設計教學內容,創設豐富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要精心設計導語,一段符合小學生心理特征、能抓住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如在講授《雨》這篇文章時,可以讓學生描述自己所見過的刮風下雨時的情形,這一常見的情境使學生都能說出點東西,馬上能夠調動課堂氣氛,此時再問同學們:“風是怎么形成的?雨是怎么形成的?”就能夠激起學生了解課文進行閱讀的興趣;其次,要使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提出恰當的閱讀目標要求。如“課文講了什么事?”“課文中最精彩的描寫是哪里?”等,使學生有目的閱讀。但要注意到,提出的閱讀要求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過淺容易引起學生浮躁;最后,可以采用靈活多樣的閱讀方式,為學生創設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如可以結合學生年齡和教材特點,采用朗讀競賽、分角色朗讀等方式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在閱讀中感受到樂趣,為學習課文內容和養成閱讀習慣奠定良好基礎。
二、運用多媒體渲染、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針對小學生年齡小、活潑好動的特點,在閱讀教學中我引入故事、游戲、多媒體等,大大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與趣味性,更能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特點,使學生對文本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
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一課時,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視聽結合的特點來向學生形象、直觀地播放能夠展現桂林山水秀麗風光的各種圖片、圖像與視頻資料,并配以優美動聽的音樂,從而將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優美情境中,學生如同身臨其境,置身其中,感受著桂林山水風光的秀麗與優美。這比起枯燥的講解更加富有吸引力,更能引起小學生的關注,使學生對文本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進而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驅動下主動而積極地展開閱讀活動。學生有了閱讀的激情與動力,更能夠突破文字的限制,產生更多的個性化見解,從而為個性化閱讀教學的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涉獵廣泛,日月星辰、冰霜雪露、花鳥魚蟲、神話傳說等不勝枚舉,這些文章都是精品,無不讓學生沉醉其中。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畫面適當地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力。語文版小學課文《鳥的天堂》是四年級的重點篇目,在教授過程中,試想:利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出示“群鳥飛翔圖”,隨之溫婉地向同學們介紹大榕樹被稱為“神樹”的原因,此時大屏幕上播放著鳥棲息在大榕樹上的視頻,到此,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呼之欲出,在這種情形下學習巴金老人的《鳥的天堂》,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發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篇好的課文,除了其內容前后連貫,伏筆和呼應相結合外,文章結構也有著獨到之處,可以預示下文。如果在閱讀的時候,讀者充分發揮思維,積極思考,借助課文的內容和結構的某些特點,就能掌握作者行文時的種種意圖,預測下文內容,把握文章思想脈絡,領會文章主旨,甚至能對課文進行升華思考,得到更進一步的收獲。要想讓學生在閱讀時正確發揮創造性思維,教師在教學前的準備工作顯得尤為重要,要求教師準確找到能夠進行創造性閱讀的地方,并利用合適的引導方式去引導學生開拓思維,進行思考。
比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合理延伸,讓學生想象一下,當伽利略走下比薩斜塔后,會跟圍觀人群說哪些話?圍觀人群會有哪些反應?學生一定會大感興趣,踴躍思考并積極發言,且答案范圍不外乎“不能盲目相信前人的話,即使他是個偉大的科學家,要敢于提出質疑并用實踐去證明”,這恰恰是本文的中心思想,但是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會更加深刻地理解這個中心思想,同時,又鍛煉了創造性思維,達到一箭雙雕的目的。可見,通過合理想象,能使課文的情節更完整,形象更豐滿,而且在合理想象過程中,會集合每個學生的想法,達到“百花齊放”的良好效果。
四、結語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