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潤鋼
摘 要:本文提出,全面培養學生素養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逐步把學生引導到專業學習上來,讓學生學會學習,引領每一位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學生素養 教學方法 健康成長 高素質的勞動者
科技迅猛發展,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社會用工對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高,對中職學校來說無疑是個挑戰。2016年教育部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確立了培養學生的總目標,即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涵蓋了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
中職學生大部分是學習的失敗者,學習基礎差,在學習上不得法,對課堂教學無興趣,表現為上課打瞌睡,看課外書,玩手機,即使有個別學生認真聽講也往往不得要領。但是學生都擁有獨立健全的人格,他們渴望被關注,期望得到鼓勵、收獲成功,而學習上的困難一直困擾著他們。于是有的學生采取逃避的態度,只要不談學習什么都好;有的學生想學又學不進去,產生煩躁心理;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遲到、早退甚至逃課。中職學校的課程都涉及專業知識,學生從普教學習轉而專業學習,沒有連續性,如同上臺階,這對于學生來說無疑增加了學習難度。
全面培養學生素養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要注重理論規范的建設與推廣。教師作為推廣者具體操作,在課堂教學中,是最具有活力的因素。給教師創新的空間,讓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效組織和開展教學,使整個課堂實現整體聯動,高效運轉,才能有所突破。
關于課堂教學的各種理念、方法層出不窮。不少同仁在這方面也做了有益嘗試,但效果并不明顯。有的只注意到“點”的示范,而未做面的推廣;有的注重理論層面的探討,缺乏實踐和創新的總結。在學生管理方面,大多數側重于組織性紀律性的教育,限制了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有的注重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忽視了學生主動參與。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有法的前提是了解學生。對于新入學的學生,教師應該做全面系統的了解,不僅要掌握其基本信息、家庭情況,而且要掌握其知識水平,把該補的課補上。比如有的學生還不會比較分數的大小,不知道電路圖等等,這就需要我們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幫助學生把落下的知識補起來,然后再開始新知識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把學生引導到專業學習上來,讓學生學會學習,以積極的學習態度自主學習,勤于反思,對自己的學習狀態有清楚了解,能夠選擇有效的學習方法。注重合作,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還要在培養其科學精神的同時培養其創新能力。
教學方法就是教育教學活動,不同的學情,即使教學內容相同,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對知識技能、情感等具體目標也會有所區別。不管什么教學方法,目的只有一條,那就是讓學生聽懂,學會,能夠引起學生共鳴,激發學習興趣,主動參與教學,給學生以自由發揮和創新的空間。每位教師應在掌握教材,深入了解學情的基礎上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既有知識整合,又有情感滲透;既有學法培養,又有學生個性展示;既有自主學習,又有合作創新;既要培養崇尚真知、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又有感悟鑒賞、創意表達的審美情趣。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素質,發展核心素養。
全面培養學生素養根本出發點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樹人立德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之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的甚至不會疊被子、不會打掃衛生。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對學校的信任,他們對學校寄予厚望。教師有責任有義務把學生管理好、保護好、教育好、培養好,讓家長放心。所以作為學校的班主任應在管理上下工夫,要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工作耐心細致,引領每一位學生健康成長。既要了解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點,又要走進他們的精神世界,和學生平等相處,讓學生有話敢跟教師說,想跟教師說,用教師的信任和關注,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造精神。
我國人口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9%,將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勞動力資源,職業教育任重道遠。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義務。
(作者單位:陽泉高級技工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