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瑛+張虹
[摘 要]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技術和線上線下社會聚合的變動,將對我國公民信息隱私權的保護提出新的挑戰。本文在分析現有法律保護不足的基礎上,提出個人信息隱私保護需要公法的介入;需要將隱私權納入憲法進行保護;提高處罰力度;進行多元監督等完善建議。
[關鍵詞]網絡;信息;隱私權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4.118
[中圖分類號]D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4-0-02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公民信息隱私權面臨威脅。我國現有法律在個人信息被泄露后很難得到權利的及時救濟,基于此,本文在分析不足的基礎上,提出完善信息隱私權的法律建議。
1 信息隱私權內涵的厘清
1.1 隱私權
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收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而且權利主體對他人在何種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對自己的隱私是否向他人公開,以及公開的人群范圍和程度等具有決定權。這種不受侵害的權利是受到法律保護的基本權利,在我國,隱私權是一項公民擁有的基本人權,包括私人在生活上的安寧權利、在個人信息上的保密權利、私人進行通訊時的私密權利、個人私有信息的利用權利等。隱私權的權利轉變過程呈現出由獨處權向信息搜集利用的支配演變的特征;隱私權未來發展的趨向體現為權利使用方式的變化,呈現出由消極的防御方式轉變為積極利用的方式的特征。公民基本人權的核心之一是隱私權,盡管在憲法中沒有直接規定隱私權,但在我國憲法中隱私權的體現為:將隱私權置于人格權中保護,通過對人格尊嚴的保護,間接實現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因而,憲法仍然給予了公民在私人空間和私人信息,以及隱私自由等權利行使的保障,所以隱私權是可以限制公權力的憲法性質的權利,能夠和行政權力對抗。
1.2 信息隱私權
隱私權包括生活安寧權、私人信息保密權、個人通訊秘密權和個人隱私利用權,但在實踐中,法律對信息隱私權的規定不清晰。筆者認同張新寶教授的觀點,即信息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私人信息依法受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集、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信息隱私權作為隱私權的子概念,在現代社會中,尤其在當下的網絡社會中,其影響的輻射面越來越大,重要性日益提升。伴隨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經濟的不斷進步,盡管某些信息在傳統觀念中不能稱之為隱私權利,但已然逐漸演變成快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的重要權利,因而,信息隱私權從公民個人的隱私空間轉向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層面,同時,由于信息隱私權強調對個人信息的控制與支配,所以在保護方式上,從消極的不受侵害轉變為積極保護。
1.3 信息隱私權的權利屬性
各國的法律觀點均肯定了隱私權的價值,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隱私權不僅在人格權中具備核心的位置,且伴隨社會的不斷進步,隱私權逐漸演變為一種公民財富。而信息隱私權除了具備傳統隱私權的固有權力屬性外,還凸顯了新的財產權屬性。網絡社會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創造了獲取信息的便捷性;另一方面為盜取、利用乃至濫用信息打開了方便之門。侵犯信息隱私權的案件頻頻曝出,利用信息的財產權屬性牟利、甚至發生犯罪行為時有發生。因而,在網絡社會中,信息隱私權的財產權利屬性的價值日益明顯。
2 信息隱私權在網絡時代法律保護不足的表現
2.1 傳統民法中,隱私權和財產權相互分離
傳統民法,把自然人肖像權等的隱私權劃分到人格權范圍內,分離了隱私權與財產權,隱私權并沒有直接和財產、經濟關系掛鉤,人們很難使用金錢的方式對隱私權進行價值的衡量。
2.2 商業機構的趨利性及行業監管缺失
當下,部分商業機構想要獲得經濟上的最大利益,違反法律搜集一些個人隱私信息的舉動,致使個人信息在安全性上面臨挑戰,使個人生活的安寧受到了侵擾。在把隱私權視為人格權下,當個人隱私受到侵害后,對侵犯者的賠償僅是要求精神損失賠償,賠償數額較低,隱私權財產屬性保護不足,進而減小了打擊侵權行為的力度。
2001年,我國成立了中國互聯網協會,在這之后不同的地區也都成立了互聯網協會,這些協會的成立在保護隱私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行業的關于隱私保護的一些聲明仍然存在著不足之處,且行業自我約束條律中關于懲罰措施存在缺失。在大多數網站發布的一些隱私聲明內容中,使用的都是一些普通百姓不能理解的專業術語,普通的網絡使用者難以理解其內容,更加沒有耐心通讀。往往沒有對聲明進行充分了解,就直接進行網絡程序的操作,這是非常不利于保護個人隱私的。大多數的隱私聲明都要求網絡使用者利用個人的信息去換得網絡的服務,這種交換的本質是:網站通過自身處在網絡環境的優勢地位,站在網站自身利益的角度,同網絡的使用者訂立了一個不平等的格式合同。我國的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是道德規范,并不是法律規范,因而,缺乏強制性。此外,自律公約的滯后缺點,也不能滿足網絡社會的發展。
2.3 個人信息保護法規位階偏低,法律救濟不足
張新寶教授認為,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立法中有一些弊端存在,比如,相當數量的規范文件存在位階偏低的問題,且高位階文件僅僅處在形式和宣示的層面上,具體的操作規則缺乏。我國《刑法》285條,提供了關于個人信息的刑事保障措施,《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14條和29條,也有保護消費者信息方面的規定。在個人信息方面,做出了最全面規范的是部門的規章——《個人信息保護規定》。具體案例中,朱燁和北京百度公司的隱私權案件,在個人信息的判定和知情權、選擇權判定上,二審法院使用的是不能構成民事裁判文書依據的行政規章,以及沒有達到行政規章級別的《個人信息保護指南》,此案例非常生動地說明了有關法律位階較低的現狀,不能很好地為法院判定案件提供依據。endprint
除此之外,隱私權受到侵害,法律救濟不足。公民的個人隱私在受到侵犯后,我國能夠使用的救濟手段主要有:停止侵犯、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等。停止侵犯是指可以使用禁止令制度,個人提出要求去使用不同手段阻止侵犯行為的繼續。停止侵犯是指被侵犯人要求侵害人在侵害的過程中停止該行為。這些前提是侵權行為開始并且持續侵權。消除影響、名譽恢復也僅僅是在名譽權上的救濟手段,侵權的行為如果開始,就難于消除影響,這表明隱私權受到侵犯,法律救濟不足。
2.4 網絡社會下抗辯事由不足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社會和經濟生活帶來了獲取信息資源的便捷性,但也帶來一些信息的安全隱患,致使個人的隱私受到威脅。例如,使用計算機網絡的信息技術,更容易暴露他人的私人信息,甚至傳播至全球范圍,與傳統的傳播媒介相比,帶來了更加嚴重的損害。面對飛速發展的計算機信息技術,個人信息隱私的安全抗辯面臨挑戰。目前我國法律,侵權方法和責任認定上缺乏詳細的規定,認定工作操作起來非常困難,這也是民法體系關于隱私權的不足之處,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差距。
3 完善我國信息隱私權法律的建議
信息時代,是通訊技術、信息科學飛速發展的時代。在科技的“雙面劍”下,侵犯隱私的方式上,隱秘性、科技性與隱私侵權相伴而生,侵權情形紛繁復雜。因而,面對信息隱私侵權的巨大挑戰,我國迫切需要結合社會實際情況,完善信息隱私權的相關法律。
3.1 個人信息隱私保護需要公法的介入
個人信息的隱私保護需要公法的介入,但這并不是對傳統“私法保護”模式的完全否定。可以說,在私人信息的隱私權保護中,因為私人信息的“私性”,所以私法保護仍然是基礎;而網絡時代,因為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網絡時代信息具備的價值性、財富性,輻射性,加劇了權利的相互博弈,所以信息隱私權的保護逐漸呈現出“私法公法化”的趨向。
3.2 將隱私權納入憲法保護,是公法保護的關鍵
憲法對公權力的行使形成制約,個人權力與公權力相互沖突時,憲法能夠限制約束政府機構行使公權力,因而,從保護權利屬性上看,隱私權被納入憲法的保護范圍內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公法保護的關鍵所在。從對抗公權力的角度思考,隱私權在公法保護下,要求個人可以留出必要的個人自治空間。這種個人自治本質上是一種個人自由權價值,終極價值目標是人格的尊嚴,但不能自動通過人格的尊嚴去實現,所以需要法律保護的特別設定。網絡時代到來,有一些學者提出隱私的保護要上升到憲法的高度,使隱私權能夠屬于一種憲法性質的權利。
3.3 公私法整合保護需要秉持的原則
公民信息隱私權是一項基本權利,已經被國際社會逐漸認同。但在網絡時代,公私法進行整合保護時面臨一些問題,主要是“私域”同“公域”之間的交叉和沖突,比如,公民的個人信息隱私權和網絡言論自由權利之間,二者就存在交叉和沖突,法律方面就會涉及二者的選擇,這是困擾法律界的一個難題。筆者覺得,雖然二者在權利的屬性上是不同的,但二者仍然都是公民基本權利,不能僅以“權重”衡量彼此的價值。所以,在保護信息隱私權面對二者的沖突時,既要保護網絡言論自由權,又要對網絡言論自由做出必要的約束與限制。
縱觀各個國家的法律實踐,在保護和限制的沖突中,一般秉持兩個原則:公益原則和比例原則。公益原則是為了公益的目的對私益進行限制,因而,對信息隱私權的保護應當是隱私權讓位于公益。比例原則是評價兩者利益大小,并作出取舍或者對某項權利進行合理限制,比例原則是平衡權利沖突的重要方式,在一些情形下,要限制網絡言論自由而保護信息隱私權。
3.4 加大對個人信息侵權的處罰力度,形成多元監督
近年來,侵犯個人信息案件時有曝光,以徐玉玉個人信息泄露詐騙事件為代表,因為徐玉玉的高考填報個人信息被盜取、引發電信詐騙,被騙走上大學的費用9 900元,徐玉玉悲憤交加、郁結而死,之后,類似案件時有發生。目前,信息侵權案件處罰方法和處罰力度不高,所以,我國應當結合社會危害程度,對信息隱私侵權的行為和損害后果進行審慎評估,加大對個人信息侵權的處罰力度,提高信息違法成本,以遏制信息侵權的違法行為。同時,輔以社會組織監督、輿論監督等多種形式,遏制信息侵權。
4 結 語
在網絡社會中,人們的生產生活離不開對各種數據、信息的搜集與處理,但大數據的獲取和挖掘也對公民隱私權帶來了挑戰,而法律如何保障公民的信息隱私權是必須且迫切的議題。筆者建議,我國信息隱私權的立法應更加系統和科學,未來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線上線下社會聚合的變動,將對我國公民信息隱私權的保護提出新的挑戰,所以我國公民信息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應與時俱進。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毅純.論隱私權保護范圍的界定[J].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2016(2).
[2]尹田.論人格權的本質——兼評我國民法草案關于人格權的規定[J].法學研究,2003(4).
[3]王學輝,趙昕.隱私權之公私法整合保護探索——以“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隱私為分析視點[J].河北法學,2015(5).
[4]王利明.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J].法學家,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