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美學的最終目標指向翻譯文學作品的審美再現,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藝術特征和“玄禪”合一的思想特征構成了其詩歌審美的主體。《辛夷塢》是王維詩歌的代表作,譯者在將其英譯的過程中,如何做到詩歌審美特征的再現,是詩歌翻譯的重點和難點。
關鍵詞:《辛夷塢》 詩畫合一 審美再現
《辛夷塢》是王維在輞川閑居時所作的二十首絕句之一,收錄于《輞川集》中。明代學者胡應麟認為《辛夷塢》是“五言絕之入禪”之作,《鳥鳴澗》和《辛夷塢》“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詩藪·卷六》),詩歌中空寂的意境與強烈的畫面特征受到歷代評論家和詩人的推崇。同時,《辛夷塢》也備受國內外譯者的青睞,據筆者統計,有關《辛夷塢》的英譯本有八種之多,且其譯者都是著名的翻譯家,如葉維廉、宇文所安等。本文旨在通過分析《辛夷塢》原詩的審美特征以及其在英譯過程中意境與藝術特征的傳遞,探究古典詩歌翻譯的審美再現。
一、《辛夷塢》的原詩之美
“辛夷塢”是輞川十景之一,王維將禪境的內心與幽寂的自然景物結合,共同譜寫了《辛夷塢》。原詩如下:“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1.空寂的意境美
王維信奉禪學,禪學思想組成了他的世界觀。開在木末的辛夷花,生長在寂寥無人的山澗中,自開自落,孤芳自賞。王維選擇了一個小眾、客觀實在的辛夷花意象,簡短的四句詩從四個方面對辛夷花進行了描述。“木末”描述了辛夷花的生長位置,“紅萼”描繪了辛夷花的顏色,“澗戶”描述了辛夷花的生長環境,“開且落”則描述了辛夷花的生長過程。辛夷花作為一種客觀實在的意象,并不具有禪寂幽靜的意境美。而聯系此時的王維,于京城被貶,內心的孤寂恰與此時的辛夷花相同,生活在一個“寂無人”的澗戶中,只能“自開自落”,自傷春秋,因此,此時的辛夷花不再僅僅作為一種客觀實在的意象出現,而與王維的心境一起,構成了獨特的“空寂”的意境。
2.多彩的繪畫美
蘇軾首先提出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特征,其后“詩中有畫”便成為王維詩歌藝術特征的標志。正如前文提到,“辛夷塢”作為輞川十景之一,景色自當具有獨特之處。王維以擅長描寫自然風景著稱,他“寫境”的創作手法,使其詩歌具有了“情景交融”的藝術特征。《辛夷塢》中,王維抓住了辛夷花的幾個顯著特征將其形神兼備地描寫出來。“紅萼”描繪出辛夷花的顏色,靜寂無人的山澗中出現這么鮮艷的顏色,使得畫面具有了鮮明的色彩對比。而“紛紛開且落”描寫了衰敗中的辛夷花,隱含在內的是不復存在的“紅色”,這種顏色的對比貫穿于王維的詩歌創作中,使詩歌具有了多彩的繪畫美,形成了“詩中有畫”的審美藝術特征。
二、《辛夷塢》的翻譯之美
譯者在將《辛夷塢》英譯的過程中,一方面發揮了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作用,大膽而又合理地想象,另一方面則著重再現審美客體的意境等方面,從而使《辛夷塢》既符合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又有效傳達了原作詩歌的審美特征。
1.靜寂空靈思想意境的審美再現
葉維廉認為:“中國山水詩人要以自然自身構作的方式構作自然不是從詩人的觀點看,而是‘以物觀物,不滲于知性的侵擾。”此種認識與王國維的“無我之境”不謀而合,王維的詩歌正是具有這種特征,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也許將這種“無我之境”的藝術特征再現。且看葉維廉的翻譯:
High on the tree-tips,the hibiscus./Set forth red calyces in the mountain./A steam hut,quiet.No one around./It blooms and falls,blooms and falls.
王維原作中,山水景色與內心的禪境融為一體,詩人以“木末”“澗戶”“山中”等意象營造出一種靜寂空靈的意境,葉維廉在翻譯過程中,極大地還原了這種意境。譯文中的“tree-tips”“mountain”“no one”等完整地還原了原作詩歌的意象,在新的語言體系中利用這些意象重新構建起了原作詩歌的意境。譯者深諳“無我之境”的創作方式,因此在翻譯過程中采取一種梳理的態度,雖看似在簡單地羅列“tree”“mountain”等意象,實則為了重新搭建一種“靜寂空靈”的意境;譯者的想象與審美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基本不參與其中,實現了《辛夷塢》在英譯過程中意境特征的審美再現。
2.詩中有畫藝術特征的審美再現
《辛夷塢》“詩中有畫”的藝術特征除了其中強烈的色彩對比之外,還有“動靜結合”的創作手法的運用。譯者在將其英譯的過程中很好地把握了這一特征,運用人稱詞、靜態動詞等方法極大地還原了動靜結合的寫作特征,使得原作“詩中有畫”的藝術特征完美再現。
首先是對靜態的辛夷花的翻譯。葉維廉采取了直譯法還原了原作的描述,即“the hibiscus”“red calyces in the mountain”;而宇文所安則抓住了辛夷花“發”這一動作,將其翻譯成“red calyces come out in the mountain”,實現了動靜結合特征的再現。
其次是對動態的辛夷花的翻譯。原作中辛夷花的動作集中在“紛紛開且落”這一句,葉維廉采取了利用重復句法結構來表現的方式,他譯道:“It blooms and falls,blooms and falls.”運用第三人稱“it”,并列使用了“blooms”和“falls”,既是對疊詞“紛紛”的翻譯,又在兩次重復中,表現出時間的流逝之感,將辛夷花動態的開落過程完美地呈現出來。而洪亦君的翻譯則充分發揮了譯者的主觀能動性,他譯道:“To the fullest,then slowly boom.”這一翻譯想象辛夷花緩緩地掉落,畫面感十足。余寶琳的翻譯則更具動態的節奏感,他譯道:“In all directions they open,they fall.”這一翻譯運用一種旁觀者的筆觸觀賞著辛夷花的開落。
譯者在對《辛夷塢》的翻譯過程中,把握了原作詩歌的創作技巧和表現方式,做到了譯者主體與客體詩歌相結合,完美地呈現了《辛夷塢》的審美特征。
三、古典詩歌的翻譯審美再現
通過以上對《辛夷塢》的英譯分析,筆者認為,因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特征與藝術形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以審美客體的實在性為主,以譯者的主觀能動性為輔,將原作詩歌的審美特征完整地再現。
1.把握審美客體的實在性
中國古典詩歌最大的特征便是注重意境的營造,常常能做到“言有盡而意無窮”,一方面這得益于詩歌意象的選取,另一方面則得益于詩人高超的對意象的排列組合技巧。
譯者在英譯《辛夷塢》的過程中,需要準確地把握意象客體之間的關系,否則就成了“tree”“mountain”等意象的簡單羅列。原作詩歌中各個意象之間靠“木末”“山中”等幾個方位詞語使意象各安其位,又通過“發”等動詞將其構成一幅動態的畫面。譯者王寶童利用第二人稱“you”將各種意象置于動態的聯系中。他譯道:“lotus-trees,how you shine in bud there.”并沒有僅僅將漢語“木末”和“芙蓉花”的組合即“木末芙蓉花”直接翻譯過來,而是在把握客體實在性的同時,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建立了它們之間的聯系。
2.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正如前文所說,由于語言的差別,漢語的語詞和語法結構的運用往往能產生“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如“木末芙蓉花”一句,簡單來看是“木末”與“芙蓉花”的詞匯組合,若直譯為英文則就變成了“tree—tips,the hibiscus”,目標語讀者往往不知所以然,原句中蘊含的大量信息也沒有傳達過去,此時就需要譯者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其隱含的意思用英文詞匯或連接詞表現出來。例如最后一句“紛紛開且落”的翻譯,前文提到,幾名譯者或是運用重復手法,或是運用第二人稱、第三人稱,都將隱含的意境與含義完整地傳遞給目標語讀者。
四、結語
翻譯的最終目的在于將原作凝結于作品中的情感通過另一種語言文字表現出來,并使得目標語讀者能夠極大程度地把握原作的思想內容,從而引起讀者與作者的情感共鳴。中國古典詩歌的對外翻譯由來已久,工整的句式和優美的用詞深受外國讀者的歡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既要把吸引讀者注意的“表”,即格律、形式完整地傳達,又要把古典詩歌內在的“里”,即詩歌的情感內容和思想意境等傳達給讀者,使中國古典詩歌的生命力得以更好地延續。
參考文獻:
[1] 陳鐵民.王維集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7.
[2] 葉維廉.中國詩學[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3] 王寶童.王維詩百首[M].上海:上海世界圖書出版社,2005.
[4] 毛榮貴.翻譯美學[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作 者:張卿,青海師范大學外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譯理論與實踐。
編 輯:李珂 E-mail:mzxs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