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科學思想史作為科學史的一個分支,又是人類思想史的一個重要領域。
關鍵詞:科學思想;演化;探析
對于科學思想史的研究,首先需要考慮的是“什么是科學思想史?”,日本學者板本賢三在他的《科學思想史·緒論》中說道:“科學思想史似乎開始于規定‘科學思想的含義,但又無法預先明確‘科學思想這一概念。目前,只能就科學家對待研究對象的態度作出規定,既把它當做科學家的自然觀和研究方法加以歷史的追述。”因此研究科學思想史,不僅要敘述科學思想的發展過程,還需要探索科學思想的發展規律。
我們不禁問道:“古代人是怎樣理解世界的?人們最初是通過什么范疇來體驗自然的?”科學是非常古老的,就像人類一樣古老。人類花費了4000多年才發展出了我們稱之為客觀科學的體系。它的產生在于解決生存的需要。為了生存,人們必須與自然和諧相處,對于這種適應則被稱為技術。但技術通常來自對經驗的觀察和學習,而不是實際的理解。我們觀察整個自然界,許多的動物都存在著改善自己生存的環境,也都存在著彼此之間的交流。然而僅僅在技術與文化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僅僅是在形式思維過渡到目的性思維的時候,科學才得以存在。
一、 偶然性
科學思想史作為科學史的一個分支,又是人類思想史的一個重要領域。在人類的進化歷程中,原始的人類家族可以上溯至1500萬年前,有些原始人類之樹的分支已經滅絕了,但有一支最終進化成了現代人。當人類用石頭敲打另一塊石頭,以及發現用擊打的方式來獲取火種時,原始人類才可以說是進化成了智人,即“有思想的人”。他們不僅大腦進化了,手、眼、腳以及人的骨骼都存在相應的進化,行為也更為豐富和靈活,超過了其他所有的動物。
在人類的攀升當中,重要的有對于火的運用、冰紀的農業革命,但最關鍵的、跨度最大一步就是游牧生活轉向村居農業。在冰紀末期發生的新種植物的大爆發當中,一種雜交物種小麥在中東出現了。人類收獲了小麥,但是他們并不知道如何種植小麥。而在收割小麥的過程中,人類使用了很多工具,其中就有用燧石制作鐮刀,并且這些工具一直留存了下來。人類有了可以借以生存的小麥,小麥也覺得人類就是為它而創造的,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能夠得到廣泛傳播,人類與小麥都彼此依靠。在這種自然與人類事件幸運的結合,隨之創造了農業。
二、 宗教神話交融
我們從古代的歷史中追溯到現代科學的起源,第一反應想到的是諸神、宇宙。古代人沒有我們的歷史遺產,他們并不是通過理性去看待世界的,相反他們把每一件事都看作是既能引起情感反應也能引起理智反應的獨特經驗,現代科學是一種非個人的和抽象的,對于古代科學則是人性的一種對自然的反應。因此,古代人并沒有把他們的情感反應與他們對自然的描述區分開。而是通過宗教時代原始事件的循環往復,自然而然地會反思這些循環往復中的周期性,觀察時間與自然現象之間的相似性。認為自然具有人類同樣的特性,是一種自始至終的生機勃勃的活力,而這種生機的活力就是諸神。隨著諸神逐漸演變成為原始宗教,對于通過神話來觀看世界的古代人來說,將大自然的循環節律與其自己和群體聯系在一起,根據神話來描繪時間的消逝,用周期性的典禮和儀式去祭祀自然與天神。
三、 理性
走過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埃及、巴比倫、希臘、羅馬先后處于奴隸制社會。由于城市的興起,商業的發展,手工業與農業的分離,生產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經歷了自然科學神話思維的準備期后,整個古代文明上升到了另一個思維方式,但宗教仍然支配著整個社會。最先是古希臘人開始對神話性質的科學感到不滿,但最初古希臘人并沒有完全抗絕它,正因如此,希臘人的發問最終改變了人們對待自然的態度。是什么因素導致了古希臘人態度的轉變,歸根結底,神話思想并沒有以其自身的方式很好地對自然作出解釋。在經歷了數個世紀,從早期的克里特島的克里特文明,到邁錫尼宏偉的衛城建立和希臘、意大利、小亞細亞大陸的城邦建立。隨著一系列的海外貿易和定居、移民,探險以及殖民的開始,巴比倫人、腓尼基人,埃及人甚至希臘人各種思想的交織碰撞,出現了新的傳統。
從泰勒斯開始,一種關于自然的理論和普遍的科學為基礎的古代樸素的思想應運而生。對于這種思想最突出的是兩個方面:一是認為世界或者構成世界的本原,都處于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其二是看到了自然界的矛盾的兩個方面,并把對立面的統一與斗爭看作是發展的動力。從總體上來說是正確的,但僅限于當時人類的實踐和認知水平。這種自然哲學還沒有進步到對自然界進行深入剖析的地步。自然現象的總聯系,還沒有在細節方面得到證明,不可能取得足夠的科學基礎。因此這種思想不得不帶有濃厚直觀的思辨和猜測的性質。
總之,從19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隨著一系列的理念與科學新發現,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辯證法。一方面,有了可能在這種接連而來的發現中建立起聯系,從而使它們條理化;另一方面,自然科學除了從形而上學思維復歸到辯證思維,已經沒有別的出路了。這是在歷史發展的這種必然進程中,為了適應自然科學和哲學發展的需要,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和概括了當時自然科學以及技術發展的最新成就,批判繼承了哲學史上的珍貴遺產和人類文明史中一切有價值的成果,特別是吸收了黑格爾哲學中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并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對它加以提煉和改造,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結合起來,創立了嶄新的科學思想。
參考文獻:
[1]雅·布倫諾斯基著.李斯譯.科學進化史[M].海南出版社,2006.
[2]席澤宗.中國科學技術史·科學思想史卷[M].科學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
張檀秋,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