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白華
推進民族宗教事務網格化管理發揮民族宗教工作服務中心大局的作用
文/張白華

宜昌地處鄂西南,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長江中上游區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峽工程所在地。近年來,到宜昌市務工、經商、求學的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越來越多,民族宗教服務管理任務越來越重。為此,宜昌市民宗局創新民族宗教事務網格化服務管理,推進建立“網格化”基礎、“實體化”載體、“人文化”內涵的民族宗教事務服務管理模式,在服務基層、服務群眾、關愛民生、構建和諧等方面贏得社會廣泛贊譽。
通過健全服務管理機構,開發網格化管理信息系統,社區網格員肩負起采集上報民族宗教基礎信息的工作職責,使宜昌當地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的合理訴求通過社區網格“直達”民族宗教工作部門或相關職能部門,確保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的合理訴求得到充分表達和及時回應,增加了他們在宜昌的“歸屬感”。
健全服務網絡。宜昌市委、市政府為民族宗教工作力量做“加法”,成立正科級事業單位——“宜昌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中心”,落實3名事業編制,市政府常務會明確了成立市級宗教團體服務辦公室的意見。同時,宜昌市財政預算安排專項經費,用于民族宗教事務服務管理工作。自2015年起,將每年應急維穩工作經費升級為城市民族工作經費30萬元,專門用于維穩、救助、幫扶等服務管理事宜。此外,宜昌市委、市政府還將健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機構建設作為重要內容,寫入《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全市民族工作的實施意見》,在13個縣(市、區)建立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分中心,確保有機構管事、有人員辦事。在街道,宜昌市以“少數民族戶籍人口超過100人和少數民族租住戶超過10戶”為標準,在36個城市民族工作重點社區建立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站,確保收集少數民族群眾合理訴求的端口下移、服務前移,這些重點社區成為開展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單元。
開發信息系統。響應全市社會管理創新發展要求,由宜昌市創新辦和智慧辦設計開發了宜昌民族宗教事務網格化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常住和流動少數民族人口、清真“三食”網點、宗教活動場所、宗教教職人員等民族宗教基礎信息定位、統計、分析、查詢、運用等功能。2015年,在該信息系統上新增“民宗知識、民宗服務、問題反映、統計分析”四大板塊,在社區網格員的“手機E通”上開通民族成份變更服務客戶端,基本建成了“社區E通——后臺匯總——部門辦理”回應少數民族群眾合理訴求的便捷通道。2016年,還將非法宗教活動信息納入到了社區網格員信息采集上報內容。
開展網格服務。宜昌市民宗局探索推進民族宗教事務網上服務,通過信息系統迅速協調任何一個社區的網格員,協助走訪管轄范圍內的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調查了解生產生活情況,采集報送信息,協助解決問題。通過信息系統,各類民族宗教基礎信息在宜昌市空間地圖上均有具體定位,確保相關服務管理工作更具主動性和針對性。同時,還探索推進了民族成份變更審核網上比對、清真肉食補貼發放工作網格內落實等工作。
充分發揮社區網格服務管理的便捷功能,將民族宗教事務服務管理平臺建立到社區、延伸到網格,圍繞社區網格開展各類服務管理,持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服務信教群眾依法依規參加宗教活動。
定期組織交流溝通。每年春節,定期召開民族宗教界人士迎春座談會,召集城區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代表及其所在社區工作人員,介紹民族宗教工作情況,總結民族宗教界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交流進一步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的體會。以此為基礎,宜昌市民宗局指導支持部分重點社區組織開展相關活動,與民族宗教界服務對象的聯系服務更加緊密。西陵區環城北路社區每年開展以“網格服務暖人心、民族團結一家親”為核心的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連續多年舉辦“迎新年民族團結一家親大聯歡”。伍家崗區漢宜社區等多個重點社區連續多年組織舉辦端午節包粽子大賽,增強各民族群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些舉措不僅溫暖凝聚了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也將民族團結的理念浸潤入人心。
引導參加社會活動。積極引導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主動、自覺參與公益勞動、志愿服務等社會活動,每年組織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代表參加“元旦”長跑活動、義務植樹活動。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和宗教活動場所的社區,將民族宗教事務網格化服務管理列為社區重點工作內容。有天主教堂的西陵區二馬路社區等重點社區,積極引導轄區內民族宗教服務對象參加社區共管共建;西陵區環城北路社區吸引社區內的少數民族居民參與公共事務決策,增強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從參加社區活動中獲得“存在感”“獲得感”,也激發了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回饋社會、服務社區的熱情。2016年春節前,在宜昌經商多年的新疆維吾爾族同胞阿西木熱心地為所在社區的10位貧困戶送去了春節慰問品。
創新服務管理措施。2017年,經多次討論修改和征求意見,《宜昌民族工作宣傳手冊》即將印制分發。在細化明確民族宗教事務網格化服務管理內容的同時,還將城市社區網格作為發放重點區域,力爭把服務事項規范到社區網格,把服務理念傳遞到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中。抓住新疆工作站新疆籍干部在宜昌掛職鍛煉的機會,組織開展漢語、維吾爾語對話教學,由新疆工作站干部帶領環城北路社區40余名各民族居民,用漢語和維吾爾語一字一句地學習“您好”“謝謝”“再見”“我愛中華”等詞匯,面對面溝通,手拉手交流,激發了宜昌當地居民了解新疆文化、新疆來宜同胞結交宜昌朋友的興趣和熱情。
以市縣兩級民族宗教部門為根本,充分發揮社區網格員的群眾工作優勢,做好清真肉食補貼發放、節假日走訪慰問、矛盾糾紛協調化解等民族宗教服務管理事務,提高服務管理實效。
抓好清真飲食習慣上的服務。2016年以來,宜昌市按每人180元/年的標準,在全市建立了對回族等10個具有清真飲食習慣的少數民族享受清真肉食政府補貼的機制。根據《宜昌市清真肉食補貼發放管理暫行辦法》,各縣(市)、區采取“民宗部門負責、社區網格參與”的辦法,及時將清真肉食補貼資金發放到少數民族群眾手上,既抓好了清真肉食補貼發放工作落實,又建立了聯系服務民族宗教界的“民宗部門+社區網格”機制。為加強高校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協調少數民族經營戶在三峽大學等高校開辦清真食堂,讓少數民族學生吃得順心、過得開心、學得安心。此外,還著眼宜昌飲食需求越來越多樣化的實際,協調引進清真餐飲“東來順”連鎖店。
辦好重要節點期間的聯誼。將古爾邦節、開齋節等民族宗教方面重要節點寫進工作任務表、加入手機備忘錄,確保在節日期間有民族宗教部門和社區網格工作人員及時到寺院教堂、社區樓棟走訪慰問。春節、端午、中秋等中華民族傳統佳節,市縣兩級民族宗教部門與相關社區組織專班到宗教活動場所、樓棟走訪慰問,送春聯、包粽子、吃餃子,增強少數民族同胞認同感。“三八”“六一”等紀念日,城市民族工作重點社區引導少數民族同胞自辦自演民族文藝節目,共同再現少數民族家庭的幸福時刻,共同見證少數民族孩子們的茁壯成長,增強少數民族群眾的歸屬感。通過“節日”的載體,增強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更大的認同感、更多的滿足感。
做好特殊喪葬需求上的保障。宜昌市根據實際需要和城市建設整體規劃,對回民公墓進行了擴容增量。為服務宜昌城市建設需要,宜昌市民宗局努力爭取政策,做好溝通協調,指導城區清真寺民管會妥善完成了原回民公墓搬遷。為規范穆斯林群眾殯葬服務,督促清真寺民管會細化服務程序、公開服務收費,通過報紙、電臺等渠道向社會公開。并堅持人員死亡享受喪葬補助和一次性撫恤金等規定,通過這些體現人文關懷的工作方法,保障了少數民族群眾合理的喪葬需求。
只有把少數民族和信教群眾表達訴求的渠道疏通好,把維護民族宗教界合法權益的工作機制建立好,把尊重民族風俗和宗教信仰的載體培育好,把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的活動開展好,才能把民族宗教事務服務管理做細做實,在服務中心大局上更好發揮民族宗教工作的優勢和作用。
(作者單位:湖北宜昌市民宗局)
責任編輯:邱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