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水
美麗鄉村
村名自治[治]出鄉村新風尚
——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采花鄉推進村民自治小記
文/白水
不久前,因為一棵樹的歸屬問題,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采花鄉栗子坪村兩家鄰居吵得不可開交。眼見吵不出結果,兩家“鬧”到了村委會。在村委會的調解下,兩家對照著“村規民約”有話好好說,最終心平氣和地解決了矛盾。
為了有效化解村民矛盾和問題,采花鄉推進基層村民自治,制定并推廣符合法治精神、切合基層實際的村規民約。栗子坪村黨支部書記何克亭說:“村規民約充分發揮群眾自治精神,形成一種自覺遵守規則,用規則處理問題的基層法治精神,成了解決群眾工作難題的一把鑰匙。”
“推進基層村民自治關鍵是要有切合實際、操作性強、能對村民形成有效約束的行為規范。”采花鄉分管計生工作的副鄉長楊莉莉介紹說。近幾年,該鄉通過計劃生育協會倡導文明新風,村規民約應運而生,由當地群眾提約束和守承諾,共同營造人人遵守的良好氛圍。鄉里每年在村里舉辦一次“文明家庭”評選現場會,全鄉16個村(居)“兩委”班子、計生協會干部及部分群眾代表參加,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有力地推動了全鄉的精神文明建設。

鄉鎮村三級聯動,由鄉政府辦組織專門人員進鎮到村調研,鎮里成立專門的草案小組,起草村規民約征求意見稿,各村召集老黨員、老干部、村民代表等反復討論、修改。“村規民約只有通民意、接地氣,才能引導村民自覺遵守、實現自我管理。”采花鄉民政助理呂正說。
“2016年臘月二十的晚上,窗外雖然是冷風颼颼,但屋里卻熱火朝天。我們鄉村干部和38位村民代表座談,一條一條商討制定村規民約”,南木橋村黨支部書記文學財回憶說。
“村里的鄉村公路每戶用義務工維護的主意是我出的。”村民王興民說起當時的情景,仍難掩興奮。
“村規民約來自群眾,也由群眾拍板。”星巖坪村計生委員王玲說,“村規民約施行后,產生了強大的約束力。”在制定規約中,始終堅持“五個不”:不觸犯法律底線,不逾越道德準繩,不關門造車,不愚弄人民群眾,不草率倉促施行。
仲夏時節,走進長茂司村,道路干凈,河水清澈,房屋整齊劃一,處處鳥語花香。

坐落在群山之中的栗子坪村
“以前可不是這個樣子。”村書記胡方說,往年,尤其是春節一過,村里垃圾無序堆放現象嚴重,大家也都習以為常。如今家家戶戶簽約承諾,共同努力保持村容村貌整潔。
長茂司村按村居總人口2%~3%的比例,把全村劃分成10個網格,由村民推薦在村老干部、中青年或計生協會會員擔任民情聯絡員,定期對村規民約施行情況督促整治。村民周功榮說:“大家相互提醒、相互監督,共同遵守村規。”
對此,前坪村黨總支書記周高鵬感觸很深。2016年初,村里要建11座垃圾池,但一直得不到響應,只能把這事擱置暫緩。秋天,村里成立村規民約宣傳組、規約施行指導組、違約責任督查組和月度履約評議組,負責村規民約的施行,效果立竿見影。“后來,村里11個垃圾池不到一周就建好了。”周高鵬說。制定了村規民約后,村民有了共識,基層干部開展工作也更加得心應手了。
“村規民約不是放著看的‘空架子’。”周高鵬介紹,村里將干部和村規民約指導員名單編制成卡,公開聯系號碼和工作職責,統一印發,群眾對規約修訂、執行建議或違約事例,可以隨時得到反饋和幫辦。現在村民矛盾少了,干群關系和諧了,村風民風更好了。

文化活動
不久前,栗子坪村委會的會議室里氣氛熱烈、掌聲不斷,捧著“文明衛生家庭”的證書,村民沈銀花心里美滋滋的。自從實施村規民約以來,沈銀花每月定期組織村里老年協會成員對網格內的規約執行情況進行義務指導、綜合評議,提出各項建議有10多條。

收獲幸福生活
“村規民約是動態發展的,只有與時俱進,才能充分發揮其規范村民行為、凈化鄉俗民風、提升百姓文明程度的作用。”鄉計生協會會長張春說。2016年“三萬”活動開展環境整治期間,鄉里把村容村貌整潔作為規約的大事來辦,村民們的生活環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規民約要適應基層發展需要,不能僅僅停留在環境衛生的層次上。”栗子坪村主任唐萍認為,未來應著力在提高人的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發展上做文章。
2017年初,唐萍建議在全村推廣聯耕聯種藥材,她“以案說法”:2016年她流轉了80畝土地進行聯耕聯種辣椒,每畝成本降低100多元,產量節節攀升,收入也有了大幅提高。村支書何克亭聽后興致勃勃,馬上召集村“兩委”班子商量,并向鄉里匯報將聯耕聯種寫入村規民約。“現在村民都主動關心村里的發展,倒逼我們把工作做得更扎實。”何克亭感慨道。
(作者單位:湖北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采花鄉計生辦)
責任編輯:邱楊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