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瀏覽器

德國《化學》期刊 8月30日
燃煤、采礦等工業活動大大增加了環境中的汞含量,而手工和小規模采金是汞污染的最大來源。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有機化學家賈斯汀·查爾克博士,研發出了一種用回收的食用油和硫磺制成的低成本新型聚合物,可以處理包括汞金屬以及劇毒有機汞化合物等在內的汞污染。
聚合物是通過硫磺和菜籽油的直接反應產生的。將硫磺加熱至180攝氏度(此時已熔化)后,加入回收的菜籽油。這種油中不飽和脂肪酸分子所含的碳碳雙鍵,與硫發生化學反應。加熱二三十分鐘后,反應混合物固化成一種類似橡膠的物質,然后將橡膠狀聚合物粉碎成所需的粒徑,用于捕獲汞。固化前還加入氯化鈉,固化后將混合物泡在水中,鹽就會因為溶解而留下通道和孔隙,便于和汞結合。橡膠狀聚合物與汞結合會變色,從而體現吸附效果。賈斯汀已經在一系列環境中測試了這種聚合物,均能清除水、土壤和空氣中的汞,并且可以在不到1秒時間內捕獲汞蒸氣。這對油氣凈化、煤燃燒和手工采金等可能遇到汞氣體的行業非常重要。
(蕭野)

英國《新科學家》8月12日
你可能很難想象,塑料對魚而言有著多大的吸引力。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下屬的西南漁業科學中心專家馬修·塞弗卡,對海洋生物的飲食偏好進行了實驗。他的團隊把塑料珠子放到海水里泡了3個星期,然后再過濾掉珠子,留下只帶有塑料氣味的海水。結果發現,魚剛剛被放入浸泡過塑料的海水,就表現出覓食的舉動。但海水中并沒有塑料,只存留塑料的氣味,這意味著魚可能是依靠氣味覓食的。
塞弗卡認為,此前有關海洋生物的研究可能忽略了氣味在覓食中的作用。人類主要靠眼睛來覓食,而實驗證明魚類并非如此。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塞西表示,塞弗卡的實驗為海洋生物吃塑料的問題提供了目前最嚴謹的解釋。這種飲食混亂對包括人類在內的食物鏈上層生物也會有影響,至于人吃了“塑料魚”的影響有多大,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就材料科學而言,人們可以通過改變塑料的味道,降低水中塑料垃圾被魚吃掉的可能。
( 丁佳興)

英國《自然》雜志 8月16日
9月,中國蘇州工業級“大腦成像工廠”——華中科技大學(蘇州)腦空間信息技術研究院將投入使用。一般的神經科學研究實驗室擁有一兩套腦成像系統,而該研究院有一般實驗室數十倍數量的自動化機器,能夠快速完成小鼠大腦切片的高分辨率3D成像。研究院還將實施人腦成像工作,為阿爾茨海默癥和人工智能項目研究提供繪圖成像支持。
美國西雅圖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學家曾紅葵(音譯)說:“這一規模化、 標準化的工業級數據生成方式會改變神經科學的研究方法。”通過大規模、快速腦成像,神經科學家們對于神經元如何在大腦中相互連接將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將為構建多物種細胞精度的大腦圖譜帶來巨大影響。
( 丁佳興)

美國《科學》雜志 8月11日
經常聽健康專家說,腸道微生物的平衡和穩態很重要,要保護腸道內有益的微生物;要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對腸道微生物好……這些結論基于什么原理呢?加州大學研究人員近日發表論文,闡述了腸道微生物消化膳食纖維后產生的副產物,如何幫助腸細胞保持腸道健康。
人體腸道通常是個缺氧環境,有很多厭氧菌生活在其中,可以壓制好氧的腸道致病菌(如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等)過度繁殖。如果腸道內硝酸鹽或氧氣量增加,這些腸桿菌科的致病菌會大量繁殖,而有益的厭氧菌就會減少,致病風險上升。
當攝入了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后,腸道中一系列厭氧菌會將膳食纖維分解,產生丁酸鹽。丁酸鹽會通過 一種名叫“PPAR-γ”的因子來抑制硝酸鹽產生。這樣,腸桿菌科細菌就不能利用硝酸鹽來代謝,無法大量繁殖,也就不會破壞腸道菌群穩態。丁酸鹽不僅作用于腸道上皮細胞,免疫細胞也同樣受到它的調節,共同維護腸道中的缺氧狀態,創造適合有益菌生長的環境。
(田野)
本欄目責編/葉曉婷 yexiaoting@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