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寶璽 (北京工業大學應用數理學院副教授)
中國已進入碩士經濟階段?
◎孫寶璽 (北京工業大學應用數理學院副教授)
這些年來,大量的碩士畢業生到公司工作,提高了公司的員工素質和研發水平,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中國已經進入碩士畢業生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促進經濟發展的階段。
最近,一名已經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打電話告訴我,他已經在某個公司做研發工作了。他能夠憑自己所學找到一份工作,掙一份薪水,養家糊口,還能為國家的經濟建設貢獻力量,我由衷感到高興。
很多人認為,碩士研究生是夾在本科生和博士生之間的一個尷尬模式,大部分碩士畢業生沒有較高的科研能力,不能勝任大學或研究所內的科學研究。甚至有人認為,應該取消研究型碩士生的招生和培養。我卻認為,這些年來,大量的碩士畢業生到公司工作,提高了公司的員工素質和研發水平,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功不可沒,中國已經進入碩士畢業生利用自己的知識和能力促進經濟發展的階段。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經歷了上世紀80年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繁榮時期,又經歷了90年代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服裝、紡織、玩具制造等行業,需要具有初中畢業文化層次的大量工人。80年代中期實行的9年義務制教育,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提供了大量優秀的產業工人,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
而技術密集型產業,擁有大量高、尖、新的技術設備,需要企業員工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只有具有大學專科學歷水平的人才有可能勝任這些工作。現在很多大學取消了專科學生的培養,非常不利于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也許有人會問,大學擴大招生規模,培養更多的本科畢業生不是更好嗎?于是乎各個大學瘋狂擴招,大學生在校人數突破一萬、兩萬,甚至更高。高中畢業生都可以上一本、二本,即便分數很低,也可以上三本。大學的擴招造成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難。
其實,大學本科教育是一個沒有明確職業取向的教育模式,我們強調所謂的“素質教育”,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不知道本科生畢業以后可以干什么。
大部分在校的本科生們也不知道畢業后可能會找到何種工作,于是出現了大學生的兩極分化。一部分自律性強、熱愛學習的學生努力學習,準備考研究生,考GRE,考托福,考雅思,還有學生考駕照。另一部分學生沒有學習動力,曠課,躲在宿舍睡懶覺,玩游戲,想方設法揮霍人生最寶貴的一段時光。
為了提高經濟的發展,企業必須重視研發和創新在提高企業效益方面的作用,加大研發的力度和投入,積極建立高素質、規模化的研發隊伍。碩士畢業生完成了大學中最高端的課程學習,在導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或參與了一些科研工作,具備了初步的研究能力。
碩士畢業生進入企業的研發團隊以后,可以較快地融入團隊中去,逐步在企業研發工作中擔任更重要的角色。為此,中國的大學應該加強碩士生教育,為國家培養更多優秀的碩士畢業生。
(原載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