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漢
摘 要:在物理教育界,人們越來越重視物理知識的實用性,在實施物理教學時應注重“生活化”。利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物品代替實驗器材做學生物理分組實驗和物理課外小實驗,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觀察和剖析身邊物品,充分利用生活物品“變廢為寶”進行物理小制作,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是物理教師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生活物品;實驗;學生興趣
讓學生在活動中,在操作實驗或深入實際生活的過程中學習,對于要用專用的儀器才能完成的實驗,若能用學生身邊物品代替器材做物理實驗,會使學生更加有信心,物理實驗更有可操作性,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下面將從四個方面淺談用生活物品做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一、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物品做演示實驗,激發學習物理的
興趣
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創設教學情景,在“聲音的特性”教學時,我課前安排幾位學生自制了簡易笛子、簡易二胡,課前我用自制的葫蘆絲吹了一首《月光下的鳳尾竹》以此引入教學。講授“液體的壓強”時,用礦泉水瓶子自制好與液體壓強相關的教具(如表明液體對容器底有壓強,表明液體壓強與深度的關系等),課前展示一下生活中的瓶瓶罐罐,設置生活物理情景,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用生活物品做課本中的演示實驗,設計一些對比性的實驗作為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正確的物理概念,增加學生學習物理興趣,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用筷子插入裝有水的透明杯中,發現在水面處“筷子折斷”了;用嘴咬住筆,筆放在桌面上,用手敲擊桌面,現放開筆,再敲擊桌面,發現聲音不用。講授“液化”時,在煮沸水的壺口用干燥的玻璃片擋住,發現有水珠液化。這些用學生身邊的物品代替實驗器材,幫助學生形成物理概念,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用生活物品代替實驗器材,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學生體會到自己邊學邊操作、理論聯系實際是物理學獨特的學科特點。我們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充分運用分組實驗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可是,學校器材不足是現實問題。動動腦,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常見生活物品代替實驗器材,解決器材不足的難題,從而使學生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當然要根據課本中科學的物理原理進行改裝分組實驗。如探研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時,可用鞋子代替木塊,用石子代替砝碼,彈簧秤可用自制的彈簧秤,實驗效果明顯,同時激發了學習的興趣。
三、用生活物品做物理課外小實驗,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充分發揮小實驗在物理學科教學中的調節作用,使學生把知識學得更靈活,從而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如自制燒開水用的小紙鍋,用蠟燭做“紙鍋燒水”的小實驗。用廢舊的礦泉水瓶做浮力、壓強等小實驗。結合信息技術,自制好CAI課件,利用鐘表、刻度尺、體重計進行估算學生自己上樓層的功率等課外小實驗。僅僅用一個氣球就可以進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實驗,很多物理現象都可以用學生身邊的生活物品進行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學生課外做的小實驗過程中,讓他們拍一些相片,從全班學生的相片中精選一些出來,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制成影片VCD,讓同學們分享實驗的樂趣。講授完“電磁波傳遞信息”后,課外可以組織學生安裝一下“戶戶通”,讓學生動手接收無線電視節目,把所學知識聯系到生活中去,體驗了物理知識應用的樂趣,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四、觀察和剖析身邊物品,充分用生活物品“變廢為寶”進行物理小制作,使學生聯系實際,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操作就是要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操作是檢驗能力的關鍵。學了光的直線傳播后,充分用生活物品“變廢為寶”進行物理小制作。如在一個空罐的底部中央打一個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將小孔對著燭焰,我們可以看到燭焰在薄膜上呈現像了,如課外課本中的“小小音樂會”,試著在課外制作一件小樂器,在班里舉行小型音樂會,結合信息技術用自己制作的樂器進行演奏,師生評比誰的樂器有新意,誰演奏得好,并說明制作原理。如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做一個活塞。用水蘸濕棉花后插入兩端開口的竹管中。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發出悅耳的哨音。上下拉“活塞”音調就會改變,從而可以吹出樂曲。再如讓學生課后自制簡易驗電器、觀察家中電熱水壺的結構后并自己提出問題等課外實驗,大大提高學生對學習物理的興趣。
為了便于學生對物理知識海洋的探索,物理課本中設計了實驗、演示、想想做做、想想議議、科學世界、STS、擴展性實驗、動手動腦學物理和學到了什么等欄目。我們都可以通過觀察和剖析身邊物品,充分用生活物品“變廢為寶”進行物理探索,使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通過結合信息技術用生活物品做物理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