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康
1938年4月9日,我出生于秦皇島。小的時候,媽媽帶我們到海邊玩,哥姐們在前面接應我,我每走一步,哥哥就退一步;摔倒了,媽媽鼓勵我自己爬起來,并要我繼續前進。最后,我終于走到哥哥姐姐們所在的地方,加入他們,在淺水灘中快樂地嬉戲。媽媽一直教導我們“快樂就是要靠自己拼搏來攫取”,有意鍛煉我們搏擊風浪,日后成為有膽識、勇拼搏的人。
1942年,父親堅決不為日寇做事,舉家遷回天津。父親在家親自教育我們,他最常對我們說的話就是:“學好科技,報效國家。”我們兄弟姐妹都牢記父親的話,以父輩為榜樣,“學好科技,報效國家”也成為我一生的執著。
1949年,我考入了父親就讀的學校——天津南開中學。高中畢業,我順利考入天津大學,選擇了父親所學的化工專業,踏著父親的足跡,完成自己的志向——科技強國。
1965年,我研究生畢業,積極響應號召,作為全國首批支援西部的研究生,到貴州省貴陽工學院化工系任教。“文化大革命”期間,我申請到貴州省清鎮化工廠去接受工農兵再教育。
廠里的技術師傅們請我利用工余時間為他們講授理論知識,如化工原理、數學等,要我培養工人大學生。第一期學員招了16個人,大部分都是六級工、七級工,聽說可以上課,他們中很多人都激動得流下眼淚。上課都是在工余時間及周日,這些四五十歲的工人們沒有一個缺課,聽得特別認真,并詳細記錄、認真完成作業。這使我深深感受到做教師的快樂。
我在西南邊陲一干就是七年。
在化工廠工作期間,我和工廠技工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向技工學習實踐經驗,如管道及閥門的安裝、儀表的正確安裝的位置與維修等。這一段經歷這讓我真正認識到產業化工程不是設計師一個人的事,是各階層工程技術人員團結起來才能完成好的工作。設計圖紙上的每一條線,都與工人的作業息息相關,我真正領會了“設計紙上的一條線,工人血汗千千萬”的意義。所以后來的教學中,我特別注意“產學研的結合”,從一年級起就給學生講“化工設計概論”,我要教給他們的是作為化學工程師的責任,判斷工程價值的理念與工程師的道德法規。因為對于工科院校的學生來說,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實現科研成果產業化,才能創造出真正的價值。
1980年,我回到母校,回到闊別已久的化工系,成為張遠謀教授團隊中科研與教學的學術骨干。張遠謀教授引導我踏上“工業結晶之路”的第一步,從此使我的命運和國家重大攻關項目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回顧張遠謀教授的言教與身教,我感懷很深,張遠謀教授的兄弟姐妹都在美國,唯獨他取得美國依阿華大學化工系研究生學位后,只身回到祖國,把全部知識獻給祖國,傳授給學生。
我是工科高校的老師,培養出創新型人才是我的責任。科研與教學工作對我而言是一種快樂,是精神的寄托,而且樂此不疲。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從未影響過我及團隊老師們給本科生、研究生講課。我們始終沒有忘記培養國家科技發展的創新人才與后繼力量,是我們教師肩負的莊嚴使命與職責。我現在仍然為本科生、研究生授課。科研繁忙,我就把課程選在周六、周日,每學期授課30學時以上。
我負責的“七五”至“十二五”這些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也是我們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最好的基地與支撐。學生想報我的研究生,我會坦白告訴他們:“你申請進入結晶中心做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上必須做到爭分奪秒、開拓創新;每個實驗成果只有重復二十次以上,嚴謹求實,才算成功;還要做好沒有寒暑假以及其他節假日的準備。”事實證明,當研究生們知道從事的研究工作是責任重大的國家項目時,都格外辛勤與奮發。
為了使科研成果成功實現產業轉化,我和我們團隊必須深入生產第一線,克服各種困難實現產業化一次開車成功。30多年來,我們的足跡遍布全國不同省市的百余個工廠,有時每天在車間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必須緊盯著生產線上儀表的數據與記錄,經常幾小時顧不上喝一口水,餓極了就吃點方便面,精神極度緊張,直到產業化成功。1997年的冬天,在為哈爾濱制藥廠進行技術調試時,該廠設備老化造成開車困難。為了解決技術難題,我們在那里待了20多天,每天在車間觀察設備需站立10小時以上,每觀察一次,從小觀察鏡中一看就是一小時,有時還要在露天的棚下作業,冒著北國凜冽的寒冬朔風,不能離開崗位監察儀表,最終實現了開車一次成功。
在“八五攻關”項目研發完成實現產業化的后期,我的甲狀腺疾病一度復發,病情不斷加重,引發心臟房顫,需要做手術。為了保證項目產業化工作按時間表如期進行,我把手術時間一拖再拖,直到工廠按照我們的設計圖紙,進行土建工程和設備安裝期間,才到醫院做手術。但是術后恢復期間,企業完成安裝,需要進行設備與儀表的檢查調試,我作為項目負責人,必須帶領團隊下廠檢查。我們先后七次趕到現場,認真仔細觀查,發現問題,要求廠方逐一解決問題后才同意試車,最終實現了開車一次性成功。
如今,我先后培養出百余名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早年的一些研究生現在已成為國內外的大學教授、研究員或科技部門企業的高級工程師等領軍人才。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這是最讓我感到自豪與驕傲的事情,也讓我覺得無愧于“人民教師”這個光榮稱號。
化工學科有很多優勢,可是我們有一個遺憾,就是缺少一個諾貝爾獎。現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繼續完成我的父親、領導我從事01號國家“六五”攻關項目張遠謀教授的遺愿, 遵照先輩、教授們榜樣,支持年輕人,甘為人梯,為年輕的團隊骨干創造更好的科技研究條件,支持他們成為創新型的領軍人才,早日實現“諾貝爾”理想,為國爭光;為早日實現《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2006-2020年)》和“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目標 ,奠定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基地。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