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敬慈
繼介紹了香港教育的均衡教育后,本文主要介紹并討論香港教育中的最重要一環,即價值觀教育。以前,香港教育對此重視得不多,現在隨著教育的現代化與國際化,價值觀教育己被公認為是教育的一個核心部分,尤為重要。
德育、公民教育、國民教育、
價值觀教育的演變
作為一個植根中華文化的地方,香港一直以來的教育都包含德育。在學校教育中,德育常常是五育(德、智、體、群、美)之首。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無論中學、小學或幼兒園,都會提供德育的培養,如班主任會在班主任課教導學生要有禮貌,做個有品德的好人等。語文教師也會就有關課文討論及教導德行,并讓學生寫作相關文章。學校的成績表,會特別列出每個學生的“操行”等級。在家庭中,父母也非常著重家教,在五六十年代,他們會從小教導孩子要有禮貌、謙卑、禮讓、誠實、助人、友愛等的素質,并以身作則,進行身教。
20世紀80年代,香港政府著重德育。1981年,教育署特別編制了德育指引,為學校提供建議,在校內有系統地進行德育。90年代,隨著香港教育的發展,德育被擴展為“德育與公民教育”,包含品德及倫理教育、《基本法》教育、人權教育、禁毒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等跨學科價值教育范疇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在2000年香港進行了大規模的教育改革后,它的重點從科目學習轉移到兩大方面的成果:一是九種共通技巧;二是態度與價值觀。這是價值觀教育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新課程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共通技巧、態度與價值觀,這比獨立各科的知識更重要。
隨后,自2001年起,“德育及公民教育”便被教育局列為課程改革的四個關鍵項目之一。2002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指引——各盡所能,發揮所長(小一至中三)》建議學校應首要培育學生的五種價值觀和態度,即堅毅、尊重他人、責任感、國民身份認同和承擔精神。其后,2008年推出《新修訂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建議學校再加上誠信和關愛,成為七種首要培育的價值觀和態度。
從那時開始到現在,大部分香港學校會規劃固定的課時,設計校本課程,或運用多元化學習模式,系統地推行德育及公民教育,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到2010年代,一些香港學校,特別是直資學校,開始引進國際文憑課程(IBDP),帶動課程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因為這些課程極重視學生價值觀的培養,特別是世界性價值觀,如世界公民(Global Citizens)、國際心(International-mindedness)、世界和平(World Peace)、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等。所以,香港越來越重視對學生價值觀的培育。
價值觀的性質及重要性
從早期的德育、公民教育、國民教育到現代的價值觀教育,重點都是放在布魯姆教育目標三大分類之一的“態度”范疇的培養。筆者曾在早期有關教育目標的文章引用過布魯姆的教育目標模式,指出三大范疇的教育目標:(1)思維(Cognitive,知識與不同層次的思考);(2)態度 (Affective);(3)技巧(Psychomotor,與肌肉有關的動作)。價值觀屬于“態度”這個范疇,是這個范疇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
“態度”范疇包括一切思考以外和情感、情緒、理想有關的方面,最基本的便是價值觀,然后是不同層次的態度。價值觀是每個人對什么是重要、正確、美好等的“信念”,如尊重、盡責、關愛、有禮、寬恕、贊美、誠實、自律、正義、和平等,道出我們每個人為人處世的“基本判斷原則”。
每人的價值觀重點也因應其背景,如家庭價值觀、教育、朋友、社會/國家/世界風氣、人生目標、理想等影響,各有不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價值觀,如尊重/歧視、誠實/欺騙、盡責/茍且、關懷/自我、助人/自私、貢獻/斤斤計較等。
價值觀是態度、行為之本。每個人所持的價值觀是他們重要的素質,因為這些基本信念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態度與行為。即價值觀→態度→行為。例如,遲到這個行為,源于一個人“不重視”那個約會的“態度”,而“不重視”的態度,源于他“不尊重”的價值觀。如果他尊重一個人,便會重視彼此的約會,會早點出門,盡量守時,就算遲到了,也一定會真心地說一句“對不起”。又如,一個“自私”的人,便凡事都只想對自己有什么好處,持對其他人漠不關心的態度,做事時忽略考慮對其他人的影響,只顧爭取自已的利益,最后甚至可能會做出一些損人利己的行為。
不同價值觀的人,有不同的態度和行為。試想以下兩個具有截然不同價值觀的人,是兩個怎樣的人?
甲:尊重、誠實、盡責、關懷、助人、貢獻。
乙:歧視、欺騙、茍且、自我、自私、斤斤計較。
從他們的價值觀中,我們可以想象到他們是會做出怎樣行為的人,會不會被人接納,會不會對社會做出貢獻,會不會被選為領導,是不是我們希望培養出來的人?
甲肯定是一個容易受他人接納與歡迎,也喜歡與他一起的人,具備一些可以培養成為有貢獻的人或領導的素質,是我們教育工作希望培養出來的人;相反地,乙是一個不容易被接納和受歡迎的人,不一定會做出貢獻,也沒有做個好領導的理念基礎。甲、乙的重要分別,主要是他們是否持有正面、正確的價值觀。
由此可見,每個人的價值觀,特別是持有正面與正確的價值觀,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會直接影響個人的態度與行為,就像駕駛的方向盤,決定人生的方向。這比我們聰明與否更重要,主要是因為一個人如果只是聰明而沒有培養、發展正確及正面的價值觀,可能會對周邊的人、家庭、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造成負面的影響或破壞。
價值觀要從很小的時候便會慢慢形成,所以要想培養出好孩子,一定要從小教育他們持有正面、正確的價值觀。一個每個人都持正面、正確價值觀的社會,會是一個多么美好的社會。國家如此,世界也是如此。
香港學校多方位地推動價值觀教育
香港學校會透過課程內的不同科目推動價值觀教育。2000年課程改革之后,新課程非常重視各科一起基于本身的學科基礎,培養新一代學生的思考及價值觀。例如,中國語文科、常識科、通識科、體育科,會著重教導學生養成中國文化、家庭、社會、國家、世界、社交、運動等的基礎價值觀。其他各科也會教導學生養成相關價值觀,以助其全面發展。例如,英文科可引導一些與西方文化有關的價值觀,如尊重文化間的差異;生物科可引導學生對生命尊重、環保重要性的關注;商業科可引導雙贏理念等。
在課程改革中,價值觀教育也特別成為新課程的四大關鍵項目之一。為此,所有香港學校在學科以外引入一些相關的校本計劃,透過學科以外的課程以加強價值觀教育,如成長課、生活教育、環保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服務行動計劃等。
在課程以外,香港學校的課外活動中也有參加成為制服團隊成員的機會,透過課程以外的制服團隊課來做活動,讓學生在定期參與活動時,得到正面、正確價值觀的培養。例如,童子軍/女童軍:透過日行一善,培養學生助人的價值觀;圣約翰救傷隊:透過急救工作,培養學生關愛的價值觀;紅十字會:透過醫療輔助工作,培養學生服務的價值觀……
此外,香港學校還會透過課程以外的自愿參與獎勵計劃進行價值觀教育。不少香港學生在學校會參加“香港青年獎勵計劃”(以前稱為愛丁堡獎勵計劃)的個人發展計劃。這個計劃鼓勵學生善用余暇時間,通過在服務、技能、野外鍛煉、康樂體育、團體生活等方面的活動發奮自勵,挑戰自己,服務別人,以一個國際性的嘉許制度(金、銀、銅章),培養學生勇于挑戰、堅毅的價值觀。
香港的許多學校也很重視價值觀的培養,重視建立良好的校風與文化,上上下下以身作則。透過學校的每個環節,從每天校長、教師歡迎學生進入校門開始、到早會、上課、一切活動及人與人的交往中,校園充滿著互相尊重、關愛、誠實、公平、正直、鼓勵、包容、欣賞等的氛圍,把學生沉浸在一個良好的價值觀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各種良好的價值觀。
再加上香港的許多學校是宗教團體,如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興辦與管理的。這些學校特別重視培養其宗教所重視的良好價值觀,會通過宗教的學習與活動,加強價值觀教育,特別是在愛、良善、無私、互助、服務和奉獻等價值觀的培養方面。
以上不同的課程內外安排,為香港學生在學階段提供了全面的價值觀教育。
(作者系北京市海嘉國際雙語學校總校長)
責任編輯:孫建輝
sunjh@zgjszz.cn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