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偉
在亞洲和南極洲之間,在位于赤道南北的浩瀚海域中,有著地球上最小的一塊大陸:大洋洲。很多人喜歡把這塊大陸叫做“澳洲”(也許因為這個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是澳大利亞。但實際上,大洋洲擁有澳大利亞在內的14個國家和地區)。
大約5千萬年前,這塊大陸還和南極洲、南美洲等連在一起,構成了生機盎然的岡瓦納大陸。后來,岡瓦納大陸分裂,大洋洲帶著“自己家”的生物向北漂移……自那時起,這塊陸地已經與世隔絕了數千萬年,很多同類動物在其他地方已經消失滅絕,卻在這里繁衍不息,家丁興旺,“肚兜家族”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所謂的“肚兜家族”,也就是“有袋目動物”,大約有240種成員。它們中的雌性雖然人手一個“肚兜”,但“肚兜”大小、形狀各有不同,外觀、用途也大不一樣哦。
大赤袋鼠:肚兜,是表達母愛的重要“道具”
表達母愛的方式有千千萬萬,大赤袋鼠老媽或者準老媽的選擇是:時常打掃“肚兜”。
這個“肚兜”就長在雌性大赤袋鼠的肚子上,袋口朝上,且“肚兜口”像有橡皮筋一樣,緊緊縮著,看起來有點像大赤袋鼠的“肚臍眼”,小小的,這是為了盡量避免臟土、草葉之類的垃圾落進去。等到準備做媽媽的時候,大赤袋鼠會來一場徹底的大清理:用前肢拉開“肚兜”,伸出長長的舌頭,仔仔細細地舔舐一番,爭取把每個角落都打掃得干干凈凈!
而等到小家伙——真正的小家伙哦,只有一粒花生米那么大,身上沒有毛,眼睛看不見東西——出生之后,又成功爬到了“肚兜”里,大赤袋鼠老媽就開始了全天候24小時“肚兜帶娃”時光。
剛開始的幾個月,寶貝吃喝拉撒睡都是在“肚兜”里。沒錯,雖然小家伙喝的是乳汁,但也會有排泄物。此時,大赤袋鼠老媽就要發揮無私的“母愛精神”啦!一有時間,它便拉開“肚兜”,伸出舌頭,舔寶貝,舔“肚兜”,舔寶貝的排泄物,然后再把這些排泄物一一吃掉。呃,好惡心,但大赤袋鼠可不在乎,對它來說,寶貝的排泄物也是一種營養補充呢。再后來,寶貝長大了,大赤袋鼠也不會關閉“肚兜”,孩子自由自在地在偏遠小鎮上,在漫長公路上,在每一個適合出游的日子里,像彈簧一樣跳來跳去,尋找美味的草和其他植被,以及……打架斗毆……遇到危險或勞累時,則馬上跳回老媽的“肚兜”里……
Joey是一只楚楚可憐的小袋鼠,Peggy是憨頭憨腦的袋熊寶寶。它們的媽媽都在事故中喪生,這對寶寶湊在一起,彼此用心跳和體溫相互安慰。對于兩個失去母愛的孩子來說,朋友是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了。
兔耳袋貍:“大耳朵”的“肚兜”口朝后
兔耳袋貍家族,活躍在澳洲西部的荒漠地帶。名字里的“袋”字,充分說明了它們也屬于有袋類動物。不過它們屬于“袋貍目”,跟“袋鼠目”的袋鼠、考拉只能算遠房親戚。
這也是一種極有趣的家伙!它們個子小小,腦袋像老鼠,卻有著一雙長長的“兔子”一樣的耳朵,不僅能耳聽八方,還可幫助散熱,十分實用。
但是如果你想親眼目睹這種動物,卻不太容易。不僅僅因為它們現在數目極少,而且由于當地長年干旱少雨,食物稀少,日間酷熱,還常有野火燎原,所以,兔耳袋貍們總是等到稍微涼爽點的夜晚才會出來進餐,尋找各種美味,比如草籽、真菌、昆蟲、蚯蚓、蜘蛛,甚至比自己小的其他有袋類動物等等。
至于白天,它們則躲在兩三米深的地洞里。每一只兔耳袋貍都擁有幾個甚至十幾個地洞,它們常常在地洞之間來回穿梭,尋找零食以及自保,因為可怕的野貓是它們最大的敵人!而那呈螺旋狀(令敵人難以進入)的地洞大多是它們親自設計和挖掘的——兔耳袋貍們個個都是優秀的挖掘能手,有著發達的前肢和爪子,挖起地洞來飛快,即使是帶孩子的時候也不例外。為了不影響挖掘工作,雌兔耳袋貍的“肚兜”袋口總是朝后開著,如此一來,兔耳袋貍媽媽在專心致志地挖洞時,也不用擔心肚兜里的孩子“吃土”啦。
袋熊:萌家伙,拉的便便都是方的
袋熊既是澳洲也是有袋目最有趣的“萌物”之一。
生活在澳洲南部塔斯馬尼亞島森林里的它們永遠都是胖乎乎、毛絨絨的,手短腳短,有點像長著短毛的小熊,卻長著嚙齒動物一樣、不斷增長的門牙。
同兔耳袋貍一樣,袋熊中的雌性也有一個開口朝后的“肚兜”——這完全也是為它們的挖土愛好而“設計”的:它們喜歡用強壯的前爪挖寬寬的地道和內洞。但和兔耳袋貍比起來,它們的速度實在有待提高,常常忙乎了一天在土里也挖不了一米!
袋熊真是慢家伙,總是慢慢地走、慢慢地挖、慢慢地消化(它們吃一頓最多可以保持14天,值得注意的是,它們吃的還是素餐:草、樹根以及樹皮)。要是遇到危險,它們也會逃跑,時速能達到每小時40千米。雖然比人快,但是持久度就不行啦——只能跑90秒……
袋熊還有個超級厲害的本領:能拉出有棱有角的便便,且干而不臭!袋熊常常用它來標識地盤。人們最好奇的是袋熊究竟是怎么拉出來的。曾經有人提了這樣一個假說:袋熊總愛吃粗纖維的草,但不愛喝水,這些食物待在腸子里,隨著水分被吸收、減少,漸漸斷成了一截一截的,開始是圓柱形,直徑與長度相仿。但是在大腸的膨大區,這些斷了的便便互相摩擦、擠壓,最終變成了方形。因為這些便便的水分被吸收之后,變得特別結實,所以最后拉出的時候,即使圓圓的肛門也改變不了它們方形的形狀了。
更多的“肚兜”們
袋狼:有袋目動物有不少是靠吃植物為生的,袋狼是個例外。這種短毛、長尾巴、像一只大狗的家伙,背上有十幾條老虎一樣的斑紋,所以又叫“塔斯馬尼亞虎”。它喜歡捕食袋鼠或其他有袋動物、小型嚙齒類動物以及鳥類,因為人類的獵殺而最終滅亡。
袋鼴鼠:生活在灌叢荒漠地帶和沙質洼地的袋鼴鼠太獨特了,喜歡在地下游走,但不會留下永久性洞穴,愛好就是吃各種甲蟲的幼蟲和卵。
袋獾:身長不足一米,有點像縮小了的熊,但面目猙獰,叫聲凄厲,且有著一副慢慢長大的牙齒,所以有人叫它“惡魔”。和袋鼠不同,它的孩子到了能離開媽媽“肚兜”的時候便不會再回去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