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林艷++++陳奕強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問題在于——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開創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大學生黨員作為青年群體的先進分子,是黨的生力軍,也是黨員隊伍中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當前大學生黨員主要是以“90”后為主體。“90”后大多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網絡信息化成長起來,需要了解他們的個性特征、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特別是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時期,關注大學生,尤其關注大學生黨員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新命題。
一、目前贛南地區高校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現狀分析
目前,贛南地區共有江西理工大學、贛南師范大學和贛南醫學院等7所高校,在校生近9萬5千余人,據統計,其中大學生黨員有1萬~2萬人,這些學生黨員基本都是出生在“90”后。
在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90后”的一代,或多或少都具有市場經濟和互聯網時代所賦予的明顯的進步性。他們思維活躍、渴望知識、大膽創新、銳意進取,但部分“90后”大學生的社會價值觀功利化、政治意識直觀化、社會責任感和集體意識淡薄,人生信念也逐漸以市場價值為導向,信仰危機頻出的事例,也是屢見不鮮。再加之,他們年紀輕,社會經驗少,思想和性格也處于不成熟、不穩定的階段,預防和平演變能力較差,導致出現理想迷茫,信念動搖,黨性意識產生疑惑。新時代背景下成長的“90后”大學生的特質對高校黨性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必須充分把握“90后”大學生的思想動向。蘇區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和中國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星火燎原,信念堅定;反對‘本本,開拓進取;執政為民,爭創第一;艱苦奮斗,廉潔奉公;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為主要思想內涵的蘇區精神是贛南紅色文化的核心與靈魂。
因此,在新時期下,應創新教育模式,在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中始終貫穿蘇區紅色文化教育,加強對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與時俱進,因勢利導,緊跟時代腳步,進一步加強黨性修養和鍛煉,能夠促使高校大學生黨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把大學生黨性教育的基礎工作做扎實,推進大學生黨員的全面發展。
二、 贛南地區高校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入黨動機不純,黨性教育力度薄弱。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追求物質生活享受成為人們的主要動力。多數學生黨員信仰共產主義,但也有少部分學生黨員入黨動機不純,目標過于功利化,入黨主要是出于找工作、提干、保送等實用目的。這種認知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當代大學生以“個人”為中心,以實用主義為準則,進行自我價值取向設計。雖然大學生的這種價值取向不能代表所有學生黨員的價值取向,但在實際生活中,這種“實用主義”、“利己主義”思想仍熱普遍存在。
2.黨員缺乏模范帶頭意識。大學生黨員應該積極進取、刻苦努力、勇于奉獻、做好表率。但是,在大學校園中學生黨員爭先創優的模范事跡卻并不普遍。許多大學生在入黨前會積極努力要求進取,但往往卻忽略了入黨后思想上的繼續深造,黨員的責任感、神圣感和光榮感逐漸減弱,黨性意識日趨淡化。
3.黨性教育內容及形式單一,專業結合度不強。目前,高校對大學生黨員的黨性教育在內容及形式上較為單一,效果不佳。通過對大學生黨員發放調查問卷統計分析,主要體現在:學習缺乏系統規劃,僅停留在完成工作任務或要求上,有46%的學生黨員認為學習內容較為單一,以及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黨員大學的黨性教育形式一般,主要是以黨的方針政策或重要會議精神等為主要內容;黨性教育與大學生的成長教育和專業教育結合度不高,教育內容流于形式,針對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開展的教育內容較少,從調查問卷可以看出,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黨員認為黨性教育與專業教育結合度一般;黨性教育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作為大學生黨員缺少黨性教育的實踐平臺,因此,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難于體現,黨性修養也難于提高。
三、 基于紅色文化的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創新模式的建構
1.基于紅色文化的黨性教育制度化。黨性教育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內涵,它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隨著黨的任務的調整而調整。高校的黨性教育應成為一種常態,既易于操作,又便于管理,不因外部環境的改變而在工作環節上有所缺失。不妨回歸傳統,通過學生黨員自己親自做櫥窗、墻報或手抄報等形式,讓理論學習始終貫穿于其生活中。首先,要求學生黨員從日常行為規范做起,潛移默化地將理論學習貫穿于黨員黨性教育的始終,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辯證法分析現實問題。其次要重視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使黨性教育的內容更富有中國特色和民族傳統,要提高同學們的綜合素養,自覺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還要有選擇地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使黨性的理論內涵具有時代性。
2.基于紅色文化的黨性教育方式人性化。人性化教育,是以人性的發展與人才的培養為遠大目標的真正素質教育。傳統的黨性教育一般都是通過集中化、課堂式、灌輸式的教育為主。新時期大學生的自身特性,要求教育要“以人為本”,也就是以人性的發展和塑造為本,以提高人的生命意義、學習能力和生活質量為本。傳統的黨性教育往往忽視教育的效果,一味地“高、大、全”說教和理論灌輸,使黨性教育逐漸“空殼化”。因此,秉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利用贛南蘇區紅色文件的資源,針對不同大學生黨員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因地制宜地進行黨性教育,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紅色資源,讓大學生黨員去擔任義務講解員,通過對紅色資源的知識梳理,去宣傳黨的知識,鍛煉自身素養,提高自身黨性,讓大學生黨員繼承和發揚蘇區精神,讓紅色文化在新時代的大學生黨員的腦海里生根發芽。
3.基于紅色文化的黨性教育的平臺化。習近平總書記曾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互聯網是一個社會信息大平臺,億萬網民在上面獲得信息、交流信息,這會對他們的求知途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會對他們對國家、對社會、對工作、對人生的看法產生重要影響。”目前,網絡已經成為高校師生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當中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黨員進行黨性教育,也將成為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妨將贛南蘇區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和網絡化,把贛南地區的紅色資源做成手機APP,推送給每位大學生黨員;或利用微信平臺,創建紅色資源公眾號,通過“黨員日課,每日推薦”的方式等,讓每位大學生黨員去學習紅色文化和了解紅色文化,加強對黨的認識。
4.基于紅色文化的組織生活形式多樣化。黨的組織生活形式可靈活多樣、生動活潑。除了開展日常的支部活動以外,可發揮教工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通過講座或座談等形式,利用教工黨員的專業優勢和人生經歷,去指導大學黨員的職業規劃和個人發展,激勵大學生黨員不斷努力;再者,可結合贛南蘇區的紅色文化資源,采用講座、實地考察、擔當義務講解員等形式,對大學生黨員進行黨性教育,通過對贛南蘇區紅色文化的了解和參觀,能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了解黨的歷史,學習黨的知識,為將來能更好地繼承黨的事業奠定基礎。通過這些不同平臺的搭建,讓大學生黨員結合自身的專業特長,為大家奉獻自己的力量,真正讓黨員的先進性得到體現。同時,通過在實踐中給學生黨員分派任務、壓擔子,考驗了學生黨員的全局意識和責任感。
四、 結語
黨性教育是保持革命性和先進性的法寶之一,也是黨自身建設的有力武器。大學生作為未來事業的接班人,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直接關系著祖國未來的發展和民族穩定。因此,當代大學生的黨性教育工作是各高校黨組織和全社會應該高度重視的重要問題。在新時期下,將蘇區紅色文化教育貫穿于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始終,改革教育模式,讓大學生黨員的黨性教育融入到學習中,指導今后的做人和學習。要讓大學生黨員熟悉黨的歷史,自覺履行黨的義務,發揮模范先鋒帶頭作用。加強兩學一做的常態化教育,讓學生黨員的黨的宗旨意識潛移默化,入腦入心,自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堅定共產主義信念。除此之外,高校可組織領導,成立相關機構,來推動黨性教育創新模式的不斷發展,常抓不懈,與時俱進,因勢利導,緊跟時代腳步,夯實大學生黨性教育的基礎工作,促進大學生黨員的全面發展。[基金項目: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黨建研究立項項目,項目編號:JXGXDJKT.QN-201553(青年項目:新時期基于紅色文化的當代大學生黨員黨性教育創新模式研究)]
(執筆作者:商林艷 陳奕強 溫子恒 曹希西)
(作者單位:江西理工大學建筑與測繪工程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