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文
【中圖分類號】R38.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02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臨床上對產婦的分娩鎮痛方法呈現出了多樣性。選擇一個鎮痛效果佳、副作用小的分娩鎮痛方式,對于保障產婦及其胎兒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本研究中,通過對羅哌卡因和布比卡因應用在分娩鎮痛的效果進行對比分析,旨在為臨床分娩鎮痛提供更多幫助,現將詳細研究過程和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來我院生產的8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在隨機數字抽樣法下將其分為人數均等的AB兩組。其中,A組的40例產婦中,年齡分布在22-3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6.4歲左右,孕期在37-40周之間,平均孕期為38.7周左右;B組的40例產婦中,年齡分布在21-3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5.8歲左右,孕期在37.4-39.5周之間,平均孕期為38.5周左右。對比兩組產婦的年齡、孕期等其他一般性資料發現,兩組差異對比并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具有對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已經進入生產室的產婦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命體征進行觀察,并為所有人建立有效的靜脈通道。當產婦已經出現了規律性的宮縮且宮口已經開至三厘米時,幫助其采取側臥位。之后再對產婦進行硬膜外穿刺,頭向置管三厘米。對產婦注入3毫升的1%的鹽酸利多卡因后對其身體反應進行觀察,并在大約五分鐘后對其實施分娩鎮痛。其中,對A組產婦實施2ug/ml的芬太尼加0.125%的羅派卡因,對B組產婦實施2ug/ml的芬太尼加0.125%的布比卡因[2]。以上用藥控制在平均每小時六毫升、負荷量在三毫升之內,大約實施20分鐘左右,總量控制在五十毫升內即可。實施分娩鎮痛期間,對所有產婦給予氧氣治療,并實時對其呼吸、血氧飽和度等指標進行監測。
1.3 觀察指標
對所有產婦的鎮痛效果和運動神經阻滯影響情況進行觀察和對比。參照WHO對疼痛的評估標準將產婦的疼痛分為I級、II級、III級、IV級,鎮痛有效率=I級鎮痛率+II級鎮痛率。以運動神經阻滯程度(MBS)來評斷藥物對產婦運動神經阻滯的影響:評分為0分的,即為無運動神經阻滯,評分在1、2分的,即為有輕度的運動神經阻滯,評分為3-5分的,即為有重度的運動神經阻滯。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驗算,計數以百分率來表示,采用來檢驗,若結果顯示為p<0.05,則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產婦的鎮痛效果對比
A組產婦的I級、II級、III級、IV級疼痛人數分別為4、28、6、2,鎮痛有效率為80%;B組產婦的I級、II級、III級、IV級疼痛人數分別為4、27、6、3,鎮痛有效率為77.5%。A組患者的鎮痛有效率雖然高于B組患者的鎮痛有效率,但差異對比并不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具體數據如表一所示:
2.2 兩組產婦的運動神經阻滯程度對比
兩組產婦在鎮痛期間均沒有出現嚴重的運動神經阻滯狀況,其中A組產婦的無運動神經阻滯、輕度運動神經阻滯程度分別為38人(95%)、2人(5%),B組產婦的無運動神經阻滯、輕度運動神經阻滯程度分別為22人(55%)、18人(45%)。即A組產婦在用藥過后對運動神經產生阻滯的影響小于B組產婦在用藥過后對運動神經產生阻滯的影響,且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即p<0.05。具體數據如表二所示:
3 討論
產婦在生產過程中的疼痛感,易為其帶來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對于產婦的正常生產會帶來不良影響,同時將有極大的可能會導致產婦在產后發生抑郁[3]。因此,臨床上對產婦實施的分娩鎮痛手段,對于促進產婦的順利生產具有現實性的意義。
布比卡因是臨床上一類比較常用的鎮痛藥物,其對于緩解產婦在分娩時的疼痛具有積極幫助。然而,布比卡因對于產婦的運動神經阻滯影響也是十分大的。與布比卡因相比,羅哌卡因的脂濃性較低,對于產婦帶來的運動神經阻滯影響要小得多[4]。
本研究中,AB兩組產婦在分娩時分別給予羅哌卡因和布比卡因藥物后的鎮痛效果顯著,并沒有什么差異(p>0.05),而A組產婦的運動神經阻滯程度較B組產婦要小得多,且差異對比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羅哌卡因應用于分娩鎮痛中的效果顯著,且對于產婦帶來的運動神經阻滯影響十分得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鐘帝欽.鹽酸羅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腰硬聯合麻醉在婦科手術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療, 2013(35):116.
武慶平,姚尚龍,張小銘,等.低濃度羅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分娩鎮痛的臨床研究[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2,13 ( 4): 198- 199.
楊潔.羅哌卡因與左旋布比卡因用于硬膜外分娩鎮痛的效果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2014,7( 2): 42-43.
武慶平,姚尚龍,張小銘,等.低濃度羅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分娩鎮痛的臨床研究[J]. 中華麻醉學雜志,2012,13( 4): 198-1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