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林
摘 要:該文介紹了淮北市“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的主要成效、存在問題,并提出了發展目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
關鍵詞:淮北市;互聯網+現代農業;成效;問題;措施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7-0132-03
近年來,淮北市為加快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發展“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積極推進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1 主要成效
1.1 “互聯網+糧食生產”模式應用 在濉溪縣五鋪農場、永建家庭農場、柳豐家庭農場、楊柳試驗站建立大田作物“四情”監測點4個,對農作物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開展全時段全天候監測。通過電腦、手機就可直接觀察到作物長勢,并可及時采集到風向、風速、溫度、濕度、降雨量、蒸發量、日照、5cm土層、10cm土層、20cm土層土壤溫度、水分、PH值等農作物生產關鍵參數。為針對性采取技術措施提供了科學依據,在開展“小麥千斤市創建”和“玉米振興計劃”中發揮了作用。
1.2 “互聯網+蔬菜生產”模式應用 在濉溪縣五鋪農場大棚蔬菜生產基地、烈山區瑞隆蔬菜生產合作社、遠創現代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建立3處設施蔬菜物聯網應用示范點。在物聯網平臺的技術支持下,實現智能化管理、遠程化指揮調度,對蔬菜用藥、用水、用肥實行精準控制,減少了浪費,降低了生產成本與勞動強度,創造了蔬菜生長的最佳環境,使設施溫室和大棚的產量和效益平均提高10%以上。
1.3 “互聯網+養殖”模式應用 在濉溪縣五鋪農場5000頭生豬規模養殖場、大自然種豬場、曦強乳業奶牛養殖基地建立了3個養殖業物聯網應用示范點。在生豬養殖應用上,通過對豬舍采集溫度、濕度、有害氣體含量,及時采取通風、加溫、除濕等措施,達到健康養殖,節本、增效、提質的目的。每百頭豬節約電費40~50元/月,全場節約電費1500~2000元/月,因舍內環境優良,成活率提高1~2個百分點,節約藥品2000~4000元/月。豬只酮體達標、肉質鮮嫩,深受上海、南京、無錫等大中城市的歡迎。1kg售價高出0.3元。曦強乳業實施的“奶牛牛群智能監控項目”,有效降低了牛場的運營成本,奶牛養殖效益提高10%以上。
1.4 “互聯網+農產品營銷”模式應用 “特色中國·淮北館”、濉溪淘寶村相繼開設,市農委與郵樂農品建立了合作關系,淮北市庫庫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設計打造的“生活直通車”平臺,構建了市民(消費者)+生活服務平臺+商家運營模式,通過線上帶動線下,開創了富有特色的農產品營銷模式。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525個,其中納入市農委日常監測50家。2016年全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6.5億元。
2 存在問題
2.1 信息資源“碎片化” 信息資源缺少統一資源表達與操作標準,信息異質、異構、分散、重復,形成一個個“信息孤島”,很難發揮農業信息資源的集成效用。這些數據與知識既無法相互兼容,也無法實現與國際大量開放的農業數據庫、農業本體庫、農業知識庫共享以及大量智能服務系統的互操作。
2.2 精播精施與精準控制“專業化”和“個性化”技術缺失 由于大規模、低成本、實時獲取土壤肥力信息較為困難,導致施肥配方難以精準,也難以規模化推廣;由于病、蟲、草、害形態與背景復雜,技術咨詢力量不足,導致施藥配方難有針對性。受成本與技術瓶頸的限制,濫施肥與濫施藥難以避免,這也是困擾政府徹底解決土壤污染和水污染,難以從源頭保障食品安全的根本因素。
2.3 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的局限性 目前農業物聯網技術應用更多體現在環境信息感知、數據傳輸和監測環節,終端的智能控制應用環節較少。感知數據沒有得到充分挖掘利用,缺乏農業智能決策模型和應用控制閾值模型,導致目前主要還是時序控制、單一指標控制,難于實現按需控制和多指標控制。有感知無決策、有決策無控制的單環節應用比較普遍,尚未形成“感知—決策—控制”的應用“閉環”,從而大大降低了農業物聯網對改造傳統農業的作用。
2.4 農產品電子商務支撐體系較弱 全市農產品電商企業數量少、交易規模小、農產品品牌不響、競爭力不強,整體應用水平低下。盡管出現了生活直通車等本地區域性農產品電商平臺,由于缺乏從事農產品、特別是本地生鮮農產品電子商務經驗和專業的運營人才、團隊,這些電商平臺發展緩慢,平臺的功能主要局限于企業形象宣傳、信息查詢與發布等,農產品網絡交易量很少。發展農產品電商所需的支撐體系與網絡設施建設滯后。
3 主要目標
建立全市智慧農業管理云平臺,含4個子系統,即農業管理與決策系統、農機管理與調度指揮系統、動物疫情監測系統、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統等4個智慧農業指揮系統,推動建設糧食、設施蔬菜、水果、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等6類農業物聯網示范點,全市布局100個示范點。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推進農產品進城,在知名電商平臺開設淮北農產品特色館,到2020年全市開設農產品銷售網店1000家,年銷售收入達到10億元。
4 重點工程
4.1 智慧農業決策平臺建設工程
4.1.1 農業管理與決策系統 建立淮北市農業大數據中心,實現系統互聯互通、資源共建共享、業務協作協同。重點推進主要農產品、動植物疫病蟲害防控、重要農業生產資料、農業資源環境、農村經營管理、農業科技推廣培訓、現代農作物種業、農機應用管理、漁業漁政管理及農業標準的數據資源整合開發應用,全面提升農業政務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4.1.2 農機管理與調度指揮系統 以大中型拖拉機、專業作業機械和特定配套農具等在內的農業機械為主要對象,依托GSM、4G、數字公共通信網絡、GIS技術,對所有農業機械及機具的作業信息、作業質量、機械工況等相關信息的收集、匯總、分析,建立多功能復式作業、衛星定位自動導航、深松整地、精密播種、實時作業、工況、地塊狀態監控以及機械實時管理調配為核心的農機物聯網管理與調度。endprint
4.1.3 動物疫情監測系統 依托全市畜禽養殖物聯網應用示范點,以地理空間信息為載體,采集畜禽本體信息、環境信息和疫情信息,系統收集、整合、分類、評價,并特征化,分析不同區域監測點、不同時間牲畜疫情變化情況,結合畜牧專家對飼養場內牲畜視頻圖像的在線解讀診斷,對信息進行多角度的分析,預測畜禽疫情可能發生時間、地點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以實時統計報表、圖表的形式將分析統計信息展現給決策分析人員和養殖戶,發布預警預報,從而加快疫情預警的響應進程,以便及時采取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
4.1.4 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統 利用物聯網信息管理技術,使用電子標簽、手持終端和二維碼信息等實現各環節的有機結合,圍繞產、銷一體的生產流通環節,針對各個環節進行監控。通過信息化全面記錄的手段,采集各環節具體的基礎數據內容,通過有效的數據建模思想和工具,借鑒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依托于互聯網絡,實現建設一套符合社會需求、業務需求,并且標準化、自動化、簡單易行的產品追溯系統。
4.2 農業物聯網示范點建設工程
4.2.1 糧食生產物聯網應用示范點 在小麥、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生產基地,建設糧食生產類型物聯網應用示范點,開展“四情”監測預警、農業生產管理等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采用空氣溫濕度、光照、風速、風向、日照時間、降雨量、大氣壓、CO2濃度等傳感器實現大氣環境參數實時精確感知;采用土壤溫濕度、PH值、電導傳感器,實現農田土壤信息實時精確感知;采用視頻圖像采集裝置,對作物生長情況、病蟲害進行監控,實時獲取作物苗情和病蟲情,實現示范點與市級農業決策云平臺之間的全天候無縫對接。
4.2.2 設施蔬菜物聯網應用示范點 在市級以上蔬菜標準園開展物聯網技術應用示范。建設溫室環境的實時監測及報警系統,通過信息采集終端實時采集環境數據,包括土壤溫濕度、營養液組分(N、P、K)、pH值、空氣溫濕度、氣壓、光照強度、植物營養指標,以及植物生理生態指標葉濕、葉溫、水勢、徑流、呼吸等;通過溫室監控視頻,了解農作物生長情況、各園藝設備的運行狀態;根據不同農戶需求設置不同的報警提醒內容,并將報警信息發送到農戶手機或控制端。
4.2.3 水果生產物聯網應用試驗點 市級以上水果標準園設立示范點,采集果園內環境參數信息,主要包括空氣溫濕度、光照、雨量、風速、風向、氣壓。土壤信息,土壤溫濕度、電導。果實及果樹信息,果實大小,莖稈粗細等信息。果樹視頻圖像:直觀反映果樹及果實生長的整體狀態及營養水平,以及病蟲害狀況,為果樹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實現對水肥的精準管理和病蟲害的監測和預警,形成現代化優質水果生產物聯網應用示范基地。
4.2.4 畜牧養殖物聯網應用示范點 在市級以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立示范點,養殖環境與畜禽行為信息采集,通過傳感器、音頻和通信技術,在線采集養殖場的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空氣溫濕度、噪聲等環境信息;運用電子稱采集牲畜體重信息;采用廣角攝像頭分別從側面和正上方采集牲畜圖像數據,結合側面和俯視2幅圖像綜合分析計算牲畜的體高、體長、臀寬等數據;通過視頻采集畜禽的進食、引水、排泄等生長行為信息;通過牲畜計步器,計算牲畜運動量,并由軟件分析判斷牲畜健康狀況,形成相應的預警提醒。信息處理與控制,養殖戶可以通過手機、PDA、計算機等信息終端,實時掌握養殖場環境信息。
4.2.5 水產養殖物聯網應用示范點 圍繞特色水產品基地建設,建立水產物聯網示范點。養殖水環境的在線監測,運用具有自識別功能的監測傳感器,實時監測養殖環境的溫度、光照、余氯、PH值、水位、溶解氧、濁度、鹽度、氨氮含量等信息。水產養殖視頻監測,在養殖區域內設置可移動監控設備,能隨時監控養殖場內投餌機的投喂狀態、增氧機的工作狀態,以及各種漁業機械設備的運轉狀態。智能化控制,通過手機、PDA、計算機等信息終端,實現實時控制換水、增氧、增溫、喂料等設備的運行,實施水產養殖智能化管理,提高生產水平。
4.2.6 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示范點 重點圍繞菜籃子產品建立示范點。基礎信息管理,采集生產基地信息、農戶信息、產品信息、茬口信息、投入品信息、生產過程信息、銷售信息,統一進行溯源碼分配。質量追溯,建立農產品追溯標簽管理系統,對每批次的產品生成追溯碼,對追溯碼進行管理,生成二維碼形式,用戶通過手機掃描二維碼獲取該批次的產品信息,針對每一產品批次生成單獨的追溯身份碼號生成二維碼功能,對二維碼進行打印功能。追溯產品管理,實現對農產品關鍵環節添加獨立追溯標準檢驗數據和規范生產數據。追溯查詢,輸入或掃描二維碼,顯示追溯信息。實現從產前、產中到產后整條生產流程信息的管理。
4.3 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工程
4.3.1 加強農產品網上購銷對接 積極引導本市大中型農產品基地與淘寶、京東等電商巨頭對接,形成以基地直供的農產品電商模式;推動農產品產銷大戶、龍頭企業等入駐京東、天貓、郵樂農品、聚農e購等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促進農產品網上交易;推進“萬村千鄉”農家店、“農超對接”信息化建設;大力開展農產品網絡營銷應用,重點打造一批集商業服務、金融服務、通信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信息化農家店。
4.3.2 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集聚發展 建設2個農產品電子商務產業園(電商創業園、網商孵化園),形成集商品交易、平臺建設、物流配送、融資支持、展覽展示、創業孵化、咨詢互動、人才服務、文化旅游于一體等多功能、多業態融合的農產品電子商務集聚區;在園區建設體驗式營銷中心,打造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展示區、生態文化旅游3D體驗店,實現線上與線下資源共享;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龍頭示范企業、示范基地的培育工作,爭創國家級、省級農產品電子商務示范基地。
4.3.3 推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品牌及標準化體系建設 加強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推進農產品分類定級和配送標準規范體系建設,推進全市不同類別農產品電商品牌、品質與質量標準標準體系建設;包裝與儲運標準體系建設;產品質量溯源標準體系建設;農產品電商網絡經營的準入、監管與退出標準體系建設。
4.3.4 推進現代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體系建設 結合全市農產品特點及電商要求,建設一批現代農產品物流園區,實現運輸、倉貯、配送、貨運代理等一體化運作的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培育本地物流企業做大做強,發展本地冷鏈物流,促進特色農產品冷藏、加工、運輸和配送等物流設施發展。實現農產品物流資源的統一調配,降低農產品物流配送成本。
5 保障措施
5.1 加強組織領導 建立“互聯網+現代農業”工作領導小組,明確工作職責,逐級分解任務,各重點工程牽頭單位要依據建設任務制定重點工程實施計劃和方案,確保按時、高質量、高標準完成各項任務。
5.2 完善政策扶持 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省扶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扶持政策,制定完善市級政策保障體系,引導農業企業突破農業物聯網應用瓶頸。研究出臺扶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在財政、投融資、用地、人才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5.3 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將“互聯網+現代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積極爭取市、縣(區)兩級財政投入。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帶動引導作用,建立健全適應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機制。積極探索適應淮北市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風險投資、融資擔保、責任保險等模式。
5.4 強化人才支撐 完善“互聯網+現代農業”人才培養機制,加快培養急需緊缺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進一步優化創業創新環境,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大力引進國內外“互聯網+現代農業”領軍人才和創業創新團隊。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