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業(yè) 呂金春 張永田 紀冰 馬榮花
【中圖分類號】R71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01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所有患者均來自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就診于我中心,并接受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助孕共計1328例,其中接受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r,IVF)998例,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244例,無精子癥并接受睪丸抽吸取精術(Testicular sperm aspiration,TESA)后行ICSI助孕86例。將上述患者分為IVF組,ICSI組及TESA組。對三組患者的男方及女方平均年齡、不育年限、異常染色體核型比例、在ART過程中的平均胚胎數(shù)、優(yōu)質胚胎數(shù)、取消周期比例、無可移植胚胎比例、妊娠率、胚胎停育比例進行對比及統(tǒng)計學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染色體核型分析 根據(jù)《人類染色體方法學》[1]G顯帶染色體核型分析。
1.2.2 睪丸抽吸取精術 患者取仰臥位,術區(qū)常規(guī)消毒,1%利多卡因精索阻滯麻醉,7號頭皮針頭接30mL注射器刺入睪丸實質,助手持續(xù)負壓抽吸,緩慢退出針頭,睪丸曲細精管將隨針頭帶出,剪下,搗碎,在顯微鏡下尋找精子,如沒有發(fā)現(xiàn)精子,則可行多點穿刺。
1.2.3 優(yōu)質胚胎標準 按胚胎卵裂球細胞數(shù)量均勻程度、胞質清晰度有無顆粒及碎片率將胚胎分為4級[2]。其中Ⅰ級胚胎和Ⅱ級胚胎為優(yōu)質胚胎。
1.2.4 妊娠判斷 移植后第14天行尿尿孕試陽性者即為妊娠,在移植后28天行B超檢查,發(fā)現(xiàn)孕囊者為臨床妊娠。
1.2.5 統(tǒng)計學分析 各組間年齡、不育年限、平均胚胎數(shù)、優(yōu)質胚胎數(shù)均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行t檢驗分析,異常染色體核型比例、取消周期比例、無可移植胚胎比例、妊娠率及胚胎停育比例用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IVF組不有年限為4.51±3.31年,ICSI組不育年限為4.81±3.39年,TESA組不育年限為4.75±2.73年,三組之間統(tǒng)計學無差異。三組間女方平均年齡分別為30±4.24歲,28±1.41歲,23.5±3.54歲,男方平均年齡分別為31.5±2.12歲,31.5±2.12歲,26±7.07歲。其中IVF組的男女雙方的平均年齡最大,TESA組的平均年齡最小,三組間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見表1。
三組間異常染色體核型共計129例,占所有研究對象的9.71%。其中IVF組89例,ICSI組22例,TESA組18例,分別占本組總數(shù)的8.92%,9.02%,20.93%。其中TESA組比例最高,與IVF組及ICSI組比較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見表2。
平均胚胎數(shù)IVF組17.0±11.3個,ICSI組11.5±4.95個,TESA組6.5±0.71個,平均優(yōu)質胚胎數(shù)IVF
11.0±4.24個,ICSI組5.5±3.54個,3.0±1.4個。IVF組平均胚胎數(shù)及平均優(yōu)質胚胎數(shù)均多于其他兩組,相比較統(tǒng)計學差異有顯著性。見表3。
三組中共取消周期69例,均為沒有取到卵子而取消周期,其中IVF組61例,占同組總數(shù)的6.11%,ICSI組4例,占同組總數(shù)的1.64%,TESA組4例,占同組總數(shù)的4.。65%,統(tǒng)計學分析IVF組與ICSI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三組中無可移植胚胎患者共計108例,其中IVF組77例,ICSI組22例,TESA組9例,分別占本組的7.72%,9.02%,10.47%,三組間統(tǒng)計學差異無顯著性。見表4。
在所有研究對象中,接受新鮮胚胎移植者共計772例,其中IVF組555例,ICSI組75例,TESA組49例,妊娠率分別為45.05%(250/555), 44.64%(75/168),51.02(25/49),三組間統(tǒng)計學差異無顯著性。在共計臨床妊娠患者中發(fā)生胚胎停育者工45例,占所有妊娠的12.86%,三組間胚胎停育比例分別為13.20%(33/250),14.67(11/75),2.04%(1/25),三組間統(tǒng)計學差異無顯著性。見表5。
3 討論
本研目的旨在探討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CSI及TESA-ICSI之間的臨床結局的異同。經研究發(fā)現(xiàn),IVF組的男女雙方年齡均大于ICSI組及TESA-ICSI組,而異常染色體核型比例TESA-ICSI組最高,平均胚胎數(shù)及平均優(yōu)質胚胎數(shù)IVF組最多。周期取消比例IVF組亦最高。妊娠率TESA組最高,胚胎停止發(fā)育比例ICSI組最高,但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
在三組中TESA組異常染色體核型比例最高,且與IVF組及ICSI組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差異。所以,本研究結果提示染色體核型異常與無精子癥發(fā)生有相關性。在異常染色體核型中,Y染色體的長度異常時最常見的類型。既Y染色體的長度較22常染色體短,稱為小Y染色體,Y染色體長度較18號染色體長,則稱為大Y 染色體。在小Y染色體中同時伴有AZF缺失的占 %。AZF缺失包括AZFc缺失、AZFb缺失、AZFa缺失及AZFd缺失。不同類型的缺失,表現(xiàn)為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AZFc缺失在臨床中最為常見的AZF缺失類型,占 %。其臨床表現(xiàn)從精液分析結果正常、少精子癥、無精子癥、弱精子癥等多種臨床表型。但無論在臨床中那種表型,在隨著時間推移,其精子含量將會逐步減少。因此,對于AZFc缺失的不育患者,應盡快行輔助生殖技術助孕。AZFa、AZFb、AZFd缺失的患者,往往會表現(xiàn)為無精子癥,而且行睪丸抽吸取精術也無法找到精子。大Y染色體是因為Y染色體長臂異染色質DNA過多重復所致[3],但其臨床效應目前尚無定論,有研究[4]認為大Y染色體與不良妊娠結局相關,但在本研究中三組間胚胎停育的比例無統(tǒng)計學差異。
在ART過程中取消周期最常見的原因為卵巢低反應[5]。另外取消周期的原因有生殖道感染,卵巢囊腫以及個人及家庭原因等。在本研究中周期取消比例最高的為IVF組。分析其原因可能與ICSI組、TESA組樣本量小相關。
對于不育患者治療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其擁有自己血清學子代,在本研究中三組間妊娠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因此,對于不育患者,根據(jù)其精子質量選擇相應的輔助生殖技術助孕是治療男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Wettasinghe TK,Jayasekara RW,Dissanayke WH.Y chromosome microdeletions Are not associated with spontaneous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in a Sinhalese population in Sri Lanka .Hum Reprod,2010,25(12):3152-3156.
Dennis SJ,Thomas MA,Williams DB,et al.Embryo morphology score on day 3 is predictive of implantation and live birth rates.J Assist Reprod Genet,2006,23(4):201-204.
張 明,孟和寶力高,高智文,等.大Y染色體對男性生育的影響.中國優(yōu)生.
與遺傳雜志,2013,21(4):61-68.
5 Patricia B,Maria S,Carole AS,et al Divergent out comes of Intrachromosomal recombination on the human Y chromosome male infertility and recurrent polymorphism .J Med Genent,2000,37:752-758.
鐘依平,齊詮,周燦權,等.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療中取消周期原因分析.2007,28(3S):69-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