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海娟
【中圖分類號】R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02
子宮肌瘤在臨床上又被稱之為子宮纖維瘤或者纖維肌瘤,是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1]。該病常發于30~50歲的女性中,據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妊娠產婦中約有0.3%~0.5%的患者合并有子宮肌瘤[2-3],且臨床上發現,該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4-5]。由于妊娠期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的特殊性,子宮肌瘤會增加產婦胎盤的粘連以及產后的出血量,對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質量均會造成嚴重的影響,所以,對合并有子宮肌瘤的妊娠患者的治療研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和社會意義[6]。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剖宮產率越來越高,在臨床上,對與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主要是手術治療,其中臨床應用最廣的是子宮肌瘤剔除術。選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98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患者,通過對比觀察發現在剖宮產術的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是安全可行的,且同時還可避免患者受再次手術痛苦,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整群選取2015年3月—2016年7月期間我院收治的98例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患者,年齡25~46歲,平均年齡(30.5±2.7)歲,孕周28~40周,平均孕周(36.5± 1.3)周。該次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入排標準如下:入選標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符合子宮肌瘤臨床診斷標準的妊娠患者;經彩超、常規檢查等確診能進行手術;排除標準:麻醉劑過敏者;術前生命體征檢查不合格者;合并有嚴重心血管疾病者;肝腎功能不全或者有嚴重損傷者;合并有精神類疾病者;隨機將選取的這98例符合入排標準的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9例,2組患者的年齡、孕周等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將所選取的98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在手術前,對所有的患者做術前準備,主要行常規的檢查以及B超檢查,確定患者身體狀況以及子宮肌瘤的位置、數目及大小。所有患者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法進行麻醉,待麻醉結果滿意后,均采用下腹正中縱切口以及子宮下段橫切口進行剖宮產術取出胎兒及胎盤。所有患者的剖宮產術均由我院經驗豐富的婦產科醫師進行處理。
實驗組:對實驗組患者行剖宮產術的同時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具體如下:先確定子宮肌瘤的位置后,手術中先在子宮肌瘤的基底處對患者進行肌注20 U的縮宮素規格:0.5 mL∶2.5 U,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9993526),再選擇切口方式,對于宮體上部的子宮肌瘤行縱切扣方式處理,對于位于宮體下部的子宮肌瘤行橫切口方式處理,依據子宮肌瘤的大小和數量確定切口的大小。切開子宮漿膜層后,充分的暴露子宮肌瘤體,用術前準備好的組織鉗將子宮肌瘤剝離并切除,切除完全后,通過采用可融合線進行切口縫合,關閉肌瘤腔,并同時采取壓迫止血等方式進行止血處理。術后行常規護理,并給予口服抗生素以及靜滴縮宮素等預防術后感染的發生。對照組:先對患者進行剖宮產術,術后跟據患者恢復情況擇期行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所有患者術后均定期進行隨訪。
1.3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中宮縮素的用量、術后血紅蛋白下降值、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間、惡露持續時間及產褥病率,在隨訪期內觀察對比2組患者術后出血發生情況以及發生術后感染等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方法
該研究所采集的數據均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來進行分析處理,所有計量資料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所有計數資料均采用[n(%)]的方式表示,組與組之間的比較則采用 檢驗,檢驗水準α=0.05,所有的統計分析均采用雙側檢驗。
2 結果
2.1 對比觀察2組患者的手術情況
經分析對比發現,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顯著性長于對照組(P< 0.05);產后出血量、術中出血量以及術中宮縮素的用量比較,2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2.2 觀察對比2組術后情況
經對比觀察發現,實驗組患者術后血紅蛋白下降值、術后排氣時間、惡露持續時間以及住院時間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2.3 比較2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情況
術后通過對患者進行觀察發現,實驗組患者中有3(6.1%)例發生產褥病,2例(4.1%)例發生感染,1例(2.0%)例發產后出血,總并發癥發生率為10.2%;對照組患者中有2例(4.1%)例發生產褥病,1例(2.0%)例發生感染,2例(4.1%)例發產后出血,總并發癥發生率為12.2%,2組患者在術后并發癥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研究中,采用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較剖宮產術不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對照組患者明顯延長。但是,采用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觀察患者,其產后出血量、術中出血量、術中宮縮素的用量、術后血紅蛋白下降值、術后排氣時間、惡露持續時間、住院時間、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為以及術后隨訪1年內肌瘤檢出率和剖宮產術不同時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對照組患者比較發現,差異無統計學差異,這表明行剖宮產術的同時采用子宮肌瘤剔除術不會造成產后出血量、術中出血量以及術中宮縮素的用量的增加,不延長術后排氣時間、惡露持續時間以及住院時間,也不會增加術后總并發癥發生率為以及術后隨訪1年內肌瘤檢出率,這一結果同其他的臨床研究結果中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在剖宮產術同時行子 宮肌瘤剔除術是可行的。除了會增加手術時間之外,術中出血量和產后出血、宮縮素用量均無明顯增加并且,行剖宮產術的同時采用子宮肌瘤剔除術還能減輕患者受再次手術的傷害,避免對患者造成的更大的損傷,給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會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對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患者行剖宮產術的同時采用子宮肌瘤剔除術進行治療,除了手術時間會延長一外,其療效以及安全性方面均與行剖宮產術后再擇時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進一步治療相比均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此外還能避免患者再次受手術帶來的二次損傷,安全性可靠,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陳慶云,張小燕. 子宮肌瘤發病機制研究進展[J].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12,28(12):950-952.
孫茹欣. 剖宮產中行子宮肌瘤切除術的80例臨床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11(3):89-90.
Aamir T Khan,Manjeet Shehmar,Janesh K Gupta. Uterine fibroids:current perspectives[J]. Int J Womens Health,2014,6(29):95-114.
彭紅娟,李平,駱寶紅. 子宮肌瘤剔除術后妊娠結局及相關因素分析[J]. 現代醫藥衛生,2016,32(1):88-89.
劉麗,許艷瑾,尹伶. 我國子宮肌瘤的流行病學特征[J].現代預防醫學,2014,41(2):204-207.
戚昕蕊,龔小輝,李冬華. 子宮肌瘤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 中國婦幼保健,2014,29(22):3693-26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