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娟娟 孫美珍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01
腦卒中后抑主要是腦卒中后引發抑郁癥,是一種繼發性抑郁癥,同時也是腦卒中后情緒障礙的主要表現形式。抑郁癥是腦卒中后常見性并發癥。從臨床中了解到,腦卒中后抑郁癥發生率可達到50%[1]。患者出現抑郁多表現為情緒低沉、思維遲鈍、自我責備、食欲減退與睡眠障礙燈。腦卒中后抑郁癥發生率偏高,臨床表現較為隱匿,容易出現漏診與誤診。腦卒中后抑郁的產生與多種因素相關。本文研究分析腦卒中后抑郁的相關因素與卒中部位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接收的560例腦卒中患者。男320例,女240例,患者年齡為37-89歲,平均年齡為(60.8±10.1)歲。根據是否抑郁分為抑郁癥患者組和無抑郁癥患者組。抑郁組患者200例,無抑郁患者36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腦血管的判斷標準,同時發病6周內進行MRI檢查確診為腦出血或腦梗死,確定患者未使用任何抗精神病藥與抗抑郁藥物。
1.2 方法
檢查方法:所有患者均使用PHILIPSGyroscan0.5T超導磁共振掃描儀。使用頭部專用線圈。檢查序列包括常規T1WI和常規T2WI。掃描患者橫軸位與矢狀位,層厚控制在6mm。將大腦前后聯合下緣的連線作為橫軸的定位線。卒中部位主要是根據病灶最前點至額極最短距離和總的額枕極長度之比,<40%表明是前部,≥40%為喉部,左、右、皮層、皮層下根據解剖部位進行確定。
診斷方法:根據晶振障礙診斷與分類標準的抑郁診斷標準,利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對患者進行評分。如患者評分<7分說明正常,7-17分表明存在輕度抑郁,18-24為中度抑郁,>24分為重度抑郁。
根據家庭支持量表調查,總分15分,分數越高表明家庭支持度越高;依據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標準判斷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則依據患者自理能力評估量表;認知功底需依據認知功能評定量表等相關性內容。觀察分析兩組患者基礎性資料。回顧性所有患者臨床資料,對比抑郁組患者無抑郁組患者進行對比,相對而言年齡、性別、醫患關系、神經功能缺損與日常生活能力等各方面。
1.3 統計學分析
此次研究活動產生的所有數據,均使用專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并經t檢驗,計數資料利用檢驗,以判斷兩組數據差異性,如P<0.05表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腦卒中后抑郁與腦卒中部位關系
對比結果發現,抑郁組患者腦卒中發生左側半球、前部、皮層與多發病灶均高于無抑郁組患者,兩組數據差異顯著(P<0.05),即抑郁組患者腦卒中出現左側半球10例、前部110例、皮層68例與多發病灶的發生率187例,對照組患者腦卒中出現左側半球14例,前部9例,皮層23例,多發病灶178例。
2.2 腦卒中后抑郁癥狀分析
對比兩組患者相關性,發現年齡、缺乏家庭支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認知功能障礙等,均是引起腦卒中后抑郁的因素,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在腦血管類疾病中,腦卒中后抑郁癥屬于常見性并發癥,發病率可達到80%左右。關于腦卒中的產生機制,至今仍未給出統一定論。研究表明患者腦卒中的原因主要是腦損害引起地質釋放抑制,致使阻塞去甲腎上腺素神經元通路,對神經元細胞突出間隙產生影響,由此出現抑郁與焦慮等多種情緒[2]。研究發現,抑郁患者腦卒中的出現主要是左側半球等分析緣由主要是半球對人的思維能力產生情緒變化。優秀半球在受到損傷電賈、便于系統與大腦皮層等均需要經過神經遞質相互影響與記憶[3]。卒中灶患者腦抑郁的發生率高于單卒中灶患者"這是由于多卒中灶損傷遞質通路的概率,較單卒中灶高故更易引起抑郁。從臨床研究中了解到,腦卒中后抑郁的產生與生理和心理、社會等因素相關。腦卒中患者缺少家庭支持、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年齡偏大、認知功能障礙等均會引起腦卒中后抑郁。首先,缺少家庭支持。腦卒中患者發病后需要家人照顧,特別是心理層面。如家庭支持不能滿足患者的需要,腦卒中患者出現抑郁的概率會明顯升高。其次,醫患關系。腦卒中患者接受治療的時候,醫患關系會對其心理產生直接性的影響。良好的醫患關系是支持患者治療的關鍵。如醫患關系不理想,患者就會失去治療信心,由此在壓力過重的情況下很容易出現抑郁。再次,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或者降低,就需要別人照料,此時心理負擔會明顯加重,隨后其情緒、精神就會增加,導致其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發生率會顯著提高。最后,認知功能障礙。如患者年紀較輕,承擔著社會與家庭的雙重責任,腦卒中后出現認知障礙,精神首創,治療效果不顯著就很容易出現抑郁[4]。另外,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腦卒中后抑郁證的發病率會明顯增高。主要是老年患者疾病與精神耐受性明顯減弱,由此很容易出現抑郁。
腦卒中抑郁癥常常表現出精神運動性抑制[5]。患者配合治療的主動性差,食欲減退、體力差,肢體活動減少,對其神經功能康復產生嚴重影響,由此也就增加腦血管疾病病死率與復發率,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對此,臨床治療應根據腦卒中患者實際情況與高危因素展開針對性的干預,由此才能夠避免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產生。根據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產生相關因素,為患者提供針對性的預防性措施,才可避免抑郁癥的出現,促進患者康復。如對于腦卒中患者,醫護人員告知家屬應給予患者支持與鼓勵,與患者多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心理感受,給予腦卒中患者全方位的照料[6]。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抑郁的產生與患者卒中部位有關,根據患者卒中部位有利于病情診斷;造成腦卒中的原因有多種,需采取針對性措施預防腦卒中后抑郁的產生。
參考文獻
腦卒中后抑郁相關因素與卒中部位的關系探討[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5,36(8):931-934.
伍俊,羅國剛.卒中后抑郁的相關因素及其與康復治療的關系[J].世界臨床醫學,2015,9(5):876.
趙曉玲,王明.首發腦梗死患者腦卒中后抑郁與腦卒中部位的關系分析[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4):99-100.
侯紹毅.依據腦卒中后抑郁的相關危險因素采取全程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3(6):129-130.
尹恩.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與腦白質疏松關系的初步研究[J].當代醫學,2015,21(27):51-52.
謝華,陳艷黎,吳之平,等.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生存質量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7,19(1):58-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