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少國
摘 要: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人文學科,歷史學科所具有的獨特性質,使其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在充分發揮國家課程配備的歷史教材功能的基礎上,利用斗門區豐富的鄉土歷史資源開發歷史校本課程,來彌補課程資源的不足,能增添歷史學科的魅力,激發學生的歷史探知欲望,促進學生學業水平的發展,引導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形成,更好地實現歷史課程目標。
關鍵詞:鄉土歷史;國家課程;融合
在《歷史課程標準解讀》中關于歷史課程資源是這樣表述的:“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的網絡、科技成果。”這段話告訴我們歷史課程資源的來源是廣泛的,但是在平常的歷史教學中,我們往往就用了一種資源——歷史教科書和輔導教材,而歷史教科書的靜止與封閉性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之外還應該有校本課程的位置。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5最新版初稿)中關于校本課程有一段這樣的表述:“校本課程由學校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學業發展、職業傾向以及學校的辦學理念、特色資源等,由學校自主開設。”因地制宜地利用斗門鄉土歷史資源開發和風中學歷史校本課程,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和應用,是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的一個有效途徑。它有助于全面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提高課程的適應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如何開發斗門鄉土歷史資源讓其融入國家課程?這是本文要探討的主要問題。第一步是調查整合斗門鄉土歷史資源,課題組的老師和同學已經初步完成了這一步。接下來就是校本教材的編寫和校本課程的設置。校本歷史課程的設置以及教材內容的選擇和編排要基于國家課程的原則和需要,圍繞斗門鄉土歷史資源這個中心,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學業發展和學校的辦學理念。
一、鄉土歷史校本課程設置的若干建議
校本課程是相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而言的,是指以某所學校為基地而開發的課程。它的目的在于盡可能滿足社區、學生、學校的差異性,充分利用學校社區的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多樣化、可供選擇的課程。
校本課程必然以學生的興趣與需要為前提,根據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而設置。國家課程強調的是共性,它是神圣而嚴肅的,是學校不能違背的。而校本課程則更多體現個性,希望把學生培養成一個不可替代的人。學生在校本課程的選擇上應該有更大的自主權,在學習內容、學習程度、學習方式與評價方式上都可以自由選擇。既然如此,那就說明校本課程的設置不是以教師的意見為主,而是以學生的興趣為依據,學生想要的、感興趣的才有開設的必要。但是,我們不能誤解成讓學生來做校本課程的開發者,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還是教師,教師既是課程的使用者也應該是課程的開發者。這是教師的責任,也是教師的權利。
具體到和風中學的校本課程,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斗門鄉土歷史的校本課程應該與國家課程相結合,應該為和風中學學生的學業發展提供支持。我們必須要考慮:鄉土歷史的校本課程是不是會與國家課程發生沖突,是否能很好地融入國家課程;鄉土歷史校本課程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是否喧賓奪主,是否只是重視生活化和實踐化,但忽視系統知識的學習,導致學生的學業水平發展受到限制;是否存在片面強調學生主體的自發性而缺乏教師的專業指導。鄉土歷史的校本課程在實踐中應該貫穿歷史的方法和歷史的思維,還要有歷史價值觀的滲透,不能淪為熱熱鬧鬧的活動課。校本課程在實施的過程中要注意有效的評價和反饋,而不是隨意處置,任意評價。“促進學生的學業發展”在評價與反饋中應該成為核心指標,而且必須進一步細化,具有可操作性,我們應該借鑒一下已有的經驗與做法,可以參考黃牧航教授的《高中歷史科學業評價體系研究》。
第二,斗門鄉土歷史的校本課程應該與和風中學的辦學理念相吻合。和風中學的哲學在我的理解中是“和文化”,是師生在教育中的和、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和,是家校的和、教師之間配合的和,目標是培養出和諧發展的和風學子。我把“和”的哲學具體化和細化,作為校本課程的近期目標,表述為“學會與同學和諧相處,在合作中學習;學會善待他人包括家人,和顏悅色地處世和生活,不隨便憤怒;做學校和家庭的良好溝通者;放下手機,親近自然;認同自我、反省自我,做和諧發展的我”,朝著這個方向與目標來規劃具體的課程。當然,這個理解畢竟只是我個人的,如果把校本課程當作一個整體來開發,一定要各個科組坐下來大家集思廣益,充分探討。
第三,斗門鄉土歷史的校本課程應該作為一個整體來開發。我們課題組現在要注意和推動的一件事情是:促成學校把“斗門鄉土”作為和風中學校本課程的核心,要有學校的整體規劃和統籌,不要歷史單打獨斗,最好能夠制定《校本課程規劃方案》來進行推動,把校本課程的開發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我們“斗門鄉土歷史”課題組可以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中做開路先鋒,給其他學科探探路,給伙伴們提供一些借鑒甚至是教訓,更多的學科(比如語文、政治和地理)參與進來之后,伙伴多了,路當然更寬更好走。
二、鄉土歷史校本教材的編寫
校本教材是校本課程的主要載體,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校本教材編寫的理念和依據:在服從國家課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當地的特色資源,立足于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編撰;在編排上應該遵循“由近及遠”的原則(這個遠和近既有空間上的也有心理上的)。
利用“斗門鄉土”這個特色資源作為和風中學校本教材的首選內容我認為是可行的。斗門鄉土的特色鮮明,既有物質的,也有非物質的;既有古代的也有近代的。鄉土歷史的熟悉容易讓學生覺得親切和親近,從而容易讓學生接納,覺得沒那么枯燥,有那么一點意思,不少事情就是從有那么一點意思開始,這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材的編寫可以不必從歷史遺跡談起,那個歷史味道太濃,生活氣息不夠。我們可以選擇“由近及遠”的方式:可否從飲食談起,談黃沙蜆,談鍋邊糍,談上橫鴨腳包,斗門學生多少都品嘗過;從風俗談起,談幾乎斗門每條村都有的舞獅隊(“條”在這里是這么用的),談和風中學在晚會上大放光彩的舞獅隊;談“斗門話”開始……教材的編寫盡量細節一些、具體一些、生動一些、多樣化一些,配圖多一些,這樣才能引起閱讀和學習的興趣。有了前面的鋪墊,然后,咱們再善加利用周邊的歷史遺跡,比如近在咫尺的斗門舊街、步行10分鐘可達的接霞莊和菉猗堂,把它們引進教材中
來,進而引進課堂中來;讓學生與歷史攀談,與古建筑對話,在鄉土歷史教材中近距離地感受歷史的氣息和溫情,讓學生有了感覺再來談分析和運用。
斗門鄉土歷史資源被編撰成校本教材之后對學生的吸引力,我還是有些信心的,主要是要用心思,要逐步地修改和完善,要對學生的需求有細致的調查和了解。我們要注意:校本教材的內容選擇一定是建立在廣泛調查基礎之上的,而不是想當然地替學生決定;教師覺得有趣或是有深度的、有價值的東西,學生未必
認同。
校本教材的編寫形式上可以分兩種,一種是編訂成冊的傳統紙質教材,另一種就是可以考慮建一個網站,或者在和風中學的官網上設置一個校本課程的專欄,關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電教科組的技術支持。紙質傳統教材的優勢是利于組織教學和整體呈現,但是它的問題是比較靜止和封閉的;互聯網的優勢是實時更新,而且在更新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把一些比較前沿的觀點展示在同學的面前,引發探討與思考。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把兩種教材結合使用。
把斗門鄉土歷史納入校本課程是值得斗門教師做的事情。把鄉土歷史與國家課程相結合融入課堂,引導學生愛鄉愛土愛國更是我們要積極推動的事業。我把這兩件事情合作一處做一個粗淺的探討,就是希望能夠為學生的個性成長與學業發展、為教師的專業發展、為和風中學的學校特色、為斗門鄉土歷史文化的傳承做一次嘗試,如果能夠引起些微反響與關注就已經足夠。
參考文獻:
傅建明.教育原理和教學技術[M].廣東教育出版社,2005-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