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芳華 吳佳俊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1
重度顱損傷為腦外科危重癥,臨床上對伴惡性顱內高壓神經重癥患者多采用去骨瓣減壓術治療,效果較為確切,但是術后易出現露骨損傷伴腦積水等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預后。研究顯示[1],對顱骨損傷伴腦積水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開展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提高手術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為了進一步對顱骨損傷伴腦積水患者手術過程中的護理干預措施進行分析探討,筆者對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2例患者進行隨機對照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3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92例顱骨缺損伴腦積水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46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為16~70歲,平均年齡為(33.91±4.06)歲。對照組46例患者,其中男27例,女19例;年齡為21~68歲,平均年齡為(34.47±3.92)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及年齡等基本資料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護理措施
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在患者入院時,對患者的瞳孔大小、意識形態等生命體征做好密切監測,協助患者進行術前檢查。在手術的前一晚進行皮膚準備,開通靜脈通道,將患者送至手術室。手術結束后,按照患者病情及并發癥開展相應護理。
觀察組行預見性護理,具體如下:①術前預見性護理:協助醫生對患者的病情及全身狀況進行全面評估,對長期臥床患者的受壓部位墊軟墊,保持床上用品的潔凈柔軟。定期協助行為障礙及智力障礙進行體位變換,以免出現壓瘡。對患者與家屬積極進行心理護理,語言通俗易懂,態度和藹,向患者講解手術必要性及重要性,對患者的疑問進行耐心解答,緩解患者對手術的焦慮及恐懼,提高患者的手術依從性。手術之前,協助患者進行腹部備皮及剃頭,對患者頭部、頸部、腹部做好清潔消毒。手術之前2小時,以乙醇(75%)對患者的頭部皮膚進行消毒。
②術后預見性護理:手術結束后,注意加強巡查,手術后3d內,對患者的血壓、呼吸及心電等指標進行密切監測,定時對患者的瞳孔、神志與肢體活動情況進行監測,一小時1次。做好管道護理,注意保持分流管通暢,注意觀察切口是否出現腦脊液滲漏及硬膜下是否有血腫或積液。對敷料及時更換,在更換過程中注意保持無菌操作。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及變換體位,避免手術部位受壓時間過長。做好管道護理,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出現管道變形或扭曲。增加巡視的次數,對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量做好觀察及記錄。術后,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及早協助患者開展康復訓練。對智力受損嚴重患者,協助其在床上運動,對智力接近正常患者,逐漸增加活動量,囑患者下床獨立行走,每天10分鐘。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②對比兩組治療效果[2]:顯效:治療后,患者病情改善明顯,腦部積水明顯減少;有效:治療后,患者病情有所改善,腦部積水有所減少;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
將數據結果錄入SPSS22.0數據庫,以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形式表示,以t檢驗計量資料,以±s形式表示,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
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2.2 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4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61%(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預見性護理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護理模式,主要是通過護理程序,對疾病及疾病治療方案做全面綜合分析,對護理風險進行評估,并做好針對性預防措施,從而將護理風險降到最低[3]。與其他護理模式不同的是,預見性護理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護理人員的主管能動性,主動預防,并妥善處理并發癥。因對護理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做了預見性處理,所以使護理目標更加明確,護理配合更為默契,使得大多并發癥能夠在萌芽狀態就被發現、預防及處理,有效降低了并發癥發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93.48%,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2.61%(P<0.05)。
總之,對顱骨缺損伴腦積水患者采用同期手術護理中應用預見性護理能夠有效提高手術效果,改善患者預后,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季丹.臨床護理路徑在顱骨缺損伴腦積水同期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醫藥前沿,2015,5(26):93-95
谷秋云.預見性護理程序在顱骨缺損伴腦積水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6,22(14):25-27
吳超,沈梅芬,萬慎嫻.去骨瓣減壓術患者顱骨缺損期間生活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8(10):1167-11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