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小組合作學習”意義重大深遠,它的學術價值也是非凡卓越。文章從“引、讀、議、練、結”五大環節具體的操作方法出發,進行了大量深入細致的研究,并對合作學習中出現的若干問題予以分析,從中尋找對應的策略。
關鍵詞:合作意義;價值方法;對策
一、新課改強調“小組合作學習”的意義重大深遠
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學習交流同樣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喜歡探究、愿意動手。合作學習使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為突出,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合作精神與人際交往能力,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著力點。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還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合作。
二、合作學習的學術價值非凡卓越
1.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給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時間。著名科學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在學生解決某一個問題遇到阻力的時候,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方有價值,成效才能體現出來。
2.共同培養學生合作精神,讓創新意識根植于學生的心田。一同營造和諧民主的氣氛,建立平等合作關系,在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中生活學習進步,讓每一個學生快樂地生活學習成長。
三、“引、讀、議、練、結”五大環節為具體的操作技巧
1.引:我依據教材內容,仔細揣摩教學材料進行引入,設置不同的情境,依據問題和學生一起提出質疑,為新課的導入做好前期鋪墊。其最終目的是使學生明確目標,激發學習求知興趣和欲望。如:學習無理數時提問面積為2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由此引發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學危機。指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上的歷史故事,產生問題意識和飽滿的熱情投入下一步探究中。
2.讀:用現代化教學手段PPT、白板等出示閱讀提綱,為學生引領方向,使他們根據PPT顯示的教學材料有針對性、有目的地閱讀教材的重點以及難點。或者由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新知識后,再由學生閱讀教材,從而使學生對本節課的新知識有初步的認識。如學習北師大版八上的《勾股定理》時先指導學生閱讀關于它的歷史故事,引發課上的歷史懸念,從而激發起學生興趣再探究,效果會更有看點。
3.議:針對學生存在的疑難問題,教師先擱置一段時間,讓議論展開,與此同時要針對疑惑的問題給予必要的指導,使得每一個人調整自己的認知領域,各抒己見,集思廣益,互相探究,取長補短。如學習《三角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時有哪些證法?展開討論。最后集思廣益,讓同學們歸納整理不同的思路。
4.練:其目的在于領會鞏固,深化熟練,當堂消化理解。與此同時也在于精心培養我們學生的各種能力。突出“橫向找方法,縱向找深度”的理念,一題多解,多題一解。在練習過程展現的各種難點、疑點,先進行獨立的思考研究,然后小組共同議論,采用每一組選代表,以競賽或課堂積分的方式一起解決問題,其效果驚人的好。例如:解一元一次方程3(7x+9)-(7x+9)=10,由小組競賽方式板演,展現不同解題方法。可以是先去括號;也可以采用整體觀的方式,采用先合并(7x+9)即得結果:2(7x+9)=10。比較解法,哪種更為簡捷呢?我們經常這樣訓練同學的思維的多樣性。
5.結:總結之意。或讓優秀同學敘述歸納,也可以由教師畫龍點睛之解說。挑選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談談自己學習中應注意哪些問題,教師再給予配合糾正等。以“誰——什么內容——怎么樣——為什么——注意問題”這五段問聯系總結方法,訓練效果非常有效。當一名好的老師要重視教法,也重視學法才合格。這也充分地體現出師生合作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四、合作學習中出現的若干問題與對策
1.怎樣分組比較合適?根據學生特點和教學要求適當地分組,把所在班級人數分成6~8個互助合作活動小組,每組4~6人。組內男女混合搭配,比例接近于1∶1,成績優中差均分開,同時想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水平、交往能力、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同特征。
2.小組坐法。每組分為4~6人,坐法:自愿組合鄰居,搭配形狀,突顯這個時代兒童的個性,充分發揚學生的民主精神,本著我讀書、我快樂的原則安排座位。
3.為緩和課堂上的不和諧音符,可以考慮小組長領導負責制,并培訓這個負責任的小組長。這個人應該是組織能力強、人際關系好的優秀同學,并能夠進行有意識的指導,使他們逐步掌握領導本組的基本技能。小組長不是固定的,可以根據需要由組員輪換擔任。
4.為有序進行合作教學,設立必要的管理制度約束每一個學生,讓各位學生自覺遵守班級共同約定。所以,習慣是最好的老師,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從培養好的習慣開始,立下共同的約定,大家互相監督,自覺遵守執行。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是較好的生本教育范例,可使學生產生積極的相互依賴,學習上相互促進,個人的責任感明顯增強,交際能力與合作技巧明顯提高。小組合作學習創設了動態的課堂氛圍,變“學習知識”為“尋找發現探究驗證知識”,變個體的學習為群體進步,在新課改引領方面研究意義重大。
作者簡介:劉長武(1963—),男,漢族,黑龍江省大慶市人,中學數學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素質教育、社會熱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