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雅輝
【中圖分類號】R48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9--01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一種治療膝關節疾病的有效方法。接受此手術的患者絕大多數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疾病引起的膝關節畸形、疼痛及功能障礙。由于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創傷大,出血多,影響早期功能康復。本研究通過對我科2016年1月-2017年1月50例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制定相應的護理策略,促進了患者康復。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50例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患者30男例,女20例,年齡50-70歲,平,均年齡58歲。病因:退行性骨性關節炎,35例,類風濕性關節炎15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膝關節屈曲攣縮畸形,平地行走、上下樓等功能障礙。
2 護理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由于患者對手術情況不了解,對手術效果有顧慮,護士要把手術目的及可能取得的效果、手術的危險性、有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預防處理措施、術后恢復過程、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及方法等向患者解釋清楚,解除心理顧慮,以取得手術的配合。
2.1.2 營養準備。鼓勵患者多食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術后傷口愈合。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可促進腸蠕動!預防便秘。
2.1.3 皮膚準備。囑病人洗澡,嚴格備皮,注意全身和局部皮膚清潔,觀察關節周圍皮膚,注意觀察手術區域周圍皮膚情況,如有壓瘡、破損,需告知醫師暫停手術,局部皮膚經對癥治療和護理緩解后方可手術。
2.1.4 術前指導。教會患者學會深呼吸、咳嗽、擴胸運動,指導患者練習床上使用便器,以便術后盡快適應。協助患者完善各項常規檢查,如重要臟器有無嚴重疾病,有無呼吸道感染及各項常規化驗,詢問藥物過敏史等。
2.1.5 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術前抗菌藥物使用最佳時間為30min,醫生實行在術前準備室,利用靜脈途徑給藥,保證抗菌藥物合理應用,膝關節置換術術中使用植入性材料,早期、足量的抗菌藥物應用,對預防術后感染至關重要。如手術時間>4h,需再追加一組抗菌藥物。
2.2 術后護理
2.2.1 疼痛的護理(1)密切觀察病情變化,評估疼痛的部位及性質。置患肢于功能位,抬高以減輕疼痛及腫脹;(2)創造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疼痛刺激;(3)做好家屬思想工作,取得配合;(4)預防性使用止痛劑;(5)理療可以做為疼痛治療的輔助方法,冷療能使局部炎癥腫脹減輕;熱療可以緩解肌肉痙攣,均有減輕疼痛的作用。一般采用冷敷、冰敷、熱敷的方法,也可加用紅外線烤燈等。
2.2.2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術后患者取去枕平臥位,予多功能心電監護,密切監測血壓、心率、氧飽和度,注意神志、尿量、傷口滲血情況,認真對照基礎血壓,綜合分析整體狀況,準確判斷病情。
2.2.3 患肢觀察。患肢下方墊軟墊,抬高20°-30°,嚴密觀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環、感覺、皮溫、運動情況。注意有無下肢靜脈栓塞、骨筋膜室綜合征發生。
2.2.4 靜脈血栓的預防。靜脈血栓在膝關節置換術的發生率約為40%-50%[1]。因此,鼓勵病人做踝、膝關節主動或被動伸運動,早期行肌肉收縮,利用“肌肉泵”的作用改善下肢循環,避免其發生。術后遵醫囑使用抗凝藥物3-5d,可預防栓塞的發生率。
2.2.5 引流管護理。妥善安置引流管,勿扭曲、打折、受壓,確保引流通暢。注意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顏色及量,班班交接并做好記錄。如引流量少于50ml,可拔除引流管。
2.2.6 預防感染。預防膝關節感染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護理極其重要的一環,它直接影響手術的質量。護理人員必須嚴密觀察體溫的變化,術后3日內可出現中低熱,多為吸收熱。若術后出現體溫明顯升高,伴傷口疼痛、關節腫脹,則提示有感染的發生,應及時匯報醫師,選用有效的抗生素,做好相應處理。另外,增加營養攝入,提高機體免疫力。
2.2.7 脫位。人工膝關節發生脫位機率很少,由特殊的活動、跌倒所致。因此,患者下床活動時,囑防止跌倒。
2.2.8 預防肺部及泌尿系感染。術后1d,可在床上適當坐起,防止墜積性肺炎的發生;鼓勵患者多咳嗽和翻身拍背,多飲水,防止泌尿系感染。
2.3 功能鍛煉
2.3.1 直腿抬高鍛煉。先用力使腳背向上勾,再用力將腿繃直,然后整條腿抬起,維持幾秒鐘后將腿放下,并完全放松。練習應分組進行,每組5-10次。
2.3.2 俯臥位屈膝鍛煉。患者俯臥于床上,胸前抱一軟枕,屈曲膝關節,堅持數秒鐘后將小腿放置床上[2]。
2.3.3 座椅位抬腿鍛煉。患者坐于床邊或椅上,屈膝90°直抬小腿鍛煉。
2.3.4 主動屈膝鍛煉病人坐于床邊,雙腿自然放松,腿憑借重力自然下垂,屈膝就能達到90°。以上鍛煉有助于提高股四頭肌和腘繩肌肌力,改善肌肉協調性,增強關節穩定性和關節活動度。
2.3.5 使用CPM機協助功能鍛煉。每天1h關節的主動屈伸鍛煉,使一周內關節屈曲達到90°,2周內達到120°。但術后3d內不宜進行CPM練習,以免術后出血增多,腫脹加重[3]。
3 出院指導
3.1 告知患者適當的休息與運動,漸進性增加活動量,避免過勞。運動后要有適量的休息,讓關節在正常的姿勢下盡量放松,保持理想體重,以減輕膝關節的負擔。日常活動應避免膝關節的過度負擔,以減少關節磨損的機會,如過重的東西以推車來代替手提,上下樓梯多利用扶手等。
3.2 遵醫囑限制活動,直到下次復診。如果有下列情況時應立即復診:傷口發炎,有分泌物時;疼痛加劇時;膝關節受傷并造成走路困難時。
3.3 術后每1-2年拍一次X片,保留資料,以便復查時做對比使用。出院后繼續功能鍛煉,一般2-3個月后可獨立行走。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一種療效十分確切的手術,但只把手術成功寄托在手術技術上,術后不進行系統的康復訓練措施,則不能達到手術應有的療效。護理人員需掌握膝關節置換術后各個環節的護理知識,針對每一例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周密的護理計劃。通過心理護理、術前術后護理、鼓勵患者主動康復訓練,盡快恢復膝關節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顧曉園,張中南,候紅.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早期康復[J].中華理療雜志,2009,11,(04):324-325.
房曉軍,丁勇,下肢創傷患者術后應用持續被動運動的康復護理[J].中國臨床康復,2015,2(08):152.
馮仁梅.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中感染控制的配合要點[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5(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