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薇
摘 要:語文教學是一個豐富的、復雜的、互動的過程。而高中語文的學習已經不像小學和初中那樣,不是機械地記憶就可以掌握。如何提高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真正實現“翻轉課堂”,每個教學環節都變得重要。尤其是課前的幾分鐘,要能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大家更積極地投入課堂的學習和討論中,充分利用好這五分鐘,讓學生從最感興趣的事物入手,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帶著他們讀書看報,關注生活,給每個學生上臺亮相的機會,鍛煉膽量,學會表達。力爭使每個學生張開雙眼,敞開心扉,說出心聲。利用課前五分鐘的語言交流和互動,激活語文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語文教學做活、做大、做深。
關鍵詞:課前;五分鐘;語文學習;有效利用
課程的學習是將師生之間的智力、情感、人際交往更多地融合在一起。而語文教學的任務是盡可能地幫助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滿足自己的需要,發揮其潛在能力,培養閱讀和表達能力。成功的語文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營造語文教學氛圍,教師以充沛的激情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不難發現,好學語文者,時時處處皆能悟出學問,而學好語文者,三分靠老師講,七分則要靠自己去體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體驗及理解,積極地掌握語文知識并主動地參與到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因而花費一定時間培養學生領悟語文知識的能力,就成了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存在問題
從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寧夏南部山區的孩子們在語文學習中帶有較明顯的生疏感,缺少主動參與課堂討論的魄力。即使有些孩子有積極參與的意識,但因初中階段沒有接受過語言方面的訓練,偶爾有些想法,也不會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而且這些十五、六歲的孩子生活單調,大多數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沒有養成讀書看報的好習慣,缺乏融入社會、主動思考的意識,加之大量網絡小說和不規范語言的影響使他們在語言表達上淺薄而毫無新意。
同時,新的人教版語文教材共六本,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在高一、高二階段每學期必須完成兩本必修教材的學習任務,這對于語文任課老師以及學生都是一大考驗。語文活動教學是一種主張通過活動方式,構建學生的認知結構,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創造性,以活動促使學生各方面素質協調發展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形式。如何在有限的課時里增加對學生才情的培養?我想我們該從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著手。
二、解決策略
據心理學家分析,人的注意力集中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思維過程。鑒于這一點,許多老師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一方面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使學生盡快集中注意力準備當堂課的學習。而作為高中生,大多具有一定的語文“才情”基礎,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通過訓練使他們的才情顯現出來。因而,培養學生才情,就要從語文教育古典化、內涵化、情商化尋找缺口。
作為一種能力訓練,課前五分鐘能力訓練是一種用時不多、形式多樣、內容靈活的訓練方式。它以訓練學生聽、說能力為主要目的,以廣闊的社會生活和學生的所思所想為主要素材,以學生登臺演講為主要形式,于每節語文課前五分鐘左右由學生作輪流的臺前表演。學生或講述故事,或臺上演說,或朗誦詩歌,或尋找名篇佳作與大家一起分享,學生在講與聽的過程中增長了自己的見識,鍛煉了自己的會話能力,積累了文學知識,從而達到提高語文學習才情的目的。呂叔湘先生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把課教活了。”這個“活”字大概是指教學機智。教學機智,是指教師組織教學的思維方法及在課堂教學中的隨機應變能力。
1.用名詩名句加強文學鑒賞能力的培養
針對現在學生普遍不喜歡讀書的問題,我選取課前五分鐘對古典詩詞、名句、優秀篇目進行簡單講解,以增加他們的興趣。上學期下半期,我就兩個班進行了課前名詩名段鑒賞活動。在準備期指定本周需要講解的人物或相關內容,由學生課前準備,收集資料進行簡單講解,其他學生認真做筆記、教師點評。起初學生上臺因為緊張不知道該說些什么,漸漸地,由于與其他學生交流學習,自己又主動收集了豐富的資料,他們在講臺上越來越游刃有余。經過半個學期的訓練,學生對所講詩詞掌握良好,學生終于明白,自己原來也可以出口佳句妙句不斷,明白只要留心積累,期末考試中古詩詞鑒賞絕對不會是丟分題目。
2.在演講中培養語言的素質優化和表達藝術
語文“才情”最終要通過表達展示給人看,愛因斯坦說得好:“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很大程度取決于語言。”因而課堂說話訓練至關重要。我讓學生選取“隨筆大家聽”“課本自由質疑”“我對古詩新看法”等有話可說的方式,讓學生在五分鐘里盡量發揮自己的口才,鍛煉他們在人前說話的能力。讓每一個人都盡量做到人前不臉紅,不語無倫次、不結結巴巴,緊接著達到演講有內容,出口有條理等能力提升目標。其實學生都有很強的參與意識,他們都希望把自己的觀點、看法表達出來,都希望贏得同學們的贊賞和老師的肯定、鼓勵。課前五分鐘的演講活動,為學生提供了參與的平臺。雖然每次演講只是一個同學,但其他同學都在聽,甚至比聽老師講課精力還集中。這對我校學生未來走出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借“班級的焦點訪談”培養小“新聞發言人”
課前新聞的形式,將學校乃至國家一周內的新聞大事登臺演講,聽眾通過對新聞的聆聽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明辨是非、提高個性思維的目的。學生利用課間和周末聽廣播、讀報紙,收集新聞焦點,例如告別不文明行為,爭做時代新人;對近期上映的電影大片、新上榜小說進行評價;對國家大事慷慨激昂,對文學名人緬懷崇拜。從大事到小事,從校園到世界,無不凝聚著每位學生的一片赤誠之心。高中生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教學生用健康的人生觀對待生活、思考文學,這是培養才情的根本。學生在心態、情態上得以健康調控,就更利于個性的張揚和思維的創新,也使他們逐步養成博覽群書、勤于觀察、善于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歸納、加工、表達的能力。
雖是課前短短的五分鐘,卻讓寧夏南部山區學生都受到了極大的熏陶和感染,學生顯示出極大的活動興趣和熱情,從中鍛煉了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大都能大方、自然地站在講臺上,用清晰洪亮的聲音,完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感受。同時,也溝通了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感情,促進了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語文教學不應是簡單的知識傳授、機械訓練,而是師生互動、思想碰撞、心靈交流、共同成長的生命歷程。一節課40分鐘,如果光是我們老師在臺上唱“獨角戲”,沒有教師和學生的雙向互動,這樣的課是沉悶的,也是低效的。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充分發揚人文精神,使課堂充滿人文氣息,讓學生展現生機勃勃的活力。學生的學習活動只有得到人文化重視關心時,學生才能感覺自己受到重視,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才會敢于和勇于發表見解,自由地想象和創造,從而愉快、熱情地汲取知識,發展能力,形成人格,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創造性思維品質得到提升。我們努力將純粹的知識傳授升華為開放式的思維與創造力的發展以及人格的完善教育,要在教好教材的基礎上,將學習的觸角伸向更為廣袤的時空。還給學生學習語文的真正樂趣。
參考文獻:
[1]孫春城.語文課堂教學藝術漫談[M].語文出版社,1998:133.
[2]姚竹青.大語文教學法[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