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日韓MOU會議傳遞船舶國際標準化新風向

第七屆MOU會議現場
2017年8月22日至23日,第七屆中日韓標準化技術機構工作會議(MOU)在無錫成功召開。這已是MOU會議第四次來到中國。此次會議由上海船舶設備研究所(SMERI)主辦,韓國船舶設備研究所(KOMERI)和日本船舶技術研究協會(JSTRA)代表共同出席了會議。
主辦方首先對日韓代表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并介紹了SMERI這一年的國際標準化工作情況,“從去年的MOU會議到現在,SMERI在ISO/TC8/SC4下提出的8項國際標準已順利發布,并有在研國際標準項目9項”,上述國際標準項目涉及船用起重設備、錨絞機械、系泊設備、應急拖帶等多個領域,按工作計劃,近期SMERI還會在貨物系固、快速救助艇降放、工程船用甲板機械等領域提出若干新國際標準項目提案,形成一套具備我國技術優勢的系統性國際標準。
日方代表介紹了JSTRA當前正在推進的13項TC8下國際標準項目,記者注意到,與去年相比,JSTRA除了繼續致力于救生與消防、海上環境保護、導航與船舶營運三個領域之外,還在SC8下提出了特定船舶的可居住性這一新的項目提案。日方代表表示未來JSTRA的工作重心會放在防腐涂料的功能測試這一環保型命題上,將選擇藤壺和貽貝作為首批生物污染的測量指標。同時,JSTRA對智能船舶、智能航運高度重視,已開展多項基于船岸數據交流的國際標準制定。
KOMERI的一項未來計劃引起了全場的注意。韓方代表提出“將把國際船舶燃油消耗數據采集和分析標準化作為未來的工作重點。”
2017年7月7日,國際海事組織(IMO)第71屆環保會批準了《2017船舶燃油消耗數據主管機關驗證導則》和《2017IMO船舶燃油消耗數據庫建立和管理導則》兩項法規文件,這意味著IMO已經完成了燃油消耗數據收集機制相關實施文件的準備工作,從2018年3月1日起,國際航行船舶能效相關數據采集、驗證和報告將成為強制性常態。
航運業溫室氣體減排行動的大幕已經拉開。
盡管船舶和航運企業并不缺乏船舶能效相關數據,但數據大多分散在船岸的抵離港報、午報、航海日志、加油單據、油類記錄簿、航次報告等文件中,數據采集范圍和格式、統計標準和報告格式不統一,如何與IMO的要求相一致或協調?KOMERI快速抓準矛盾點,即刻展開能效監測標準化的起草。
韓方代表介紹“將通過加裝燃油時的供應(BDN)、艙位測量、流量計測算三種方式來收集油耗數據”。但是在具體的技術操作中,因為船舶消耗的燃油中包含水分和雜質,所以BDN和艙位測量需要校正后才能得到真正消耗的油,而流量計測算與前二者之間可能存在系統誤差,并且其造價頗高。對船舶來說,計算油耗數據的方法的確是一個需要謹慎考慮的問題。作為船舶國際標準化研究人員,密切關注《國際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約》(MARPOL)附則VI修正案的后續技術指導性文件,盡快實現不同數據收集方法與IMO數據收集機制的對接,責無旁貸。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船舶構造、數據分析方法以及法律背景都不同,要想形成統一的油耗測量機制,未來免不了分歧”,擔憂之余,韓方代表引用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Peter F.Drucker)所言表明堅定的立場:“If you cannot measure it,you cannot manage it.”

第七屆MOU會議參會人員合影
從2015年開始至2016年底,中國船舶工業界對船舶工業標準進行了全面復審。經復審后的船舶工業標準將由2500余項縮減至1300余項。日韓代表對此表示了極大的關注,并仔細詢問了中國船舶領域團體標準工作開展情況。
中方代表表示:“日韓作為造船大國,僅有400項~500項標準,而中國卻有逾2 500項國家和行業標準。相形之下,中國船舶行業標準既需要‘瘦身’,減少政府主導制定標準,另一方面也需要‘增肌’,增加市場主導的團體標準及企業標準供給。”
如何打破“零團體標準”現狀?政府和業界都在努力。
2015年3月11日,國務院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確將“培育和發展團體標準”作為一項重要的標準化工作改革措施,鼓勵具備相應能力的社會團體協調相關市場主體共同制定滿足市場和創新需要的標準。
正所謂“好風憑借力,揚帆正有時”。今年上半年,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和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先后成立標準化學術委員會,緊鑼密鼓組織船舶行業團體標準的培育和發展工作,旨在為船舶行業團體標準發展搭建良好的平臺和機制,建立政府主導制定標準和市場自主制定標準協調配套的新型標準體系。
第七屆MOU會議最終形成了五項共同決議,與會三方在“靠港船舶岸電系統(Alternative Maritime Power,AMP)”的發展前景等議題上達成高度共識,來自KOMERI的韓方代表提議在明年的MOU會議上就此主題進行專題研討,并表示希望中日韓三方能在AMP的推廣應用及標準化領域有更多交流與合作。
來源:本刊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