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玲玲,吳藝萍
(泉州市第一醫院十八區,福建 泉州 362000)
路徑式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高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潘玲玲,吳藝萍
(泉州市第一醫院十八區,福建 泉州 362000)
目的 研究路徑式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高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高危患者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給予路徑式護理,對比兩組護理效果。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肺栓塞發生率與患者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路徑式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高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在臨床上值得廣泛推廣。
路徑式護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應用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栓塞患者的病情通常較為危急,在治療期間如果不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護理干預,便可能會對其生命安全與預后造成嚴重影響[1]。本研究主要針對路徑式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高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6年11月來我院進行治療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高危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各50例。觀察組平均年齡(62.21±6.26)歲,均為男患者。對照組平均年齡(62.05±6.12)歲,均為男患者。兩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主要是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嚴密觀察,對其各項指標進行嚴密監測,并且對其進行心理護理、抗凝治療護理、溶栓護理以及氧療護理。
觀察組(路徑式護理):(1)路徑式護理小組的成立。成立一個專業的路徑式護理小組,小組組員由護理經驗豐富的責任護士組成,組長由護士長擔任,所有小組成員均要接受系統性的培訓,對臨床路徑護理相關知識進行全面性掌握,對其進行考核之后才能通過。對護理路徑表進行制定,在小組組長指導下,嚴格按照路徑表實施護理服務,與患者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對路徑表進行適當修改與調整,幫助每例患者建立健康檔案。(2)路徑護理內容的實施:將整個路徑護理分為四個階段。在患者入院之后,要對其進行進行嚴密的心電監護,給予其無創通氣,幫助其建立起靜脈通路,并且對其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嚴密觀察,分析其血氣狀況,協助并指導患者進行各項檢查,對患者的主訴進行充分了解;在患者住院第二天開始,要按摩其下肢,并且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指導其進行適當運動,對其進行科學合理的用藥指導,對其不良反應發生情況進行嚴密觀察;在患者住院一周之后,要將常規護理內容不斷強化,指導患者進行縮唇呼氣、腹式呼吸,每天兩次;在患者住院第十一天一直到出院這段期間,主要是對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進行嚴密觀察。
護理路徑表有患者版與護士版兩個版本,組員在開展護理服務之前,首先要對護士版護理路徑表進行全面性的掌握,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首先要向患者發放患者版護理路徑表,對其進行基本情況的介紹,對患者進行心理、疾病知識、飲食、用藥、用氧、有效排痰相關知識的指導;在對第二階段的護理工作進行開展時,要對患者進行床上活動與安全指導,將化驗檢查情況告知患者,囑咐患者注意戒煙。隨著護理實施的不斷進行,需要對患者進行深入化的健康教育,將彈力襪的使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肺栓塞之間的關系、呼吸運動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在患者出院之前,要對健康教育內容進行再次強化,告知患者自我監測與肺康復方法。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肺栓塞發生率與患者死亡率進行對比分析。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數(%)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為(12.0±2.2)天,顯著短于對照組的(14.8±3.8)天,(P<0.05)。其次,觀察組患者的肺栓塞發生率與患者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肺栓塞發生率與死亡率對比[n(%)]
臨床上,慢阻肺是一種常見的肺部疾病,具有較強破壞性,患者在發病早期的癥狀不明顯,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慢慢會出現咳痰、咳嗽、乏力以及呼吸困難等癥狀,某些情況下還會伴有上腹脹滿、食欲減退以及體質量下降等癥狀[2]。因為低氧血癥、心力衰竭等原因,患者的血液會處于高凝狀態,會促使靜脈血栓出現,靜脈血栓栓子脫落之后,便可能引發肺栓塞[3]。肺栓塞的出現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在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4]。路徑式護理是在臨床路徑模式指導下形成的一種護理模式,這種護理模式的目的在于為患者提供全程化、科學化的護理服務,將整體護理水平提高。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療中應用這種護理模式,嚴格按照護理路徑表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系統化的護理干預,不僅能夠將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提高,而且能夠將患者的自我監護能力提高,促使患者能夠對肺栓塞的出現進行全面認識,了解到對其進行預防的重要性,以此來將患者死亡率與肺栓塞發生率降低[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肺栓塞發生率與患者死亡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知,路徑式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高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在臨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
[1] 余艷珍.路徑式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高危患者中的應用[J].醫療裝備,2016,29(21):173-174.
[2] 謝 梅,王明旭,劉春紅,等.路徑式護理模式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高危患者中的影響研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11):2.
[3] 譚耀坤,鄧惠英,羅梅銀,等.路徑式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高危患者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5,21(19):1754-1756.
[4] 程鐵錚.路徑式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栓塞高危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28):5650-5651.
[5] 黃素清.路徑式護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高危患者中的應用[J].醫療裝備,2016,29(23):189-190.
本文編輯:蘇日力嘎
R473
B
ISSN.2096-2479.2017.13.40.02
潘玲玲(1979-),女,福建人,本科,主管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