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潔
(江蘇省南通市附屬醫院血液二病區,江蘇 南通 226001)
集束化護理對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的干預價值評析
邢 潔
(江蘇省南通市附屬醫院血液二病區,江蘇 南通 226001)
目的 評價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并發癥預防中集束化護理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集束化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各80例。對比分析兩組患者PICC置管情況與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兩組患者PICC置管情況(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導管移位、導管堵塞、導管留置時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集束化護理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舒適度評分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能夠改善患者PICC置管情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對于減少管道不良事件、提升患者舒適度尤為重要。
白血病;PICC置管;并發癥;集束化護理
白血病是造血干細胞異常克隆所致惡性血液疾病,臨床表現主要為貧血、感染、出血及器官浸潤等。白血病臨床治療多采用化療方式,因化療時間較長,且化療藥物對患者血管會產生一定損害,因此白血病化療患者多應用PICC置管建立靜脈通道。PICC置管的應用具有固定簡單、安全可靠的特點,能夠避免反復穿刺血管、化療藥物外滲給患者帶來的影響,但白血病患者多伴隨血液高凝狀態,使PICC置管并發癥發生率大大增加,如何有效預防白血病PICC置管并發癥是目前臨床亟待解決的難題之一[1]。集束化護理是指患者在難以避免的風險下進行治療時,通過循證醫學指導,由護理人員提供一系列護理干預的集合,作為一種整體護理模式,集束化護理的應用有利于提升白血病PICC置管的護理質量和效果,減少PICC導管并發癥的發生[2]。本研究中給予80例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集束化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16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2例,女68例,年齡7~55歲,平均年齡(38.5±2.5)歲,置管時間2~12個月,平均置管時間(7.2±0.4)個月,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105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化療治療,經PICC置管建立靜脈通道給藥,排除合并靜脈炎及嚴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障礙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集束化護理組和常規護理組,各8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置管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常規護理組實施基礎導管護理和健康教育,做好患者化療過程中的導管護理,告知患者PICC導管給藥的相關注意事項,定期更換敷料,定期檢查穿刺點紅腫、出血等并發癥發生情況,采用局部熱敷、碘伏外敷等及時處理紅腫、出血等,同時積極預防靜脈炎和穿刺點感染。
集束化護理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通過知網、萬方、維普查閱預防PICC置管并發癥的文獻,按照Sackett循證醫學分級方法,選取A、B級文獻進行分析,時間限定為2005年1月~2016年1月,剔除相同文獻,供選取125篇文獻,根據文獻分析評價結果結合患者入院評估情況與臨床護理經驗,制定白血病PICC置管集束化護理干預方案,小組內成員按照制定的護理方案進行培訓,使組內護理人員都熟練掌握集束化護理理論和操作方法。具體護理方式為:(1)PICC置管前進行房間紫外線消毒1 h,應用肥皂水對患者預選穿刺點皮膚進行清潔2次,清潔面積>25×25 cm,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范,護理人員采取六步洗手法進行手部清潔,做好穿刺室隔離,減少人員進出,保證靜脈穿刺在無菌環境下實施。(2)準備操作前所需用品,應用PICC專用治療車,車內分類放置PICC置管前后與置管維護所需相關用品,PICC治療車實施專人記錄、轉接、清洗和管理。(3)PICC置管位置首選貴要靜脈、其次考慮肘正中靜脈,患者肘部靜脈條件較差或無法配合則選取頸外靜脈置管,測量預穿刺點到右胸鎖關節向下反折直至第三肋間隙之間的置入導管長度,置管過程中所有人員穿著無菌隔離衣,佩戴無菌口罩、無菌手套、無菌帽,消毒治療巾覆蓋穿刺點上下各10 cm,除穿刺部位無菌敷料從頭到腳進行覆蓋,應用四面粘膠固定穿刺點處導管。(4)PICC置管后第3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鈣5000 U,1次/d,根據患者血小板及病情,連續注射7~14天,專職護理人員評估PICC置管情況,監測PICC置管菌群,記錄實驗室檢查結果,給予清潔和消毒措施,密切觀察導管刻度、導管移動情況和導管周圍皮膚狀況,如發現輕微炎癥反應,配合醫師進行處理,選擇統一的中心靜脈換藥包并進行嚴格消毒,導管固定時避免導管與膠帶的接觸,封管、沖管操作時動作輕柔,詳細記錄導管置入和導管拔除時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PICC置管情況,包括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導管移位、導管堵塞、導管脫落、導管留置時間。觀察兩組患者肢體腫脹、局部滲血、穿刺點感染、靜脈炎、皮膚過敏、血栓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舒適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價舒適度,1~3分為不舒適,4~7分為中度舒適,8~10為分舒適[3])。
1.4 統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數據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數(%)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PICC置管情況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集束化護理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75%,常規護理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3.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集束化護理組舒適度評分為(8.75±0.91)分,常規護理組舒適度評分為(6.20±1.1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PICC置管情況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3.1 白血病PICC置管并發癥的成因及不良影響
白血病患者化療過程中,需要通過靜脈持續注入化療藥物,常規靜脈給藥對患者靜脈損傷大,易導致靜脈炎的發生。PICC置管給藥能解決靜脈穿刺損傷問題,通過固定穿刺導管避免多次穿刺。但PICC置管如固定不當、維護不良,會導致感染、脫管、堵管等不良事件的發生,縮短了PICC置管時間,對靜脈給藥造成不利影響[4]。一旦發生非計劃性拔管,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白血病患者自身血液條件增加了PICC置管的難度和并發癥發生率,臨床研究表明,白血病PICC置管并發癥的發生主要由自身皮膚條件、個體因素和護理人員三方面因素導致[5]。患者皮膚消毒后殘留的致病微生物通過皮下轉移到PICC導管中,易引起血流感染、靜脈炎等并發癥。白血病患者因白細胞減少、免疫力低、凝血機制差,PICC置管后易引起細菌感染、血栓性靜脈炎等。護理人員無菌操作不嚴格、置管位置不當、導管操作頻繁、穿刺置管次數多等因素易引起置管并發癥的發生。
3.2 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價值
集束化護理是在新時期護理服務要求下產生的一種創新護理理念,是循證實踐理念在臨床護理服務中的具象化,是集合一系列有循證基礎的護理措施處理某一護理問題。本研究在循證醫學的指導下,成立集束化護理小組,制定了全面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案,在集束化護理的實施過程中要求護理人員通過培訓掌握理論和實踐技能,遵循護理干預方案,實施無菌操作標準,做好穿刺準備、置管操作、導管維護和預防護理,通過對護理措施的整合和重新規劃,通過專業化的培訓和嚴格的操作規范,減少了管道不良事件和護理差錯的發生,有利于改善預后。嚴密觀察導管有效規避了并發癥風險,及時糾正潛在的風險因素,避免了因為操作不當導致的多種并發癥。本組研究中,集束化護理組PICC置管情況和舒適度評分顯著優于常規護理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常規護理組,表明白血病PICC置管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在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同時,能夠減少PICC置管不良事件的發生,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舒適度,臨床應用價值極好。
[1] 陳建華,龐志明.PICC并發癥患者183例原因分析及護理策略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5,09(S2):122-124.
[2] 李 娟,葉海瑛.風險管理對白血病患者PICC護理效果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05(22):109-111.
[3] 李衛英.白血病患者PICC置管常見并發癥的護理研究進展[J].上海護理,2015,03(05):125-127.
[4] 曾 艷.PDCA護理管理程序對白血病患者PICC護理效果的影響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08(16):103-105.
[5] 徐琳潔.PDCA護理管理應用于PICC留置白血病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臨床研究,2015,07(03):111-113.
本文編輯:張 鈺
R473.73
B
ISSN.2096-2479.2017.13.51.02
邢潔(1983-),女,江蘇南通人,大專,護師,研究方向:血液科